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啊,我又在熟悉的周四晚跟大家見面了。考慮到這兩天正是聯考時節,這期的話題就從此開始吧。

今年的聯考時間是6月7日開始的2-3天,各省市略有不同。科舉制的遙遠曆史暫且不談,在恢複聯考後整整40年後,你我在内的大部分普通人所接受的價值判斷裡,聯考是一場“一考定終身”的考試。就像僅早一天,1944年6月6日的諾曼底登陸一樣,被一些人認為24小時便扭轉了整個二戰的局勢。
是這樣嗎?不着急給出答案,先看一些小點的問題。
2006年德國世界杯期間,有一個平常不看球的同學問14歲的我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中國有13億人,卻找不出11個人打進世界杯?”這個問題還是太大了。
前幾天,一個朋友跟我聊天,問我把足球加入“一考定終身”的聯考豪華套餐,考生全民練足球能提高中國足球水準嗎?作為既經曆過聯考,也對足球有點皮毛了解的我,總算可以做一個回答了。先從考足球的方法開始談起。
足球已經加入“一考定終身”
抛開我們大部分人接觸不到的“足球特色學校”,不管我們是否支援,但足球作為體育考試的一部分,已經納入了中聯考測試體系當中了。
先說中考,從2016年開始,北京、鄭州、蕪湖、中山、福州、甯波等地把足球納入了中考選考項目。具體的考法就是帶球繞樁。
場地規格:
簡單說就是帶球30米,途中繞5個樁。至于評分标準的話,拿我家鄉福州做例子:
在我2008年參加中考的時候隻能考籃球繞樁,然而國中幾年都在踢足球,隻考了70分左右。如果我的分數沒有達到75分,即使文化課水準達标,也是上不了省一級達标校的。而殘酷的事實是,我兩樣都沒有達到......
翻了一下去年的報道(《福州晚報》),選考的150多人中,大多成績達到了a(>90)的水準。不過,按福州年參加考試兩萬多人比,這人數還是相當少了。
把足球加入體育中考,考進不一樣的高中,也許能改變一些人的命運吧。
再來看一下聯考。其實在高招體育特長生的專項考試當中,和中考體育有點類似,是必考+選考項目,足球技術是專項選考的内容之一,這是常見的,咱就不提了。比較例外的,是清華北大這些院校男足特别招生的選項。
以北大為例:
從這個表來看,考試的内容還是比較全面的,球感、基本技術和比賽的内容都有。但跟聯考一樣,隻在這兩天考一次。此前,在中甲中乙拼殺的北理工是足球特長考生的一個門路,考上了就有機會踢。現在,清華北大這樣的也可以選擇,但也并不容易即使足球能力過關了,文化課考試也要達到要求才可以入學,但也是個門路。
但說實話,能從這個門路中受益的人并不多,近年媒體報道比較多的也就重慶的吳文煜一人。他在重慶讀高中期間就組織參加校際的比賽,還參加過拜仁在印尼的訓練營。即使如此,他聯考也考了590分才得到了在重慶唯一一個名額。按清華的政策,低于本一線20分就沒戲了。北大容易點,也得到本二線。
吳文煜
由此看來,以目前足球在中聯考的上升通道來說,比一般的考個重本、本一學校難度要大。即使是在一些聯考地獄模式的省份,也難有多少人打算用這個模式過關。如果喜歡踢球,國中拿來應付一下,過過中考得了。而且有點常識都知道,足球技術短期突擊遠沒有跳繩、立定跳遠要來得容易。
至于比較極端的“全部學生練足球”、“直接把足球成績列入聯考總分”這樣的構想跟練“足球操”就能打進世界杯一樣扯淡,不值一駁。
足球不太适合“一考定終身”
——埃德和格裡茲曼誰更強?
前面的這一套測試方法,在青少年足球個人技術、身體素質差異化比較大的情況下,在兼顧效率和公平的情況下,還是能達到“甯可錯殺三千,不可放過一個”的效果。但是想要精确客觀地評價一個球員的水準,靠一兩天、幾場球怕是沒有辦法展現的。
舉個比較極端的例子。去年歐洲杯決賽,法國前鋒格裡茲曼沒有進球,葡萄牙憑借替補前鋒埃德突施冷箭擊敗法國奪冠。
然而在大賽落幕,葡萄牙捧杯之後,人們還是很難想起他。現年29歲的他,11年職業生涯298次出場進75球,平均每年7球不到。他此前一直在葡萄牙聯賽效力,15-16賽季他在英超沒有進球。半途回到法甲以後,一年半時間他也就進了13球而已。
當時對面法國隊的格裡茲曼、吉魯、吉尼亞克等人職業生涯動辄百球起步,比較年輕的馬夏爾,5年職業生涯也收獲了40球。你能說埃德能比格裡茲曼等人都要強嗎?顯然是不能的。
是以,産生了一個新的問題,如何相對客觀準确判斷一個球員的能力?可能很多朋友脫口而出:看遊戲數值啊!比如fm裡的!
誠然,fm或者fifa提供的數值卻是能夠相對比較客觀反應一個球員的目前能力和專業人士的潛力期望。但是,想當一個準确判斷球員能力的“球探”,可不是“買fm-開檔搜尋-截圖”就能完成的易事。
看不懂資料,比大小也知道,格裡茲曼肯定比埃德要強。
當球探們的艱苦工作被直接量化成數值時,被簡單粗暴地劃分成了技術、身體、精神三個門類。
在這些數值當中,身體數值能通過體檢報告之類的比較精确的反映。技術類數值如射門、傳球、盤帶類的,主要通過資料,并結合适當的觀察得出,都是相對比較容易的。
而精神方面的數值,也就是我們常形容球員的“跑不死、拼勁足、跑位騷、視野開闊、防守預判出色......”之類大家通過看球都能得出的主觀印象,則需要球探長時間的觀察得出。作為球迷可以感性認為地c羅跑位射術兼備、總能輕松吃餅,坎特覆寫了所有的陸地等等......而球探的工作則是把這些感性認識“說”給俱樂部或者制作商來聽,最終讓我們用另一種方式直覺地認識。
所有這些數值的産生,都需要海量的球探進行海量的考察工作,通過巨量的報告認真的判别。這也就是為什麼一些俱樂部/專業人士會部分參考遊戲數值的原因。因為要詳細評估一個球員的能力,以及是否與球隊需求比對,工程量實在是過于浩大了。
但即使是這樣的反複考察,也會有被打臉的時候。還是舉一個最簡單暴力的例子:瓦爾迪。
在萊斯特城剛升上英超的14-15賽季,瓦爾迪表現比較一般,即使有暴打曼聯的5-3在賬上,也隻有5球8助攻。再加上評定能力值還要考慮到球隊整體表現和名氣的因素,瓦爾迪的能力值非常慘淡。毫不客氣的說,在當賽季最終一個資料更新檔裡,萊斯特城完全可以考慮把他掃地出門,這水準隻能踢英冠啊。
15-16賽季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瓦爾迪作為藍狐的箭頭率隊過關斬将摘下英超冠軍。在當賽季2次資料更新後,瓦爾迪從一個踢英冠都困難的前鋒變成英超頂級前鋒。這些事情,都發生在他用進球讓質疑者閉嘴之後。
當然了,他的神勇表現和萊斯特城奪冠一樣,不僅是資料提供者、制作方,還是包括各位權威人士、足壇名宿都沒有想到的,不得不被打臉也是正常的。也不能說當初因為個子矮把他從謝周三趕走的教練有眼無珠,隻能說已經被挖去埃弗頓的史蒂夫-沃爾什眼光太毒吧。
是以,雖然我的例子頗有些“幸存者悖論”的味道,但“一考定終身”,一次判斷決定一個球員的命運,在足球領域顯然是不太行的通。
二戰并不以6月6日諾曼底登陸為轉折,而是在德國入侵蘇聯,或者日本偷襲美國時可能早已注定德日失敗的結局。
現在也是這樣。某一場考試固然重要,但平時在生活中積累小小的閃光和成就,會給你的未來帶來一些不一樣的變化,這些不是幾個監考教練或者評卷老師能夠判斷的。
是以我真的不知道為什麼,作為一個字寫的超級爛的文科考生,能在聯考考出三年來最高的分數,拿了一次全班(校)第一,也隻是當了雞頭,真的沒什麼卵用......
不過還是感謝大家的捧場,祝各位作業/考試/工作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