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谷歌升级虚拟运营商服务 技术不输谷歌的国内VNO却依然面临政策难题

摘要: 从总体发展来看,project fi确实能够为无线通信行业带来一些变革,虽然存在短板,但最终还是向前发展的。尽管国内的虚拟运营商想要提供类似project fi的服务并不容易,但并非完全没有机会。

谷歌升级虚拟运营商服务 技术不输谷歌的国内VNO却依然面临政策难题

搜索巨头谷歌于美国当地时间7月12日表示,即将提升实验性无线服务project fi的漫游速度。以后用户在国外旅行的时候,project fi的漫游数据传输速度将提升10到20倍。

project fi是谷歌早在去年就推出的虚拟手机运营商服务,由于资费低、流量不清零、共享短信和wifi等优点和创意,引起了行业内外极大的震动。这种震动不仅仅是来源于此项服务本身,更是由于谷歌进入了这个行业所带来的一些影响和改变导致的。

在国内,对运营商提速降费的呼声日渐高涨,那么运营商能否效法谷歌project fi?其中的难度系数有多大呢?再者,谷歌project fi也并非十全十美,细究之下会发现project fi在开放程度和满足用户需求等方面依然存在短板。

project fi优势多,提升漫游速度欲吸引更多用户

所谓project fi,就是谷歌向用户提供的移动无线网络服务。这项服务最引人注意的地方在于其创意性的低定价,包月费20美元(约合124元人民币),其中包括短信和wifi网络共享、无限通话和文本服务。如果超出预算的数据流量,则按10美元1gb的标准收费。

自谷歌推出project fi服务之后,采取的竞争措施一直是相对温和的。开始时,project fi只能通过邀请码加入。到今年3月份,谷歌才解除了这一限制。6月,谷歌与美国第八大无线服务运营商u.s. cellular合作,将project fi服务向指定的美国乡村地区扩展。

市场研究公司recon analytics的分析师roger entner认为:

“project fi比美国运营商向低使用率用户提供的服务更便宜,比高使用率服务更贵。这在互联网领域很有意义,高使用率用户的手机更有可能选择project fi,经济学对他们来说没有意义。”

要知道,美国的数据流量费相当昂贵,1gb大概要10~20美元,一个普通用户每月的平均费用大概要140美元。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智能手机用户每月都会有28美元左右的数据流量用不完。

如果用户选择project fi,那么按照10美元/gb的标准来计算,用户每年能节省大约7000美元。

不过,据谷歌今年6月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国外旅行的美国人当中,只有20%会选择使用project fi,多数人仍然会选择使用wifi热点或购买当地的sim卡。因此,谷歌希望通过提高网络速度吸引更多的漫游用户。

据美国科技新闻网站venturebeat报道,谷歌将为此提供全球135个国家和地区的快速数据漫游服务,而且在后台移动运营商网络中添加了英国运营商“three”公司,这从某种程度上表明了谷歌想要将project fi服务拓宽到其他海外国家的意向。

在project fi服务诞生伊始,就有业内人士预测谷歌会借此成为互联网服务供应商,而且谷歌的进入可能会颠覆无线通信行业。谷歌有安卓做基础,又有多年的经验,的确有这个实力。不过,即使谷歌再出色,它目前在这一领域依然需要依赖未来可能成为竞争对手的运营商,因为这些运营商是建设蜂窝网络的基础。

国内运营商可在技术上追赶project fi,但政策成为门槛

现下,谷歌的移动运营业务分别依托了美国排名第三和第四的运营商sprint与t-mobile。谷歌的系统能够在两家公司的移动网络之间进行智能切换,以便可以为用户提供最合适、最稳定而又最快速的通信服务。

此外,project fi也能够在不同场景下,在蜂窝网络和wifi间自由切换。在室内,用户可以使用wifi,在室外无wifi条件之下,project fi会自动切换至运营商的lte、gsm或cdma网络中。此外,短信、通话及数据服务皆可实现无缝切换。

project fi的优势如此之多,而国内的三大运营商提速降费的问题令人关注。那么,国内运营商能否借鉴project fi的经验呢?

从技术层面上来看,这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首先,终端是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谷歌的project fi服务是面向其nexus用户的,而国内运营商们早已有合约机或自主品牌的手机,什么双卡双待,什么4g,通通都不缺少。因此在这一点上,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之后是要有配套的sim卡。project fi的sim卡支持t-mobile和sprint,可以实现无缝切换,这种技术的本质在于扩大sim卡中的运营商鉴权数据的存储空间。

以中国联通为例,在同时运营cdma和gsm时,就曾推出过这种卡,可实现双网无缝切换。因此,sim卡的存储空间不是问题,只要同时支持三大运营商鉴权数据就行。

当然,最重要的一点是需要依托运营商。目前三大运营商的布局已经比较成熟,虚拟运营商可与三大运营商进行合作,降低国内费用和国际漫游费。

然而,这件事真正的难点在于国内政策门槛较高以及虚拟运营商身上压力较大。

实际上,中美的运营商所处的境况还是比较相似的。在欧洲市场,运营商之间竞争异常激烈,所以国际漫游取消额外收费早已提上日程。而在中美,运营商基本属于寡头垄断,想要促使其改革,就必须有足够的动力。

但是,国内虚拟运营商的压力比美国大得多。我国对虚拟运营商的态度一直是模棱两可,尽管已经下发了虚拟运营商牌照,但有关部门从不对虚拟运营商的运营进行公开表态,而更多地是将虚拟运营商当成小白鼠,抱着试错的心态进行观望。

此外,由于国内运营商处于强势地位,虚拟运营商的谈判能力便遭受了限制。主叫号码就是一大问题,就算像当年的中国联通一样设立跨网的hlr,也要首先和运营商谈判。但是由于虚拟运营商的弱势地位,谈判必会相当艰难。

如果此路不通,或许国内的虚拟运营商会像谷歌那样自建网络,但是不太现实,因为国内电信行业的准入条件及政策会对其造成限制。国内虽存在不少虚拟运营商,甚至都布好了局,但却从未展示在公众面前的原因也在于此。

虽然国内虚拟运营商的境况比较尴尬,难以出现类似project fi的服务,但project fi也并非完美无缺。

兼容机型少计划不完善,project fi存在短板需改进

作为一个移动无线网络服务,project fi至今也只能适用于谷歌自家349美元的nexus 5x、nexus 6以及499美元的nexus 6p三种机型,因为这三款手机都有接收project fi指定的sim卡信号的特殊天线。

project fi的运营负责人john maletis表示,吸引消费者使用project fi的手机确实太少了,iphone、galaxy等机型都无法兼容。目前手机市场严重饱和,种类繁多,而且无线网络已经相当普及。用户宁愿去蹭网,也不可能为了使用project fi特意去购买nexus手机。

此外,project fi在技术上也存在一些短板。在通话状态时,能够从wifi转移到蜂窝网络,但反之则行不通。另外,project fi不支持高清语音通话等最新技术,也缺少家庭计划。

尽管谷歌并未透露project fi的用户订阅量,不过年轻一代是其主要用户群。然而maletis透露,他们低估了project fi的用户需求。这极有可能是因为project fi不支持新技术新功能,导致了年轻用户的流失。

从总体发展来看,project fi确实能够为无线通信行业带来一些变革,虽然存在短板,但最终还是向前发展的。尽管国内的虚拟运营商想要提供类似project fi的服务并不容易,但并非完全没有机会。微信等通讯工具逐步替代了短信业务,那么虚拟运营商在未来也可能替代运营商,在行业内开创新的发展模式。

====================================分割线================================

本文转自d1net(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