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集郵不香了嗎?三代集郵人見證行業變化

作者:現代快報

視訊加載中...

現代快報訊(記者 王菲 文/攝)從前,車馬、郵件都慢。在網際網路時代,信件這種傳統的溝通交流方式越來越被“束之高閣”,随着帶來的改變是,集郵愛好者也逐漸成為小衆群體。

集郵不香了嗎?三代集郵人見證行業變化

當今,集郵行業現狀如何?未來如何發展?連日來,記者采訪了老年、中年、青年三個集郵愛好者的代表和集郵行業的相關負責人,了解行業趨勢,希望能找到答案。

黃金時代50後:希望一輩子的收藏,到懂的人手裡

“1980年猴票是我國發行的第一張生肖特種郵票,曾經我有機會得到它,不過錯過了……”8月18日,現代快報記者來到集郵愛好者盧興義家中,他把珍藏多年的郵票、信封拿出來,邊展示邊回憶他的集郵歲月。

集郵不香了嗎?三代集郵人見證行業變化

盧興義出生于1954年,受父親的影響,愛上了集郵。

集郵不香了嗎?三代集郵人見證行業變化

1970年,盧興義到工廠上班,工資一個月13元,“生活費一扣也就剩塊把錢,都用來買郵票了。”

集郵不香了嗎?三代集郵人見證行業變化

後來,盧興義做售後服務,有機會收到全國各地使用者的來信,看到好看的郵票、紀念郵資信封,就會收藏起來。“有時候機關其他人收到信,看到信封上的郵票圖案稀奇、漂亮,也會跟人家協商,把郵票要過來。”

集郵不香了嗎?三代集郵人見證行業變化

“當時集團内有集郵協會,郵局那時候會有人來搞展銷,不過大部分時間,我們都是自己到郵局買,也會預定郵票。”盧興義愛好讀書,特别鐘愛《紅樓夢》《西廂記》等名著。“記得以前買紅樓夢十二金钗的郵票,我一張一張的收集,有的買幾分錢,有的一毛錢。”

集郵不香了嗎?三代集郵人見證行業變化

2003年企業改制,盧興義收入減少,“正好那時候郵票市場低迷,一些郵票跌破面值,于是我集郵慢慢少了。”

集郵不香了嗎?三代集郵人見證行業變化

雖說集郵少了,今年是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盧興義還是買了一套紅郵珍藏。

“孩子不喜歡集郵,這也怪不得她,一個時代的人,一個活法,自己喜歡的,沒有必要讓他們一起喜歡。”盧興義有個女兒,今年38歲,看到父親有漂亮的郵票,就順手帶回家,不過對集郵沒有興趣。現在盧興義把郵票放在某網絡平台上售賣,是以認識了一批愛好集郵的人。

“其中有一些是年輕人,而且是真心喜歡郵票,有幾個熟悉的,我經常半賣半送,價格無所謂,主要希望一輩子收集的心愛郵票,能到懂郵票、愛郵票的人手裡。”盧興義雖然惋惜集郵行業的縮減,但他依然對集郵行業心存樂觀,覺得後繼有人。

80後:集郵者在變老,但總有人正年輕

集郵不香了嗎?三代集郵人見證行業變化

“我和盧老是在郵局遇到認識的。”有一次,盧興義到郵局給買郵票的郵友寄挂号信,正好遇到了同樣愛好集郵的嚴明,兩個集郵迷自然而然就聊起來了。

集郵不香了嗎?三代集郵人見證行業變化

和盧興義等老一輩集郵迷相比,出生于1981年的嚴明,不僅收集傳統的郵票、信封,還酷愛收藏手繪信封、郵彩聯票、極限明信片等。而且從1996年開始收集郵票至今,堅持了25年,一直沒斷過。

“我上學的時候,跟在父親後面,斷斷續續收集郵票、連環畫、老糧票等。後來,有個朋友送了一張毛主席逝世一周年郵票,當時如獲至寶。從此就踏上了集郵道路。”嚴明告訴記者。

集郵不香了嗎?三代集郵人見證行業變化

2002年,在盧興義即将減少集郵時,嚴明卻要迎來集郵高潮期。當年,他剛到鹽城市公交公司做修理工,可以自力更生。工作之餘,通過集郵,認識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有新四軍紀念館、鹽城市交通局等各行各業的人,還有香港、澳門等地的郵友。

集郵不香了嗎?三代集郵人見證行業變化

“我雖然去得地方少,但寄信的地方幾乎遍布全國各地。”嚴明言語透着惋惜,以前最高峰一次性會給100多個朋友寄郵票、明信片,現在最多給30個朋友寄了,很多老人出于各種原因,已經不“玩”了,時代變了。

集郵不香了嗎?三代集郵人見證行業變化

時代确實不一樣了。以前,為了搞懂集郵行業的文化背景,嚴明訂過中國集郵報、《集郵》雜志,買過《中國集郵旅遊地圖冊》《手繪藝術實寄封集》等郵票工具書。現在網絡越來越發達,他不需要紙質媒介,就可以在網上查詢到想了解的知識。

集郵不香了嗎?三代集郵人見證行業變化

最近幾年,嚴明還加入了一些關于集郵、手繪信封的微信群。大家有郵票發行或者手繪信封等資訊,都會在群裡互相分享交流。“群裡我知道最小的集郵愛好者是個高中學生,以前他花大價格買了好幾套老郵票,今年快要上高三,郵票‘玩’的少了。”

嚴明不抽煙不喝酒,主要愛好就是收藏。在他看來,集郵不僅豐富了生活,讓他認識了很多朋友,也大大拓寬了他的眼界和知識面。不過嚴明14歲的兒子對集郵不感興趣,比較愛玩手機打遊戲,“不指望他喜歡集郵了。”

集郵不香了嗎?三代集郵人見證行業變化

對于集郵行業的未來,嚴明和盧興義一樣,依然持樂觀态度,“首先我自己會一直堅持下去,雖然集郵的人越來越少,但是我相信,集郵者在變老,但總有人正年輕!”

95後:在快節奏中,享受“距離”和“等待”

集郵不香了嗎?三代集郵人見證行業變化

22歲的盧安妮,是内蒙古呼和浩特人,也是武漢晴川學院的一名學生。

集郵不香了嗎?三代集郵人見證行業變化

“我從國小就開始收集郵票了。”盧安妮告訴記者,父親以前在部隊,經常會寄家書回來,每次看到信封上面的郵票,小小的,圖案像畫一樣,感到漂亮又有趣。

盧安妮上五年級的時候,父親帶她到書畫市場買郵票,她便記住了這個地方。後來經常自己偷偷去,一次花二三十塊錢,買一些她覺得好看的郵票。“現在我還儲存着那時候買的小地球、鳥類、民居等郵票呢。”

集郵不香了嗎?三代集郵人見證行業變化

初高中學業繁忙,盧安妮暫時收起了集郵這個愛好,等到武漢上大學,又重拾起來。

集郵不香了嗎?三代集郵人見證行業變化

“武漢文化氛圍濃厚,我加入了武漢一個集郵社團,這個團裡目前有200多人,以年輕人為主。”在社團裡,盧安妮和小夥伴會自己設計明信片、信函,也會找攝影師、畫師授權,制作以櫻花、黃鶴樓、武漢大學等帶有武漢特色的明信片,到郵局蓋章過戳。

集郵不香了嗎?三代集郵人見證行業變化

他們社團内部還會互相分享明信片,也會和其他城市甚至其他國家的人,交流互換明信片。“我已經和俄羅斯、西班牙、芬蘭、德國等國家的郵友,交流過明信片。”盧安妮頗為自豪地說。

集郵不香了嗎?三代集郵人見證行業變化

每年,盧安妮也會關注郵票發行計劃。“每年7、8月份,内蒙古呼和浩特塞上郵局也會發行敦煌、故宮等主題的郵票,正好是放暑假的時候,我經常排好幾個小時的隊去買。”

集郵不香了嗎?三代集郵人見證行業變化

在盧安妮看來,郵票、明信片不僅是一件濃縮的藝術品,也是傳播指尖和文字的載體,它們曆經千山萬水到達時的憧憬和不确定性,令人着迷。“現代社會,人們打電話發微信就可以解決溝通問題。但我們将文字從代碼中抽離,感受文字承載的情感,也是不同的體驗。在快節奏的生活中,享受‘距離’和‘等待’,是一種幸福。”

發展:推動“網際網路+集郵”模式

現在的等待卻是曾經的快速和便捷。1840年,世界第一枚郵票在英國誕生,小小郵票在信封上一貼,便可以“飛”往千家萬戶,引來多個國家效仿;1878年,清政府海關代辦郵政,發行第一套郵票,俗稱“大龍郵票”;1949年10月8日,新中國發行首套郵票《慶祝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70多年來,已發行了近5000枚郵票,

集郵行業也在郵票發展和往來中應運而生。“我國集郵最早出現在上海。1912年,中國第一個集郵團體‘上海郵票會’誕生。”中國郵政集團有限公司鹽城市分公司集郵與文化傳媒部相關負責人介紹,1955年1月,中國郵票公司成立,打開了為集郵愛好者服務的大門;1982年8月,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正式成立,各地集郵協會和“集郵者之家”如雨後春筍般地湧現出來,繁榮一時。

不過,在網際網路浪潮的沖擊下,訴諸紙張的集郵行業受到影響。公開資料顯示,2020年中國共發行紀特郵票28套,較2019年減少了3套,同比減少9.68%;2020年中國共發行普通郵票6849萬枚,較2019年減少了2101.1萬枚,同比減少23.48%。

為了不被“拍在沙灘上”,集郵行業不斷與時俱進。“以前郵票主要是手繪的,後來出現了電腦設計的郵票。在我國一直比較受青睐的生肖票,也會通過手繪和電腦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創作。”鹽城市郵政分公司集郵與文化傳媒部相關負責人說, 2020年,我國還首次推出影膠套印工藝、首次引進全真彩疊加燙印工藝、創新異形齒孔設計、推出郵票盲盒等。

如今,集郵行業确有回暖趨勢。2020年5月11日,我國發行重大題材郵票《衆志成城 抗擊疫情》,掀起了一股銷售熱潮;2021年7月1日,發行重大題材郵票《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及單品郵冊、郵折,被客戶火速征訂完。

“雖然是科技時代,郵票使用者慢慢減少,但集郵愛好者卻一直有,集郵也成了社會文化活動和投資行為之一。”鹽城市郵政分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郵政正以“網際網路+集郵”的方式,打造開放、線上線下融合、多元化經營的集郵文化産業綜合服務電商平台。“希望随着郵票市場的創新發展,會有更多人融入這個圈子。”

(部分圖檔由受訪者、陸思宇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