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比《阳光灿烂的日子》更好的青春片——《风柜来的人》

作者:孙小方啊哈

风柜这个名字,是有其特殊内涵的。

如果读过朱天文的原著小说,就会知道,风柜是一个小岛上的村落。朱天文花了不少笔墨描写,这里贫瘠,满是光秃秃的石头,植被应该就是些灌木。海风夹着盐,落到这里,会被这里的石头锁住。

电影里,这也是个人烟不多,生活无论物质还是文化都很匮乏的乡下村子。

比《阳光灿烂的日子》更好的青春片——《风柜来的人》

我会这么想,海风,是代表着青春的,肆意、狂放,但到了这里就被锁住,喑哑了。这正是这部电影的主题,青春的热忱在乡村和都市之间,无处安放,最终化为迷惘的诗意。

这部电影和小说都写于1983年。那是台湾经济起飞的时代。我没有查阅资料,但可想而知,大量的乡村青年来到城市。他们原本是渔民或者农民,到城市里成为了工人。他们在故乡逼仄的空间里生长,贫瘠的环境容不下他们青春的梦想,他们注定没有人关注,默默无闻,了此一生。但这个时代给了他们机会去到城市,在一个“全球化”的进程中,他们的天地变大了。于是他们认识了更多的人,看到了更新的电影,他们被城里人欺骗,他们追逐爱情,然后他们又在陌生的城市和熟悉的乡村之间找不到了自己的坐标,他们的青春便充满了迷惘。

侯孝贤的《风柜》,就是讲述这样的一个大时代背景下的青春迷思。我一直觉得,这个主题其实是普世的。无论是台湾的80年代,还是大陆的90年代,甚至包括整个迈向全球化的那些大大小小的国家,都有过类似主题的作品,它们试图讨论——从农村到城市,从农业到工业,从儿童到老年——这一系列过程中,我们如何面对,灵魂该何处安放。

《风柜》还有个好,就是它是台湾本土的,但又是所有人都能看懂都能共情的。这部电影一开始,就是海边萧条村落的破旧弹子房,然后到海边的小路,到光秃秃的礁石,和海霞下的破庙,它们平静但又强烈的展现着台湾的图景。在我看过的侯孝贤不多的几部电影里,他总能精确但又不动声色的展现出台湾特有的风貌。可能是他擅长用静止或者索性长镜头来描绘这些景象,它们于是就自然而然地融汇到了电影叙事中,成为了举足轻重的镜头语言。这样具有本乡本土特色的镜头,让他的电影充满了一种独特的气质。这种缓慢但又回味悠远的乡土视觉符号,不仅仅是台湾的,对非岛内观众来说也很容易被抓住。贾樟柯在看完《风柜》后,就吃惊的发现,虽然图景是台湾渔村,但为什么和他的山西老家一模一样。我以为,一个是主题上的普世性,同时它们又都必须也可以具备各自独特的乡土性。这两者的和旋共鸣,让它们寻找到了同一个精神母题。

比《阳光灿烂的日子》更好的青春片——《风柜来的人》

《风柜》是一部非常耐看的电影。故事很简单,三言两语就能说清,但它的镜头,在叙事、情绪和情感表达的三个维度上,都体现了非常丰富的视觉语言。

譬如,电影中父亲的形象,永远和摇椅联系在一起。阿清没有父亲,但内心缺乏父爱,缺乏父亲的关爱,也是他青春迷惘的源头之一。电影里,父亲的形象通过几次回忆逐渐树立起来,从他被棒球打伤,到他带着阿清打蛇(父亲的保护,后来阿清是缺乏的,所以他尤其渴望得到),再到最后父亲去世,阿清回来参加葬礼。之前,叙事是散文般的,情绪也是散落的,情感甚至有点模糊,最后都在演戏空置的镜头中推向了高点——父亲不在了!这个暗示让观众追忆之前的镜头,突然感受到情绪堆积后的释放,原来阿清那么需要他,而他又将陷入新的迷惘。

比《阳光灿烂的日子》更好的青春片——《风柜来的人》

另一个例子,阿清他们在高雄,想看电影,被骗。到了所谓的“影厅”,却是可以俯瞰欣欣向荣的高雄的在建房屋。

他们排在一起鸟瞰城市的景象,也让人感到意趣无穷。叙事上,体现了他们的少不更事又精力充沛;情感上,被骗的不甘,对城市的不适应但同时又惊叹于城市的壮丽也被带出来;情绪上,自己面对城市的渺小……一个几秒钟的镜头,让这些内容夹在了一起,但又妙在全在言外,而整部电影仍然能保持着散文诗般空灵的节奏。

比《阳光灿烂的日子》更好的青春片——《风柜来的人》

《风柜》不是短短小文就能说清的一部电影,它值得一帧帧拉片慢慢看。我的朋友说特别喜欢它,看过不下五六次。我承认要接受并且融入它的情绪,在今天是有点难的,今天一切节奏太快,用韩东的话来说就是“现在的人稍稍孤独就受不了”。但沉进去,这是一部富有诗意但又内容很丰富的电影,观影的过程既是探索剧中人的内心,也容易让自己想起自己的青春——这就已经足够美好!

比《阳光灿烂的日子》更好的青春片——《风柜来的人》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