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树琢月儿
多年前,读过一段与童年味道有关的文字,说的是“七十多岁的老外公牵着我的小手,提着圆白瓷壶,走过老远的弯曲小路,穿过狭长的古老的五马坊小街,走到一家小门脸,门脸乌黑的木板做的,只开了一扇窗就当是买卖的铺子,外公将空空的白瓷圆壶递进去,同时付上几分钱,然后提着一满瓷壶冰水牵着我的小手回家,到家后迫不及待的尝上一口,冰凉冰凉,甜丝丝的,沁人心脾,这是我对童年味道最早的记忆。”
“望文思义”、“躬身自省”中我也想到了我的童年味道。
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匮乏的物质生活里,无论是菜米油盐,还是禽肉蛋奶;无论是糖果糕点,还是炊厨碗勺不是凭票证供应,就是配给限购。过节是开荤、解馋、添油水的“借口”。平日里“稀汤咣水”、“缺肉少油”的孩儿们惟有时常挂于嘴那“高级点心高级糖,高级老头上茅房……。”的顺口溜来“望梅解渴”遏制肚皮里的馋欲。
内蒙月饼
第一次与月饼相缘是在内蒙包钢设计院的幼儿园。记得一天上午,阿姨让我和小朋友们围成一圈排排坐,她拿出三张彩色纸板,依次举起“小朋友们请跟我一起念:大、月、饼”,“大—月—饼—”我与小朋友们张着嘴吧“鹦鹉学舌”地跟着念。而后,阿姨说今天是中秋节,也叫月饼节,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阿姨边讲、边将先已切好的月饼分给我们(每人两小块),正因如此奠定了我对内蒙月饼的童年的味道。
六十年代中期,随父母工作调动离开了“生于斯,长于斯”的内蒙包头,随迁南北数十载,八十年代落根于北京。勿管岁月征程的“时过境迁”我那寻觅童年味道的初心不改,可谓是“少啄圆食趣,余香续情缘。”
2007年的初秋,因公与司机王师傅驾车前往内蒙岱海电厂。秋日里广袤的冀北大地在艳阳的抚育下,远山近水片片熟黄葱绿,天际漂漫着万花、果蕾硕硕气息。我们一行在秋风的吹拂下,沿着京藏高速向西北而去。穿过八达岭,疾驰于京张、张大国道,行驶五小时来到了内蒙、山西、河北交界重镇—内蒙丰镇。
内蒙丰镇
“丰镇这地生(方)好着唻!”王师傅操持着浓厚的内蒙呼市口音,脚踏油门后豪爽地对我说“这地生(方)的可是有名啦,回上时(回北京时)呃(我)要买上些,送给老丈、小舅子、小姨子和呃(我)兵团上的战友们。”“好听王师傅的,回来我也买点尝一尝”我赞同回答着。
丰镇月饼
公出拉近了我和王师傅的距离。或许是彼此共有内蒙生活经历,“老乡见老乡,话多不嫌长。”中我们一路风尘,一路家常。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王师傅和父母生活在包头的东河。1968年初中毕业的他到了内蒙生产建设兵团。兵团地处内蒙伊克昭盟,战友们分别来自呼市、包头、北京、天津和上海。他所在的师主要从事农垦。算是命好,他被分到师里的机耕连开拖拉机。连里有个机械设备保管员,是位来自于北京姑娘。艰难困苦的日子里,老实巴交的王师傅在不出车的时候,断不了给予姑娘许多帮助与观照“日久生情”最终赢得了姑娘的芳心与他处了对象。1972年他顶替父亲返城到了呼市,在蒙牛奶业公司当了一名司机,并与姑娘百年和好,结婚生子。
1978年,随着大批知识青年返城高峰热潮的到来,“随波逐流”中他牺牲了“得心应手”的工作,随妻女来到了北京。对于两眼一码黑,人地两生的他,找一份称心工作谈何容易。为了生计,凭借着多年开车手艺,开了十多年的出租,把个北京“四九城”混个脸熟。可乡音难改的他依然是满口的内蒙腔。为此,还闹过不少的笑话来。时常有打车的乘客听到他那“别扭”的北京话时总是问“您是北京人吗?师傅!”“呃死(我是)”“别逗了您那,这北京方圆几百里那有您这味啊!”遇到这尴尬份上,王师傅只有无奈地微笑“不厌其烦”地一次次地解释说“呃死(我是)北京人的女婿,来自内蒙哦”
那天下午我们到达岱海电厂,马上与厂方有关部门联系,高效率地洽谈、协商完工作。第二天一早,目睹完岱海海子边那“燕雀鸣吟,芦苇飘摇”秋韵美景后,吃过早饭开拔返程。
二个小时后,我们回到丰镇。王师傅对这里非常熟悉,七拐八拐来到一条热闹熙攘的大街,“这地生(地方)叫锡林南路,是月饼一条街”王师傅放慢车速说。车在一个叫“桂丰园”的门店前停下“这家地道的很,就在他家买上”王师傅锁上车门朝我笑着说。
丰镇大月饼
店面不大,但来买月饼的人不少。王师傅说他每次来呼市老家或返回北京,只有时间合适,总要在这买些丰镇月饼。“熟人熟客好办事”的王师傅进店打招呼后,就吩咐那满脸笑容的老板娘“给我装上十盒”我惊讶地玩笑说“王师傅您这是倒月饼啊!”“哈,机会难得,北京人是吃不上这样的好月饼的,你尝尝是不是和包头吃的月饼一样?”王师傅征求着说。老板娘随手拿来一个“黄铮铮、香喷喷”的大月饼让我尝。我一口下去一股胡麻油香与红糖、冰糖交织一起的甜润啄满全口。这香甜浓厚,缕缕胡麻味确有几多“童年的味道”一种似曾相识之感油然而出,回味无穷。
“好吃哇?”老板娘咪笑地瞅着我说,“我们这地生(方)平日里餐桌上都断不了哦”
“给我来六盒老板”我别无二话、“当仁不让”的加入到王师傅倒“月饼”的行列中。
待店铺伙计们包好月饼、装上车后,我和王师傅又“意犹未尽”地吃食了当地的特色的莜面饸饹。午后“满载而归”踏上回京之路。
中秋节前,除一盒自留外,余下的五盒月饼分送给父母、岳父岳母和弟兄们。当父母吃到那久违的胡麻香溢、甜润相宜的丰镇月饼时,连连发出“确有包头味,胜过包头味,这就是内蒙月饼,好吃,好吃啊”的赞叹。
格式月饼
西洋式月饼
宫廷月饼
今天又到中秋时,儿子、三弟(家弟、内弟、表弟)送来那装帧精致、样式各异的月饼,心中的甜美与喜悦“溢于言表”。“触景生情”、“睹物思往”,
一股要抒发童年味道之冲动越发于笔。
此刻,颐和园正直花好月圆、和睦秋絮,日落西山近,昆湖波光鳞,客满待观朗月升。我站在昆湖边畔,举头望明月,自吟诵那清代诗人吴曼云的《江乡节物词》:“粉膏圆影月分光,每际中秋得饱尝。只恐团凼空说饼,征人多半未还乡。”
夕阳余晖
“意犹未尽”的思绪更想到了明代的《》:“中秋月。月到中秋偏皎洁。偏皎洁,知他多少,阴晴圆缺。阴晴圆缺都休说,且喜人间好时节。好时节,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
颐和秋月
两则古言绝句,“寓意非凡”地描述出国之中秋的人文情怀,也表达出“吾在当月下,娓娓衷语声”的心愿与期许:“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昆湖轮月
在此,衷心祝愿各位亲朋好友中秋快乐!
随笔于2021年9月21日中秋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