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啊,我又在熟悉的周四晚跟大家见面了。考虑到这两天正是高考时节,这期的话题就从此开始吧。

今年的高考时间是6月7日开始的2-3天,各省市略有不同。科举制的遥远历史暂且不谈,在恢复高考后整整40年后,你我在内的大部分普通人所接受的价值判断里,高考是一场“一考定终身”的考试。就像仅早一天,1944年6月6日的诺曼底登陆一样,被一些人认为24小时便扭转了整个二战的局势。
是这样吗?不着急给出答案,先看一些小点的问题。
2006年德国世界杯期间,有一个平常不看球的同学问14岁的我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有13亿人,却找不出11个人打进世界杯?”这个问题还是太大了。
前几天,一个朋友跟我聊天,问我把足球加入“一考定终身”的高考豪华套餐,考生全民练足球能提高中国足球水平吗?作为既经历过高考,也对足球有点皮毛了解的我,总算可以做一个回答了。先从考足球的方法开始谈起。
足球已经加入“一考定终身”
抛开我们大部分人接触不到的“足球特色学校”,不管我们是否支持,但足球作为体育考试的一部分,已经纳入了中高考测试体系当中了。
先说中考,从2016年开始,北京、郑州、芜湖、中山、福州、宁波等地把足球纳入了中考选考项目。具体的考法就是带球绕桩。
场地规格:
简单说就是带球30米,途中绕5个桩。至于评分标准的话,拿我家乡福州做例子:
在我2008年参加中考的时候只能考篮球绕桩,然而初中几年都在踢足球,只考了70分左右。如果我的分数没有达到75分,即使文化课水平达标,也是上不了省一级达标校的。而残酷的事实是,我两样都没有达到......
翻了一下去年的报道(《福州晚报》),选考的150多人中,大多成绩达到了a(>90)的水平。不过,按福州年参加考试两万多人比,这人数还是相当少了。
把足球加入体育中考,考进不一样的高中,也许能改变一些人的命运吧。
再来看一下高考。其实在高招体育特长生的专项考试当中,和中考体育有点类似,是必考+选考项目,足球技术是专项选考的内容之一,这是常见的,咱就不提了。比较例外的,是清华北大这些院校男足特别招生的选项。
以北大为例:
从这个表来看,考试的内容还是比较全面的,球感、基本技术和比赛的内容都有。但跟高考一样,只在这两天考一次。此前,在中甲中乙拼杀的北理工是足球特长考生的一个门路,考上了就有机会踢。现在,清华北大这样的也可以选择,但也并不容易即使足球能力过关了,文化课考试也要达到要求才可以入学,但也是个门路。
但说实话,能从这个门路中受益的人并不多,近年媒体报道比较多的也就重庆的吴文煜一人。他在重庆读高中期间就组织参加校际的比赛,还参加过拜仁在印尼的训练营。即使如此,他高考也考了590分才得到了在重庆唯一一个名额。按清华的政策,低于本一线20分就没戏了。北大容易点,也得到本二线。
吴文煜
由此看来,以目前足球在中高考的上升通道来说,比一般的考个重本、本一学校难度要大。即使是在一些高考地狱模式的省份,也难有多少人打算用这个模式过关。如果喜欢踢球,初中拿来应付一下,过过中考得了。而且有点常识都知道,足球技术短期突击远没有跳绳、立定跳远要来得容易。
至于比较极端的“全部学生练足球”、“直接把足球成绩列入高考总分”这样的构想跟练“足球操”就能打进世界杯一样扯淡,不值一驳。
足球不太适合“一考定终身”
——埃德和格里兹曼谁更强?
前面的这一套测试方法,在青少年足球个人技术、身体素质差异化比较大的情况下,在兼顾效率和公平的情况下,还是能达到“宁可错杀三千,不可放过一个”的效果。但是想要精确客观地评价一个球员的水平,靠一两天、几场球怕是没有办法体现的。
举个比较极端的例子。去年欧洲杯决赛,法国前锋格里兹曼没有进球,葡萄牙凭借替补前锋埃德突施冷箭击败法国夺冠。
然而在大赛落幕,葡萄牙捧杯之后,人们还是很难想起他。现年29岁的他,11年职业生涯298次出场进75球,平均每年7球不到。他此前一直在葡萄牙联赛效力,15-16赛季他在英超没有进球。半途回到法甲以后,一年半时间他也就进了13球而已。
当时对面法国队的格里兹曼、吉鲁、吉尼亚克等人职业生涯动辄百球起步,比较年轻的马夏尔,5年职业生涯也收获了40球。你能说埃德能比格里兹曼等人都要强吗?显然是不能的。
因此,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如何相对客观准确判断一个球员的能力?可能很多朋友脱口而出:看游戏数值啊!比如fm里的!
诚然,fm或者fifa提供的数值却是能够相对比较客观反应一个球员的目前能力和专业人士的潜力期望。但是,想当一个准确判断球员能力的“球探”,可不是“买fm-开档搜索-截图”就能完成的易事。
看不懂数据,比大小也知道,格里兹曼肯定比埃德要强。
当球探们的艰苦工作被直接量化成数值时,被简单粗暴地划分成了技术、身体、精神三个门类。
在这些数值当中,身体数值能通过体检报告之类的比较精确的反映。技术类数值如射门、传球、盘带类的,主要通过数据,并结合适当的观察得出,都是相对比较容易的。
而精神方面的数值,也就是我们常形容球员的“跑不死、拼劲足、跑位骚、视野开阔、防守预判出色......”之类大家通过看球都能得出的主观印象,则需要球探长时间的观察得出。作为球迷可以感性认为地c罗跑位射术兼备、总能轻松吃饼,坎特覆盖了所有的陆地等等......而球探的工作则是把这些感性认识“说”给俱乐部或者制作商来听,最终让我们用另一种方式直观地认识。
所有这些数值的产生,都需要海量的球探进行海量的考察工作,通过巨量的报告认真的判别。这也就是为什么一些俱乐部/专业人士会部分参考游戏数值的原因。因为要详细评估一个球员的能力,以及是否与球队需求匹配,工程量实在是过于浩大了。
但即使是这样的反复考察,也会有被打脸的时候。还是举一个最简单暴力的例子:瓦尔迪。
在莱斯特城刚升上英超的14-15赛季,瓦尔迪表现比较一般,即使有暴打曼联的5-3在账上,也只有5球8助攻。再加上评定能力值还要考虑到球队整体表现和名气的因素,瓦尔迪的能力值非常惨淡。毫不客气的说,在当赛季最终一个数据补丁里,莱斯特城完全可以考虑把他扫地出门,这水平只能踢英冠啊。
15-16赛季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瓦尔迪作为蓝狐的箭头率队过关斩将摘下英超冠军。在当赛季2次数据更新后,瓦尔迪从一个踢英冠都困难的前锋变成英超顶级前锋。这些事情,都发生在他用进球让质疑者闭嘴之后。
当然了,他的神勇表现和莱斯特城夺冠一样,不仅是数据提供者、制作方,还是包括各位权威人士、足坛名宿都没有想到的,不得不被打脸也是正常的。也不能说当初因为个子矮把他从谢周三赶走的教练有眼无珠,只能说已经被挖去埃弗顿的史蒂夫-沃尔什眼光太毒吧。
所以,虽然我的例子颇有些“幸存者悖论”的味道,但“一考定终身”,一次判断决定一个球员的命运,在足球领域显然是不太行的通。
二战并不以6月6日诺曼底登陆为转折,而是在德国入侵苏联,或者日本偷袭美国时可能早已注定德日失败的结局。
现在也是这样。某一场考试固然重要,但平时在生活中积累小小的闪光和成就,会给你的未来带来一些不一样的变化,这些不是几个监考教练或者评卷老师能够判断的。
所以我真的不知道为什么,作为一个字写的超级烂的文科考生,能在高考考出三年来最高的分数,拿了一次全班(校)第一,也只是当了鸡头,真的没什么卵用......
不过还是感谢大家的捧场,祝各位作业/考试/工作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