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揭开《天书奇谭》“身世之谜”,它是世界动画史的一颗遗珠

作者:上观新闻

在影院里看完《天书奇谭4k纪念版》,有一种散落各处的童年记忆碎片被拼补完整的感觉。《天书奇谭4k纪念版》11月5日起全国上映,这部由王树忱、钱运达执导,丁建华、毕克等配音的动画电影1983年问世,由于没有全国大范围放映过,许多观众都是从电视上看到的。当年忙于创作的动画人,并不知道这部动画片的观众反馈。

一部始于中外合拍构思的动画电影,未能在大银幕收获足够的关注和荣誉,成了世界动画史上的一颗遗珠。

《天书奇谭》到底拍完了吗?时隔38年后上映的意义何在?今天,答案终于揭晓。

揭开《天书奇谭》“身世之谜”,它是世界动画史的一颗遗珠

差点成了首部合拍动画

差一点,《天书奇谭》就成了新中国成立后最早的中外合拍动画电影。

1980年,bbc(英国广播公司)通过中国电影公司牵线,希望和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合作拍摄一部动画。当时,bbc请汉学家从中国古典文学中找了一些段落创作剧本,交给美影厂制作完成,但美影厂看过剧本后,发现其中有很多文化隔阂,于是提出自己撰写故事,希望它能让外国人喜欢,中国观众也可以接受。

揭开《天书奇谭》“身世之谜”,它是世界动画史的一颗遗珠

《天书奇谭》从罗贯中、冯梦龙编撰的《平妖传》中汲取灵感创作,也是bbc提供的众多脚本素材之一。故事是导演王树忱和编剧包蕾两人一起聊出来的,他们把原著中有关蛋子和尚和三只狐狸精的几行文字扩展成丰富剧情,担心蛋子和尚的角色作为大人不够有趣,便把他改成小蛋生。

揭开《天书奇谭》“身世之谜”,它是世界动画史的一颗遗珠

王树忱

揭开《天书奇谭》“身世之谜”,它是世界动画史的一颗遗珠

编剧包蕾

bbc为什么会提出与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合作?故事还要从1979年上映的美影厂经典动画《哪吒闹海》说起。

1980年5月,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导演王树忱率领中国电影代表团参加第三十三届戛纳电影节,他执导的彩色宽银幕动画片《哪吒闹海》在电影节上做了特别放映,大获成功。有观众称赞,“这次我欣赏了东方的艺术。”

王树忱曾在《解放日报》撰文表示,“我们有许许多多美丽动人的故事,可搬上美术片银幕的题材又那么多,可惜我们做得太少了,拿出来在国外市场上放映的也太少了。”

或许是《哪吒闹海》在戛纳的惊艳亮相,让西方开始关注中国动画和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创作。王树忱之子王一迁回忆,王树忱在1980年12月开始创作《天书奇谭》第一稿剧本,可见bbc与美影厂接触、洽谈此事就在戛纳电影节后的半年之内。“在戛纳,父亲看了许多外国电影,也和一些外国影人交流,深有体会。他回来后说,西方电影的娱乐性很强,我们以后要多和国外合作,做娱乐大众、老少咸宜的片子。正好,《天书奇谭》让他有机会玩了一把娱乐片。”

《天书奇谭》着重彰显奇、趣、美的风格。电影里,呆傻的狐狸阿拐单脚跳着四处逃窜,贪财的县太爷从聚宝盆里拉出好多个爸爸来,眼睛一刻也不能停转的府尹在对眼和失焦间反复切换。这些画面在影院里重温,仍让今天的观众捧腹大笑。

揭开《天书奇谭》“身世之谜”,它是世界动画史的一颗遗珠

当年剧本完成后,得到了bbc方面的认可,但制作了约三分之一内容后,对方表示由于资金困难终止了合作,这部影片就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独立完成。当时与国外联系不便,影片制作完成后,bbc没有问及此事。《天书奇谭》也没有在国外上映过。

揭开《天书奇谭》“身世之谜”,它是世界动画史的一颗遗珠

作曲吴应炬

不过,影片在国内电视荧屏播放多次,深受观众喜欢。狡黠诡异的狐母成了不少人的童年阴影,妖媚美艳的狐女则是很多人曾经的“梦中情人”。

“未完”结局留给观众补

《天书奇谭》结尾,袁公因泄露天机,被抓回了天庭。当年,很多观众感到难以接受,默默地以为会有下集。

时间久远,导致种种记忆模糊,甚至引发了许多“都市传说”。有人以为《天书奇谭》播出过袁公被蛋生救出的下集。还有人“听说”下集在制作时被一把火烧光,艺术家伤心之余,再也没有重做……

揭开《天书奇谭》“身世之谜”,它是世界动画史的一颗遗珠

“当时还没有像《007》那种做成系列片的想法。”《天书奇谭》美术设计黄炜回忆,当年创作的最后一个镜头就是袁公被抓走,至于上天怎么惩罚他,蛋生能否救他出来,都是留给观众去想的。“我们也问过两位编剧,这个故事还有没有续集。他们都表示,脑子里的故事已经讲完了。包蕾说,这样的结局是想给大家留好充分的想象余地。王树忱说,后面如果讲蛋生长大了,去给袁公报仇,那叫宝莲灯,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揭开《天书奇谭》“身世之谜”,它是世界动画史的一颗遗珠

黄炜

给一部充满强烈喜剧风格的故事留下一个淡淡哀伤的结尾,是创作者有意为之的电影美学。但对喜爱这部作品的一代代观众而言,《天书奇谭》仿佛成了一部动画里的《红楼梦》,每每谈起,总以“未完”为憾事。

早在十几年前,王树忱在广西电影制片厂工作的一位好友曾打算创作剧本,把《天书奇谭》续下去,但后来未能如愿。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厂长速达表示,目前上美影没有拍摄《天书奇谭》续作的计划,“我们不敢随意去续写经典,因为当初参与这部影片的很多大师已经不在了,没有他们的把关,可能很难让影片延续当年的美学高度。”

揭开《天书奇谭》“身世之谜”,它是世界动画史的一颗遗珠

钱运达(右)和柯明在研究人物造型

人物比故事还要突出

《天书奇谭》尽管是38年前的创作,但放到现在来看丝毫不过时,人物塑造、画面表现力甚至远超许多3d动画大片。

“这部电影的人物形象给人的印象最为深刻,甚至人物比故事还要突出。”《天书奇谭》制作完成后的许多年里,黄炜对这个故事的记忆已经渐渐模糊,但那些鲜活有趣的人物总是时不时从脑海里跳出来,他还记得当初是怎么设计他们的。

当时,《天书奇谭》联合导演钱运达为了能在人物造型上有所突破,邀请《新华日报》美术编辑柯明担任造型设计,此前两人合作过剪纸片《红军桥》。柯明对中国民间艺术有很深的研究,他在人物造型中融入木板年画、雕塑、民间玩具、戏曲脸谱等多种元素,不过这样的设计要放在电影里就有些复杂了。黄炜和美术设计马克宣合作,提炼柯明的造型元素,砍掉装饰性的纹饰,简化成方便“动”起来的线条,并做了正面、侧面、半侧面等不同角度的人物形象。

揭开《天书奇谭》“身世之谜”,它是世界动画史的一颗遗珠

《天书奇谭》剧组采风 左起:钱运达、王树忱、马克宣

“《天书奇谭》在‘奇’上做文章,每个人物的步态都要体现人物的个性,让人印象深刻,才能成为灵活的人物。”黄炜介绍,人物的走路姿态都是根据造型特点,由创作组一起讨论出来的。比如蛋生走起来,要雄赳赳气昂昂;傻狐狸阿拐一条腿跳着走,凸显他的愚蠢;小皇帝像一个倒过来的陀螺,走路便像陀螺一样笨拙又有趣;袁公耿直飘逸,连被绑住上天时身体也岿然不动……导演常常带着原画师、美术设计师一起聊天、谈人物,大家集思广益。蛋生坐在地上大哭,眼泪像洒水车一样从两边飚出来的夸张设计就是他们聊出来的,这种“哭法”也被后来的外国动画借鉴。

揭开《天书奇谭》“身世之谜”,它是世界动画史的一颗遗珠

后排右起:王树忱,黄炜,熊南清,秦一真,马克宣,李荣中,张纪平。前排右起:钱运达,方澎年。

“《天书奇谭》和现在最大的不同是动画表演。现在的动画往往依赖真人动作捕捉来设计人物动作,但在《天书奇谭》中,可以看到很多动画自身特性的体现。”速达介绍,以前美影厂的原画师基本都有一面大镜子和一面小镜子,大镜子看形体,小镜子看表情,以此来辅助动画设计。如今,美影厂的原画师桌上还是会有一面小镜子,大家画好作品后,聚在一起讨论的习惯也被传承下来。

揭开《天书奇谭》“身世之谜”,它是世界动画史的一颗遗珠

马克宣在《天书奇谭》剧组

2018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全面启动《天书奇谭》修复项目,基础修复工作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技术厂完成,4k修复工作交由中国移动旗下咪咕公司。“相比2k版,4k的版本线条更清晰,饱和度、鲜艳度有很大提升。”速达介绍,当时原版胶片做清洗和数字化后,发现桃红色特别刺眼,狐女的裙子、袁公的头发等部分会有一些荧光,在4k修复中对此进行了优化。1983年版的《天书奇谭》使用单轨5.1声道,在当下影院放映中显得单薄,在声音修复中,也增加了一些符合原著创作思路的环境音,让薄的地方可以“沉”一些,更符合观众的欣赏习惯。

揭开《天书奇谭》“身世之谜”,它是世界动画史的一颗遗珠

美术设计秦一真,主要负责背景部分

遗憾未能看到这部动画有多成功

“《天书奇谭》是美影厂影片里最具娱乐性的作品之一,它突破了传统动画片为孩子创作的理念,老少咸宜,也很契合当下年轻观众的喜好。”速达介绍,此次4k修复版《天书奇谭》的上映,是对观众长期以来呼唤的回应,对当下的创作者而言也是很好的学习教材,无论是思想深度还是审美趣味,它都有值得当今动画借鉴的地方。

对当年的创作者而言,这一次全国正式上映是一次迟来的告慰。10月27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在上海影城为《天书奇谭》办了一场“迟到38年”的首映礼。93岁的导演钱运达坐着轮椅现身,尽管听力已经不好,难以和观众交流,但他感受到了现场的热烈气氛。他对动画几十年不变的热忱,也让现场观众感动。

揭开《天书奇谭》“身世之谜”,它是世界动画史的一颗遗珠

上海首映礼

《天书奇谭》的另一位导演,也是在整部影片中起到核心作用的王树忱已离世30年。王树忱的儿子王一迁来到首映礼现场,看完电影,他禁不住感慨,“久违了,无论故事还是人物造型,它都不输于当下任何一部作品。”有朋友说,“听你说得这么好,我也要看”,王一迁自豪地说,“你去看,不好看,我给你退票”。

想到父亲没能看到今天的画面,王一迁禁不住哽咽。

其实,关于《天书奇谭》,王树忱生前很少谈及。“《大闹天宫》《哪吒闹海》都在全国上映过,当时电影院对影片有长度要求,时长通常要达到一个半小时才能安排场次。有些动画短片也在影院放过,作为故事片的贴片加映。”《天书奇谭》制作完成后,黄炜立刻被安排去了另一个创作组,无暇关注电影放映情况,但他心里明白,最关心观众反馈的是导演,而《天书奇谭》一直没能等来大规模上映的机会,也没有获过国内外重要奖项。

揭开《天书奇谭》“身世之谜”,它是世界动画史的一颗遗珠

“以前没有和观众交流的机会,父亲只能在报纸上看到对作品的评价。《天书奇谭》做完后,没有收到任何反馈,让他一直闷闷不乐。”王一迁还记得王树忱从戛纳回来时的样子,国外观众当面向他表达对《哪吒闹海》的喜欢,还有一位知名日本影人对他竖起大拇指夸赞。

1989年,王树忱身体状况已经不太好,从《参考消息》上读到法国重映《哪吒闹海》受到观众热烈欢迎的报道,他开心得像个孩子,特地把报纸剪下、贴好,拿给儿子看。这份剪报如今还留在家里。

“父亲最希望看到的是观众喜欢自己的片子。我们那天在首映现场看到,这么多年过去了,这个片子还是这么受人喜爱。”王一迁说。

近年来,许多年轻的动画导演不约而同地提起,《哪吒闹海》是自己走上动画创作之路的初心。也许随着《天书奇谭》的重映,十几年后它将影响新一代动画人。“《天书奇谭》是完全民族的美学风格,这种风格至今无二。”原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厂长常光希认为,《天书奇谭》是值得探讨的案例,它的民族性、娱乐性和现代意识,都值得动画界分析学习。“中国的动画后继者,应该多注重中国自己的美术风格,多讲中国故事。《天书奇谭》作为一部优秀的动画电影,影响会是非常深远的。”

栏目主编:施晨露 文字编辑:施晨露

来源:作者:钟菡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