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金海湖古茶树:海马宫之上,茶文化历久弥新,村庄生生而不息

作者:毕节本地生活

金海湖古茶树:海马宫之上,茶文化历久弥新,村庄生生而不息

金海湖古茶树:海马宫之上,茶文化历久弥新,村庄生生而不息
金海湖古茶树:海马宫之上,茶文化历久弥新,村庄生生而不息
金海湖古茶树:海马宫之上,茶文化历久弥新,村庄生生而不息

“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此山”

金海湖古茶树:海马宫之上,茶文化历久弥新,村庄生生而不息

海马宫 古茶树

清新秀丽的乌蒙山水里,流淌着醇厚的茶旅情怀。高原之上一抔“马血泥”,滋养着代代海马宫人。名优农特产品——海马宫茶,从这里走出乌蒙山,走进中国名茶排行榜。

海马宫,是金海湖新区竹园乡下辖的少数民族聚居村寨,由彝语“合莫谷”汉译音而来,意为“大象谷”,是古彝人驯养军象的地方。相传,明代奢香夫人应见明太祖朱元璋,行囊中带有海马宫茶、披毡等贡品,明太祖品茶后甚是欢喜。

金海湖古茶树:海马宫之上,茶文化历久弥新,村庄生生而不息
金海湖古茶树:海马宫之上,茶文化历久弥新,村庄生生而不息

你知道海马宫茶的来历吗?

有故事说,清朝有位叫简贵朝的官员,本是海马宫人,任职于山东,父亲生病后他回乡守父,并为海马宫带来“竹叶青”制作工艺,海马宫茶被加工成“竹叶青”茶送官府品尝,此茶深得赞赏遂作为大定府贡品,岁岁上贡。

金海湖古茶树:海马宫之上,茶文化历久弥新,村庄生生而不息

历史的印记,在书卷的记载中,在长者的讲述里,披戴着神秘光环穿越时光而来,最终揉进一棵棵不断生长的茶树里。“我嫁过来28年了,刚来时,屋后面的茶树有这么大。”杨洪琼是海马宫的“媳妇”,从大方县安乐乡嫁入这里组建小家,长辈给予的“产业”里,有屋后那三棵古茶树。

金海湖古茶树:海马宫之上,茶文化历久弥新,村庄生生而不息
金海湖古茶树:海马宫之上,茶文化历久弥新,村庄生生而不息
金海湖古茶树:海马宫之上,茶文化历久弥新,村庄生生而不息
金海湖古茶树:海马宫之上,茶文化历久弥新,村庄生生而不息
金海湖古茶树:海马宫之上,茶文化历久弥新,村庄生生而不息

印象中的古茶树,枝叶散开,状如一把撑开的大伞;枝干发达,昭示着旺盛的生命力;根部还有小枝,正在汲取养分扎根生长;茶叶之下,点缀着些许茶果。“这几棵茶树,是我们村比较大的,如果制成茶,它的价值是普通茶树的几倍。”海马宫村委会主任李定明介绍,全村排查下来,有古茶树上百株,分布在各村民组,每年有很多人慕名前来品茶观树。

金海湖古茶树:海马宫之上,茶文化历久弥新,村庄生生而不息

海马宫茶

村里种茶时间早,1991年先是播茶籽进行种植,后改为茶苗种植,新建茶园三千余亩。“从那时候就开始种,我家大概有五六亩的样子。”村里大兴茶叶种植,杨洪琼家在种庄稼之外,也种上了茶树。自村里成立合作社后,凡茶农采收的茶叶,他们一并收购后加工售卖。

金海湖古茶树:海马宫之上,茶文化历久弥新,村庄生生而不息

海马宫茶,由一芽或两芽手工揉制,双芽冲泡时张开向上,立于杯中,宛如“鸦鹊嘴”,色香味俱佳。“小时候的海马宫茶,为树皮制成的白纸包装。那时候,一斤等于十六两,有半斤装的、有一斤装的。”这大概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前海马宫茶的样子,毕节市民族研究所退休副研究员、彝族学者马昌达回忆,海马宫茶容易吸收味道,所以不宜与酒、腊肉等物品挂在一起。

金海湖古茶树:海马宫之上,茶文化历久弥新,村庄生生而不息
金海湖古茶树:海马宫之上,茶文化历久弥新,村庄生生而不息
金海湖古茶树:海马宫之上,茶文化历久弥新,村庄生生而不息
金海湖古茶树:海马宫之上,茶文化历久弥新,村庄生生而不息
金海湖古茶树:海马宫之上,茶文化历久弥新,村庄生生而不息
金海湖古茶树:海马宫之上,茶文化历久弥新,村庄生生而不息

《大定府志》记载:茶叶之佳以海马宫为最,果瓦次之,初泡时其味尚涩,迨泡经两三次其味转香,故远近争购啧啧不置。出产这杯生态茶的海马宫,平均海拔1600米,年平均气温13℃,无霜期达260天,月平均相对湿度80%,成土母质为豆瓣砂夹黄土的富硒土壤,土质疏松且富含钾元素,尤其适宜茶叶的生长。

高海拔、低纬度,日照少、雨雾多,这样的特殊环境,成就了海马宫优良的茶叶品质。茶叶生产历史有600余年,全村人民均受到古茶树的润泽。

“开枝散叶”的古茶树,仿佛这个村子生生不息的发展缩影,“粗壮发达”的茶树干,让我们透过历史面纱触摸到贡茶文化。取茶叶泡上一杯,几泡不同的茶色,仿佛正诉说着这片土地上,人民对茶的情有独钟。

来源金海湖发布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