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新中国培养的首位女指挥
她曾3次患癌
她已88岁高龄
但她依旧声如洪钟、掷地有声
依旧活跃在指挥台上
她就是我国著名指挥家郑小瑛

牛小北 摄
昨晚,一场“尘世之歌:郑小瑛演绎马勒与拉罗”音乐会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上演,我们又一次见识了她的优雅与气度,也见识了她的执着与追求。
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位女指挥
我想今天我是最幸福的人,我作为新中国的第一个女指挥,我得到了世界上许多女同行的羡慕。
因为在我成长的年代没有性别歧视,我感谢我的祖国,感谢我的人民。
——郑小瑛
郑小瑛,汉族客家人,1929年生于“五四”后的新式家庭。她六岁学习钢琴,十四岁登台演出,她的父母也希望女儿成为一名独立自主的知识女性,于是把她送进南京金陵女子大学文理学院学习,可他们没有料到,自己的女儿心中有一团激情的烈火。在这个以“淑女摇篮”闻名的学校里,郑小瑛成为第一批冲出校门参加学运的先锋。
17岁的郑小瑛
1948年5月21日的清晨,为了抗议国民党特务抓捕三名进步学生,郑小瑛扛着抗议横幅,走在队伍的最前列。同一年,她离开了在南京金陵女大的求学生活,来到解放区。“到了解放区,学唱群众歌曲,同志们大都不识谱,我凭自己比大家多一点音乐知识就教起了歌,起了拍子,就这么干起了指挥。”
1955年的一天,已是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二年级学生郑小瑛得到人事科的通知,让她立即去会客室接受苏联专家的面试。原来,这是苏联合唱指挥家列·尼·杜马舍夫,不对音乐学院选送参加合唱指挥的学生不满意,想看看有没有别的适合的苗子。郑小瑛的出现让杜马舍夫眼前一亮,于是,她成为那一班中唯一一个女学生。
郑小瑛(右)
合唱指挥训练班的这一批学员,是建国后最早一批系统地学习外国指挥艺术的人,对此后中国的指挥教育和表演产生了深远影响,郑小瑛1956年毕业,之后到中央音乐学院初创的指挥系继续学习和任教。1961年5月,郑小瑛在演出贝多芬的交响曲《no.1》时,《苏联妇女》首次以“中国第一位女指挥”的称谓对其进行了报道。
为“洋曲中用”依旧奔走
尘世之歌·马勒
他下马,给他斟上一杯酒
告别的酒,
又问他打算去向何方?
为什么他一切不能改变?
他说,十分痛苦地回答:
我的朋友,
人间的幸福啊,与我无缘
送别·王维
下马饮君酒,
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
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
白云无尽时。
看这文字,看得出这是作曲家古斯塔夫·马勒根据唐诗意译创作的作品吗?当年,这些诗歌漂洋过海,治愈着遭受多重磨难的马勒。如今,在郑小瑛的挥棒下,它们又回到中国,唱给千千万万中国人听。而且,是以中文的形式。
轻柔的乐队和女声时而呈现出忧郁的秋日与游子疲惫的心境,大管的持续低音与双簧管也不时引出女中音的落寞主题。伴随着散文诗一样的中文唱段,《尘世之歌》在音乐厅中奏响,李白的《采莲曲》《春日醉起言志》、王维的《送别》等作品依稀可见。
作曲家马勒
当年,马勒爱女夭折,还同时发现自己患有心脏病,遭受多重打击的马勒突然读到几经转译的中国唐诗,中国诗人的情怀和诗意引起他的强烈共鸣,于是有了这部动人心弦的旷世佳作。
中国乐团对《尘世之歌》原文版的演绎并不罕见,可唯独郑小瑛,多年来坚持把它以中文版的形式搬上舞台。“用中文演唱外国歌剧和声乐作品,我知道这是一件反潮流的事情,现在都流行原汁原味。”郑小瑛突然反问了一句:“可是用了中文,老百姓不是更能体会音乐的精彩之处吗?”
上世纪80年代她曾带团到天津演出歌剧《茶花女》,一连演出39场,场场用中文,场场爆满。郑小瑛被观众的掌声和叫好声震撼了,从此,“洋曲中用”的种子在她心里深深埋下。
为了让观众听到中文版《尘世之歌》,2012年起,郑小瑛就开始为它的原文版配中文歌词。“配歌词太难了,语句重音和音乐重音一定要配合,中国话有四声,和句法、音乐都要吻合才好听。”年过八旬的郑小瑛无数次修改歌词,“睡觉时候也想着,经常睡一觉起来就觉得另一个版本好一点。
几年过去,今年的郑小瑛已88岁高龄。一头银发的她站在国家大剧院的舞台上,有力地挥动着指挥棒,指挥乐队和歌唱家用中文唱出这部作品。当演出大幕落下,听到观众们发自肺腑的掌声,郑小瑛知道,他们听懂了马勒,也听懂了这位作曲家所演绎的李白与王维……
如果我迟钝了,就不打扰观众的耳朵
说如果有一天能够倒在指挥台上,
那才是最浪漫的。
看着郑小瑛在舞台上的精气神儿,很难猜到她已经88岁,也很难看出她曾三次被查出癌症。人们都说她是音乐界的“拼命三娘”,她为音乐常年奔走,音乐也给了她挥棒的力量。
昨天上午,乐团排练,郑小瑛和乐团闲话家常。说起近几年有一次演出,有观众因献花弄湿了地面,郑小瑛没有看见,一脚踩了上去,结果直接从舞台边缘滑到台下。
“乐团和观众一片惊叫,估计他们都想:‘完啦,这老太太还不摔个粉身碎骨。’可我站起来竟然没什么感觉,继续指,哈哈!”听到是虚惊一场,乐团团员也都笑了起来。“可第二天起来就不得了啦,浑身都疼,疼了一个多月。”郑小瑛说,“一定是因为当时太兴奋,我都没感觉到。”
听老太太这调侃的语气,真不像是在说自己的事,用她自己话说,“我就是这么个不管不顾的性子”。其实,从上世纪90年代到现在,郑小瑛曾三次被查出癌症,还接受过手术和放疗。有一次手术前,她问大夫:“之后我还能指挥吗?”听到医生说“能”,她觉得这句话给了自己“很大鼓舞”。
直到现在,她依旧在指挥台上有力地挥动着指挥棒。据说几年前郑小瑛在厦门办演出发布会,年已八旬的她在前面健步如飞,一群记者在她身后,都有些跟不上。而在昨天上午的彩排中,音乐行进至《尘世之歌》第六乐章《告别》,正指挥乐队的郑小瑛突然扭头,对侧幕的工作人员大声说了一句:“这里,字幕加‘葬礼音乐’几个字。”那中气十足的劲儿,果然响亮如洪钟。
走下舞台休息的郑小瑛,不时用白手绢擦拭额头上沁出的汗珠。可一听有人过来跟她说“郑老师,我是您50年的粉丝,当年我听过您的讲座”,郑小瑛的眼睛瞬间眯成了一条缝,脸上也笑开了花。“我不是白辛苦,我出现在这儿,就是为了把自己会的东西和观众分享,多好!”
马上就步入“90后”的老人家不是没想过退休,而是时时在“观察”着自己:在舞台上的反应是不是慢了?“歌剧和协奏曲对指挥敏感度的要求很高,指挥交响曲你可以一个人说了算,但歌剧和协奏曲特别考验指挥的反应。”郑小瑛说,“排练时你可以跟演奏员说快点、慢点,可在舞台上只能配合他们,不能自顾自指挥。如果我迟钝了,就不应该打扰观众的耳朵。”
- end -
88岁的郑小瑛还能执着如斯
假如你到了88岁
希望自己什么样呢
欢迎留言或转发讨论
本期作者、编辑:韩轩
订阅号:艺绽 · 微信号:bjvariety 至 臻 文 艺 · 绽 放 如 花 北京日报文化新闻部 诚意奉献
【版权声明】本公众号发布或推送的所有内容,除注明来源外,版权均属北京日报社所有,任何媒体、机构或个人未经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或发表。违者将由北京日报社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