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集邮不香了吗?三代集邮人见证行业变化

作者:现代快报

视频加载中...

现代快报讯(记者 王菲 文/摄)从前,车马、邮件都慢。在互联网时代,信件这种传统的沟通交流方式越来越被“束之高阁”,随着带来的改变是,集邮爱好者也逐步成为小众群体。

集邮不香了吗?三代集邮人见证行业变化

当今,集邮行业现状如何?未来如何发展?连日来,记者采访了老年、中年、青年三个集邮爱好者的代表和集邮行业的相关负责人,了解行业趋势,希望能找到答案。

黄金时代50后:希望一辈子的收藏,到懂的人手里

“1980年猴票是我国发行的第一张生肖特种邮票,曾经我有机会得到它,不过错过了……”8月18日,现代快报记者来到集邮爱好者卢兴义家中,他把珍藏多年的邮票、信封拿出来,边展示边回忆他的集邮岁月。

集邮不香了吗?三代集邮人见证行业变化

卢兴义出生于1954年,受父亲的影响,爱上了集邮。

集邮不香了吗?三代集邮人见证行业变化

1970年,卢兴义到工厂上班,工资一个月13元,“生活费一扣也就剩块把钱,都用来买邮票了。”

集邮不香了吗?三代集邮人见证行业变化

后来,卢兴义做售后服务,有机会收到全国各地用户的来信,看到好看的邮票、纪念邮资信封,就会收藏起来。“有时候单位其他人收到信,看到信封上的邮票图案稀奇、漂亮,也会跟人家协商,把邮票要过来。”

集邮不香了吗?三代集邮人见证行业变化

“当时集团内有集邮协会,邮局那时候会有人来搞展销,不过大部分时间,我们都是自己到邮局买,也会预定邮票。”卢兴义爱好读书,特别钟爱《红楼梦》《西厢记》等名著。“记得以前买红楼梦十二金钗的邮票,我一张一张的收集,有的买几分钱,有的一毛钱。”

集邮不香了吗?三代集邮人见证行业变化

2003年企业改制,卢兴义收入减少,“正好那时候邮票市场低迷,一些邮票跌破面值,于是我集邮慢慢少了。”

集邮不香了吗?三代集邮人见证行业变化

虽说集邮少了,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卢兴义还是买了一套红邮珍藏。

“孩子不喜欢集邮,这也怪不得她,一个时代的人,一个活法,自己喜欢的,没有必要让他们一起喜欢。”卢兴义有个女儿,今年38岁,看到父亲有漂亮的邮票,就顺手带回家,不过对集邮没有兴趣。现在卢兴义把邮票放在某网络平台上售卖,因此认识了一批爱好集邮的人。

“其中有一些是年轻人,而且是真心喜欢邮票,有几个熟悉的,我经常半卖半送,价格无所谓,主要希望一辈子收集的心爱邮票,能到懂邮票、爱邮票的人手里。”卢兴义虽然惋惜集邮行业的缩减,但他依然对集邮行业心存乐观,觉得后继有人。

80后:集邮者在变老,但总有人正年轻

集邮不香了吗?三代集邮人见证行业变化

“我和卢老是在邮局遇到认识的。”有一次,卢兴义到邮局给买邮票的邮友寄挂号信,正好遇到了同样爱好集邮的严明,两个集邮迷自然而然就聊起来了。

集邮不香了吗?三代集邮人见证行业变化

和卢兴义等老一辈集邮迷相比,出生于1981年的严明,不仅收集传统的邮票、信封,还酷爱收藏手绘信封、邮彩联票、极限明信片等。而且从1996年开始收集邮票至今,坚持了25年,一直没断过。

“我上学的时候,跟在父亲后面,断断续续收集邮票、连环画、老粮票等。后来,有个朋友送了一张毛主席逝世一周年邮票,当时如获至宝。从此就踏上了集邮道路。”严明告诉记者。

集邮不香了吗?三代集邮人见证行业变化

2002年,在卢兴义即将减少集邮时,严明却要迎来集邮高潮期。当年,他刚到盐城市公交公司做修理工,可以自力更生。工作之余,通过集邮,认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有新四军纪念馆、盐城市交通局等各行各业的人,还有香港、澳门等地的邮友。

集邮不香了吗?三代集邮人见证行业变化

“我虽然去得地方少,但寄信的地方几乎遍布全国各地。”严明言语透着惋惜,以前最高峰一次性会给100多个朋友寄邮票、明信片,现在最多给30个朋友寄了,很多老人出于各种原因,已经不“玩”了,时代变了。

集邮不香了吗?三代集邮人见证行业变化

时代确实不一样了。以前,为了搞懂集邮行业的文化背景,严明订过中国集邮报、《集邮》杂志,买过《中国集邮旅游地图册》《手绘艺术实寄封集》等邮票工具书。现在网络越来越发达,他不需要纸质媒介,就可以在网上查询到想了解的知识。

集邮不香了吗?三代集邮人见证行业变化

最近几年,严明还加入了一些关于集邮、手绘信封的微信群。大家有邮票发行或者手绘信封等信息,都会在群里互相分享交流。“群里我知道最小的集邮爱好者是个高中学生,以前他花大价格买了好几套老邮票,今年快要上高三,邮票‘玩’的少了。”

严明不抽烟不喝酒,主要爱好就是收藏。在他看来,集邮不仅丰富了生活,让他认识了很多朋友,也大大拓宽了他的眼界和知识面。不过严明14岁的儿子对集邮不感兴趣,比较爱玩手机打游戏,“不指望他喜欢集邮了。”

集邮不香了吗?三代集邮人见证行业变化

对于集邮行业的未来,严明和卢兴义一样,依然持乐观态度,“首先我自己会一直坚持下去,虽然集邮的人越来越少,但是我相信,集邮者在变老,但总有人正年轻!”

95后:在快节奏中,享受“距离”和“等待”

集邮不香了吗?三代集邮人见证行业变化

22岁的卢安妮,是内蒙古呼和浩特人,也是武汉晴川学院的一名学生。

集邮不香了吗?三代集邮人见证行业变化

“我从小学就开始收集邮票了。”卢安妮告诉记者,父亲以前在部队,经常会寄家书回来,每次看到信封上面的邮票,小小的,图案像画一样,感到漂亮又有趣。

卢安妮上五年级的时候,父亲带她到书画市场买邮票,她便记住了这个地方。后来经常自己偷偷去,一次花二三十块钱,买一些她觉得好看的邮票。“现在我还保存着那时候买的小地球、鸟类、民居等邮票呢。”

集邮不香了吗?三代集邮人见证行业变化

初高中学业繁忙,卢安妮暂时收起了集邮这个爱好,等到武汉上大学,又重拾起来。

集邮不香了吗?三代集邮人见证行业变化

“武汉文化氛围浓厚,我加入了武汉一个集邮社团,这个团里目前有200多人,以年轻人为主。”在社团里,卢安妮和小伙伴会自己设计明信片、信函,也会找摄影师、画师授权,制作以樱花、黄鹤楼、武汉大学等带有武汉特色的明信片,到邮局盖章过戳。

集邮不香了吗?三代集邮人见证行业变化

他们社团内部还会互相分享明信片,也会和其他城市甚至其他国家的人,交流互换明信片。“我已经和俄罗斯、西班牙、芬兰、德国等国家的邮友,交流过明信片。”卢安妮颇为自豪地说。

集邮不香了吗?三代集邮人见证行业变化

每年,卢安妮也会关注邮票发行计划。“每年7、8月份,内蒙古呼和浩特塞上邮局也会发行敦煌、故宫等主题的邮票,正好是放暑假的时候,我经常排好几个小时的队去买。”

集邮不香了吗?三代集邮人见证行业变化

在卢安妮看来,邮票、明信片不仅是一件浓缩的艺术品,也是传播指尖和文字的载体,它们历经千山万水到达时的憧憬和不确定性,令人着迷。“现代社会,人们打电话发微信就可以解决沟通问题。但我们将文字从代码中抽离,感受文字承载的情感,也是不同的体验。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享受‘距离’和‘等待’,是一种幸福。”

发展:推动“互联网+集邮”模式

现在的等待却是曾经的快速和便捷。1840年,世界第一枚邮票在英国诞生,小小邮票在信封上一贴,便可以“飞”往千家万户,引来多个国家效仿;1878年,清政府海关代办邮政,发行第一套邮票,俗称“大龙邮票”;1949年10月8日,新中国发行首套邮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70多年来,已发行了近5000枚邮票,

集邮行业也在邮票发展和往来中应运而生。“我国集邮最早出现在上海。1912年,中国第一个集邮团体‘上海邮票会’诞生。”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盐城市分公司集邮与文化传媒部相关负责人介绍,1955年1月,中国邮票公司成立,打开了为集邮爱好者服务的大门;1982年8月,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正式成立,各地集邮协会和“集邮者之家”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繁荣一时。

不过,在互联网浪潮的冲击下,诉诸纸张的集邮行业受到影响。公开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共发行纪特邮票28套,较2019年减少了3套,同比减少9.68%;2020年中国共发行普通邮票6849万枚,较2019年减少了2101.1万枚,同比减少23.48%。

为了不被“拍在沙滩上”,集邮行业不断与时俱进。“以前邮票主要是手绘的,后来出现了电脑设计的邮票。在我国一直比较受青睐的生肖票,也会通过手绘和电脑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创作。”盐城市邮政分公司集邮与文化传媒部相关负责人说, 2020年,我国还首次推出影胶套印工艺、首次引进全真彩叠加烫印工艺、创新异形齿孔设计、推出邮票盲盒等。

如今,集邮行业确有回暖趋势。2020年5月11日,我国发行重大题材邮票《众志成城 抗击疫情》,掀起了一股销售热潮;2021年7月1日,发行重大题材邮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及单品邮册、邮折,被客户火速征订完。

“虽然是科技时代,邮票使用者慢慢减少,但集邮爱好者却一直有,集邮也成了社会文化活动和投资行为之一。”盐城市邮政分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邮政正以“互联网+集邮”的方式,打造开放、线上线下融合、多元化经营的集邮文化产业综合服务电商平台。“希望随着邮票市场的创新发展,会有更多人融入这个圈子。”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陆思宇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