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探究成语背后的医学之——“心血来潮”

作者:非典型大叔

我国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孕育出浩渺灿烂的中华文化,成语和中医就是其中的两颗明珠。文化历来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彼此交流融汇发展的。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许多的语言的本意已经逐渐被人们所淡忘,今天我同大家一起探究成语中所蕴含的医学文化。

成语“心血来潮”,旧指所谓神仙心里突然为某种预兆所动,后多形容心里突然产生某种念头。出自明朝陈仲琳所著《封神演义》第三十四回。商纣王荒淫无道,逼死了黄飞虎的妻子,摔死了黄飞虎的妹妹、西宫娘娘,黄飞虎去投奔西岐 姜子牙。一路历尽艰辛,闯过了五关,逃到潼关,潼关守将、他的父亲黄滚不认他,要他去自首,但飞虎逃出。不料在汜水关前,被韩荣抓获。黄滚来见韩荣,愿意和黄家几百口人服罪,只求留下一个孙子,韩荣不答应,将他们全部押解去见纣王请功。

这天太乙真人在乾元山金光洞静坐,忽然心血来潮,因为神仙都是没有烦恼、嗔怒、爱欲的,他们的心坚如石,不再动摇,心血来潮说明有预兆。真人掐算就知道了,于是叫过徒弟哪吒,说:“黄飞虎父子有难,你下山救他一救,送出汜水关。”哪吒下了山,在汜水关前打败了韩荣,救了黄飞虎全家。

探究成语背后的医学之——“心血来潮”

人的心脏位于胸腔内,膈肌的上方,二肺之间,约三分之二在中线左侧。心脏如一倒置的,前后略扁的圆锥体。心尖钝圆,朝向左前下方,与胸前壁邻近,其体表投影在左胸前壁第五肋间隙锁骨中线内侧1~2cm处,故在此处可看到或摸到心尖搏动。心底较宽,有大血管由此出入,朝向右后上方,与食管等后纵隔的器官相邻。

从解剖学来看,心脏的作用是推动血液流动,向器官、组织提供充足的血流量,以供应氧和各种营养物质,并带走代谢的终产物(如二氧化碳、尿素和尿酸等),使细胞维持正常的代谢和功能,是人体维持生存的基础。人体内所分泌的各种激素和一些其它体液因素,也要通过血液循环将它们运送到靶细胞,实现机体的体液调节,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相对恒定。此外,血液防卫机能的实现,以及体温相对恒定的调节,也都要依赖血液在血管内不断循环流动,而血液的循环是由于心脏“泵”的作用实现的。一般成年人的心脏重约300克,它例如一个人在安静状态下,心脏每分钟约跳70次,每次泵血70毫升,则每分钟约泵5升血,如此推算一个人的心脏一生泵血所作的功,大约相当于将3万公斤重的物体向上举到喜马拉雅山顶峰所作的功。

探究成语背后的医学之——“心血来潮”

中医学将人体五脏按照五行分为金木水火土,心属火。《素问 灵兰秘典论》记载:“心者, 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素问 调经论》说:“心藏神。”“君主”表示高于一切的含义。意思就是说心在脏腑中居首要地位。“神明”、“神”是指高级中枢神经机能活动。这些功能由心主持和体现,所以说“心主神明”。说明前人对心的理解,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在内。人体脏腑、气血在心的这种中枢神经系统活动的影响下,进行统一协调的生理生活。如心有了病变,失却神明统率的作用,其它脏腑的生理功能也会受到影响。

由此可以看出中医学所说的“心”,不同于解剖学狭义的心脏,除了心脏之外,还包括血液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心脏所主的血为心血,心血旺则血脉充盈,面色红润,精神饱满。

“心血来潮”现在多形容心里突然产生某种念头,多数是指使人兴奋的想法。在这种想法的作用下,就由大脑刺激人体分泌各种物质(多数导致人体亢奋),这些物质刺激心脏运动加速,血液循环加速,血管扩张,血压升高;而生理上的变化反过来也会让人的自我感觉更加良好,反作用于心理,形成相互影响,这便成了“心血来潮”,“头脑发热”。所以我们在有突发想法的时候,可以把想法记录下来,仔细考虑周全再付诸实施,不要在冲动的情况下行事。

昔言仙人兆,今意突发念。心血来潮事,三思再实现。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