
撰稿:白小白,编辑:徐德文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人类对海洋的迷恋是一种特殊的情怀,有时候你很难理解。令人无限遐想的海底除了我们已知的海洋生物,究竟还有多少未知的存在?海绵宝宝和派大星?海怪?最近新西兰附近海域就发现了一个神秘罕见的巨大“海怪”。
潜水员史蒂夫·海瑟薇(steve hathaway)和安德鲁·巴特尔(andrew buttle)在新西兰东北一个火山小岛附近潜游,当他们下潜到10米左右的深度时,突然发现一个乳白色长达8米的超大只生物在他们身边游动。潜水员们不敢轻举妄动,悄悄地跟在这只乳白色巨型生物旁边游动观察,这个巨型海怪在海中缓慢移动了大约200米,伴随着水流不断变化,呈现出奇怪的形状。
难道世上真的有海怪存在?潜水员拍下视频,带回给科学家们研究,奥克兰大学海洋学教授安德鲁·杰夫斯表示,这并不是什么神秘海洋巨怪,而是一种海洋动物的罕见集群。这种动物叫火体虫,再可爱点叫“海泡菜”,是一种鳞海鞘(pyrosomes)。
火体虫喜欢栖息在温暖的海水之中,因此大多数在海洋的上层,但偶尔也会在深海中发现它们的踪迹。火体虫群体一般由几百至几千只个体组成,呈现圆筒形或是锥形群体,群体的范围短至一厘米,长则几米长。
火体虫只有几毫米大小,它们一同嵌入凝胶状的外衣。每个火体虫都会向“管”状群体的内部和外部开放,它们会从外部吸入海水,通过内部的过滤网——鳃笼滤食浮游植物后,将过滤后的水传送到群体内部的圆筒中。
火体虫群外面凹凸崎岖,每个“凹凸”就代表一只单一的个体,再逐一连在一起形成平顺光滑的整体,完全看不出来是由很多个体组成的,令人叹为观止。它们整齐划一地吸水,再向后喷出,配合得天衣无缝,由此产生的水流推动着它们缓缓前进,到处觅食。火体虫喜欢在夜间游到海平面滤食浮游植物,然后在天亮前及时返回深海,避免成为捕食者的美味餐点。
惠灵顿国家水质大气研究所的生态学家莫伊拉·迪玛说,火体虫群体通过有性繁殖与无性繁殖双管齐下构建出几米长的白色“海怪”,它们的增长速度极快,但究竟有多快目前还很难确定。
此次在新西兰发现的庞大火体虫群体并非第一次,2017年美国太平洋沿岸也出现了庞大群体的火体虫,数量极多超出了正常范围,引起渔民的担忧,因为这些火体虫的出现导致他们难以捕捉鱼虾。
火体虫群为什么会变得如此巨大?研究人员认为可能与海水异常温暖有关。科学家们担心,如果大量火体虫集体死亡,会造成一个庞大的死亡区,因为分解它们的身体会从附近海域吸走大量氧气,从而对其他海洋生物造成严重威胁。
或许是人类的肆意妄为让大自然也看不下去了吧,这些诡异巨大火体虫群的出现,就是在向我们示警,海洋温度的每一点微小上升,都可能会带来巨大的变化。
戴维科学公众号:xudewen028,最新、最前沿、最有趣!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