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赵艳:装扮生命最后的美丽

作者:正北方网

36岁的赵艳,给人的印象是温婉恬静,一双灵巧的双手泛着柔柔的自然光。她没有“入殓师”的称号,只是通辽市殡仪馆唯一一位遗体美容师,12年如一日坚守在“生命终点站”上,只为每一个生命能完美谢幕。

接棒遗体美容

1997年,18岁的赵艳到通辽市殡仪馆工作,看过骨灰堂,做过卫生棺,当过现金员、业务员。2003年,殡仪馆领导找她谈话,希望她能从事遗体整容工作。在这之前,通辽市没有此类专业人员,这方面还是空白。犹豫了将近两个月后,她服从安排,答应了。

“当时没有师傅带,真是硬着头皮上,第一次服务的是一位老人的遗体,很紧张,夏天异味大,汗流到了眼睛也没有办法擦,整个过程持续了一个多小时才结束。”赵艳说完长嘘了一口气,回忆起第一次上岗时的情景,仍如同再次经历一般。

在过去12年里,作为通辽市殡仪馆唯一一位遗体整容师,赵艳为3万余名逝者做过整容化妆,有的只是扑粉、描眉,稍做修饰;有的却要将支离破碎的肢体重新组装;更严重的甚至还要用一些材料重新构造出脑袋、肚腹等。

不主动与人握手

记者眼前的赵艳,穿了一身白大褂,当记者伸出手向她问好时,赵艳下意识的将两手背到了身后,对记者说:“算了,手不太干净,咱就别握手了。”

赵艳有些自言自语:“其实,我并没有觉得我的工作多可怕,我觉得它很神圣。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理解。”

记的那是赵艳刚接手遗体美容这份工作,她到一位关系特别好的朋友家吃饭。大家一起包饺子,她也挽起袖子和面、洗碗,朋友赶紧制止她,语气强硬地说:“你别碰!”

还有一次,她与一位朋友初次见面握手,当旁边的人介绍她的工作是做遗体整容的,对方脸煞白,连说“太吓人了!”双手还使劲地在裤子上蹭来蹭去。

2005年的一天,她的一位朋友刚刚化完妆,她称赞漂亮,并随意地用手指摸了一下朋友的脸,朋友像被针扎一样,“嗷”地一声跑开老远。正是这几次经历让赵艳下意识地把自己的双手“藏”起来,不再主动地与他人握手或触碰他人。

在谈话中,记者了解到,赵艳每天要接触五六具遗体,她已经习惯了不与别人握手。赵艳感慨地说道:“这份工作面对的是两个世界的人,无论是习俗还是观念,很多人还是比较在意的,咱们自己心里得有数。”

用心送别逝者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对于遗体美容这个行业更是如此。赵艳告诉记者,她为了提高技艺先后到长春、包头和呼和浩特等地学习,但是12年的工作经历告诉她,课堂上学的只是皮毛,真正深入到这个工作后,需要琢磨的地方还很多。

“那一年,殡仪馆接到了一具因车祸死亡的年轻女士的遗体,随后她的亲人也赶到殡仪馆,并坚持化妆时要陪在身边。由于是车祸,面部遭到了较大的创伤,美容到最后一步只有上下颌闭合不上,按照培训时讲的这种情况需要缝合,但是对于逝者来说有些不人道,虽然他们已经没有了知觉。”赵艳说,“所以我没有按照书本上的方法,而是用了一个小工具在外部进行支撑,恢复了她原本的面貌,她的家人很感激我。”

那是2008年的一个深夜,一位因为疾病死亡的女青年被送到殡仪馆,由于逝者生前长时间被疾病折磨,头发凌乱,样子非常难看。按照有关规定,这种情况应立即火化处理。可是看着死者父母悲痛的表情,赵艳决定为这位女青年化妆。洗发、吹风、定型、打粉底、化彩妆……在她灵巧的手指下,逝者的面容被修复的安祥、美丽。女青年的父母感动得老泪纵横,拉住赵艳恸哭不止。处理完丧事后,这对父母又专程来到殡仪馆找到赵艳当面致谢。

2007年5月29日17时许,通辽市钱家店镇乌兰基村发生在建房屋坍塌事故,当场死亡16人,场面惨不忍睹。当天深夜,赵艳和同事们开始繁忙地处理遗体。她一边为遗体整容,一边帮助痛哭的家属们辨认亲人。因接待时间无法确定,赵艳干脆24小时守在工作间,用她善良的心和精湛的技术,抚慰家属的悲伤。奋战3个昼夜,16具遗体全部妥善处理。

赵艳告诉记者,干一行,爱一行,每次为遗体进行美容服务时她都会与家属进行深入的交流,比如逝者生前喜欢什么发型,是女性的话喜欢浓妆还是淡妆。

“面对遗体的时候,从不同的脸庞上可以看到不同的人生和经历,只是在这里终结了,我要做的是让他们有尊严地离开,让他们的亲人感到慰藉。”赵艳缓缓地说道。

无怨无悔的选择

由于赵艳的出色表现,荣誉随之而来。通辽市巾帼建功标兵、殡葬行业全国先进个人、自治区级优秀社会工作者、通辽市劳动模范、民政系统领军人才……2014年12月,赵艳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别看赵艳工作那么拼命,得了那么多荣誉,可是她本人并没有正式编制,到现在还是单位的招聘工,每月只有2000多元的收入。可这并不妨碍她的热情,她热切地爱着这份别人避之惟恐不及的工作。当记者问道,如果再有选择的机会,是否还会这样选择?她的回答出人意料:“当然会,这项工作多好呀!在人生最后一程,我能亲手为他们梳洗妆扮,打扮得干干净净,让他们带着温暖平静地上路。你想想,这项工作是不是很了不起?”

在这个所有人最后的地方,在赵艳温暖的手指下,生命呈现出秋叶般的静美,永恒流转。文/本报记者 刘晓君 通讯员 王庆民 周 静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