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jeffkravitz/filmmagic名人图片库转自盖蒂图片社]
当鲍勃·艾格(bob iger)看见自己的疆土之广袤时,他哽咽了,再也没有能让我征服的地方了。(戏仿亚历山大大帝) 至少我等凡夫俗子是这么想的。毕竟,在艾格领导迪士尼的那些年里,他展现出了有如亚历山大般开拓疆域、建设帝国的野心。 美国时间的2月25日,艾格突然宣布将辞去ceo一职,叫人大吃一惊。经过15年的疯狂收购,他掌舵的迪士尼兼并了皮克斯、漫威、卢卡斯影业和21世纪福克斯。如今,这位改写迪士尼历史的老将朝着退休迈进了一步,比他此前的预想提前了近两年。 另外一位鲍勃——鲍勃·查佩克(bob chapek)——接过了这一重任,他于1993年加入迪士尼,奋战至今,接替艾格前是负责乐园、体验和产品的董事长。艾格本人将作为董事会成员留任至2021年12月,说是“会尽可能多把时间花在公司的创意工作上”。 艾格的离开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这是一个惊人的增长时期,迪士尼储备了全球最好的ip,催生了一波模仿者[说的就是你,《正义联盟》(justice league)]及产业整合,市值翻了两番。 好也罢坏也罢,娱乐业的格局从此彻底被改变了。 艾格走上迪士尼领导职位时,公司正值辍耕修整的时期。20世纪90年代,迪士尼在动画电影领域的主导地位开始复苏,《美女与野兽》(beauty and the beast)、《阿拉丁》(aladdin)和《狮子王》(the lion king)等大片相继上映。然而,2000年代中期,随着皮克斯公司的cg(计算机绘图)技术突飞猛进,2d动画已经不再流行,《四眼天鸡》(chicken little)、《牧场是我家》(home on the range)和《熊的传说》(brother bear)等动画片也没能续写迪士尼90年代的辉煌传奇。虽有零星几部真人电影风靡一时,比如2005年的《纳尼亚传奇:狮子、女巫和魔衣橱》(the chronicles of narnia: the lion, the witch and the wardrobe),但总体而言,时代在变,但迪士尼没有变。
直到艾格接替了他的前任迈克尔·艾斯纳(michael eisner)。
出自《复仇者联盟:无限战争》(avengers: infinity war) [图片来源:chuck zlotnick/漫威影业]
好莱坞顶级ip收入囊中
2006年,艾格领导下的迪士尼公司以74亿美元的天价(但物有所值)收购了皮克斯,充分体现了“打败不了他们,就买下他们”的模式。通过这笔交易,迪士尼受益于这家动画巨头的宏伟战绩,而皮克斯的领导也为华特迪士尼动画工作室(walt disney animation)重新注入了活力,促其创下了丰功伟绩。迪士尼创作了大量深受好评和影响文化的大片,如《冰雪奇缘》(frozen)、《无敌破坏王》(wreck-it ralph)和《疯狂动物城》(zootopia),无一依靠现有知名ip或母公司的并购。 接着,迪士尼在2009年以4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漫威。这是一个颇有先见之明的举动,毕竟当年,漫威影业拿得出手的作品只有2008年的《钢铁侠》(iron man)。那时,漫威电影宇宙还只是凯文·费奇(kevin feige)内心的一个期许,谁也无法保证《复仇者联盟》系列电影能够成为经久不衰的现象。但艾格清楚看到了费奇的潜力,也明白这些潜在作品的价值。后来,漫威制作出了23部好评如潮的电影,无一例失败,这不仅证明了费奇的远见卓识,也证明了艾格的管理能力。(艾格表示,在2021年合同到期之前,他将基本专注于创作。) 2012年,迪士尼又以4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卢卡斯影业,将迪士尼对《星球大战》(star wars)系列的兴趣从主题公园扩展到了大银幕。此次收购产生了初步效果,观众再次对《星战》新作满怀期待,尤其是在令人失望的前传三部曲之后。然而,打造新三部曲及其衍生故事的努力最终演变成了人多坏事的典型例子,导演和编剧请了又炒,导致整个团队缺乏凝聚力。票房成绩固然出色[《游侠索罗》(solo)除外],《天行者崛起》(rise of skywalker)也为新三部曲画上了圆满的句号,然而,这一史诗电影系列的宇宙却被严重缩小,暂时只能在迪士尼流媒体平台上生存,铁杆粉丝们不禁大呼失望。而《星战》的未来又将由谁来领航,也没有一个清晰的答案。 2019年,艾格的好莱坞迂回战术终于走到了最后一步,这是迪士尼迄今为止最大的一笔收购:传媒大亨鲁伯特·默多克(rupert murdoch)的大部分娱乐资产,包括历史悠久的20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福克斯探照灯、fx电视网、国家地理频道以及hulu视频网,都被他收入囊中,总价高达713亿美元。现在评估收购的成果还为时过早,但迪士尼接手的很多东西都叫人大失所望。因此,艾格表示,未来上映的前福克斯公司出品的电影将仅限于《阿凡达》(avatar)、《猩球崛起》(planet of the apes)、《x战警》(x-men)和《死侍》(deadpool),而《小鬼当家》(home alone)、《博物馆惊魂夜》(night at the museum)和《小屁孩日记》(diary of a wimpy kid)等次要的系列电影将被降级转移至disney+流媒体平台。 当然,这并不是要削弱流媒体视频的重要性,毕竟,艾格还得靠它与netflix抗衡。目前,迪士尼的流媒体服务已经吸引了2,860万付费用户,而福克斯公司的经典动画片《辛普森一家》(the simpsons)就是原因之一。同时, fx下个月将加入hulu视频网,如此一来,迪士尼将在流媒体战争中占据一个面向成人的滩头阵地。 回顾过往,确实是战绩连连。鲍勃·艾格在迪士尼基本表现良好。仅去年一年,该公司的电影就在全球获得了130亿美元的极高票房,其中包括7部十亿美元票房的电影。
出自《曼达洛人》[图片来源:disney+供图]
帝国建设的代价几何
然而,除了数十亿美元的收购价,这一切成功又是以什么代价换来的呢?
虽然皮克斯仍然有能力打造《头脑特工队》(inside out)和《寻梦环游记》(coco)这样的原创赢家,但在迪士尼的管理下,该工作室在2010年代仅推出了11部电影中的7部续集。这些电影都是赚钱的,但《汽车总动员3》(cars 3)在创意上却毫无长进,关于这点几乎没有异议。迪士尼还在一定程度上玷污了皮克斯的品牌,推出了《汽车总动员》的衍生作品《飞机总动员》(planes),一部比《汽车总动员》续集还要过分的番外篇。(皮克斯后来宣布,将停止制作续集。) 迪士尼为引进其它电影公司所做的努力,为at&t与时代华纳(time warner)的合并以及nbc环球康卡斯特(nbc universal comcast)铺平了道路。大型电影公司的数量正在减少。迪士尼将福克斯的名字从它的新ip中剥离,好比推倒战败国的领袖雕像,它使用福克斯探照灯的广告标语更多是为了把内容导向hulu,而不是创作原创电影。 从漫威、《星球大战》、猖獗肆虐的整合,到完全由数字技术合成的所谓“真人版”翻拍电影扎堆出现,娱乐领域已然成了寻找最新互联宇宙或现有ip内容的战场。在艾格的领导下,迪士尼为电影体验的同质化做出了无人能及的“巨大贡献”。 乔恩·费儒(jon favreau)是该品牌的代表人才,曾执导过具有影响力的首部漫威宇宙电影《钢铁侠》、《奇幻森林》和《狮子王》等“真人实景”翻拍片,以及disney+的新剧《曼达洛人》(mandalorian)。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全能型电影制作人,是迪士尼未来发展的完美化身。问题在于,并非每件事都能或应该达到全方位发展。迪士尼是否试过专注于一个方向? 在《一生的旅程》(the ride of a lifetime)一书中,艾格写道,他的前任迈克尔•艾斯纳很久以前就有过收购漫威的想法,但后来因为认为该公司“过于前卫”而放弃了。如今,迪士尼凭借漫威赚了一大笔钱,显然,它的目标观众是能够接受一定程度的前卫的。 迪士尼的投资组合已经如此多样化,但有些作品在大众眼里却仍然“过于前卫”,比如它计划根据同名lgbt青少年电影改编的电视剧《爱你,西蒙》(love, simon)。 消费者越来越倾向于小众化娱乐,这类内容或许达不到全方位的要求。迪士尼并未面临消亡的风险,但就像15年前艾格接替艾斯纳时一样,如果迪士尼能意识到,现在是重新适应时代的时候,那就再好不过了。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