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传统软件巨头们正在自我颠覆,云时代到底要怎样重建企业IT?

所有的企业都集体进入了第三代企业it平台的时代。

简单回顾之前的历史,第一代企业it平台是大型主机,于1950年到1980年垄断了整个it产业,ibm为第一代企业it平台的主导者;第二代企业it平台即基于x86服务器和微软/linux软件的“客户端-服务器”架构,从1980年到2010年成为主导性企业it架构,微软、vmware、ibm是这一时代的主导者;第三代企业it平台,就是正在蓬勃发展的云计算平台,企业软件在paas云系统上运转,目前尚无主导者。

对于大多数人听说过的dell、emc、vmware、微软、ge等传统企业it巨头,pivotal一定是一个有些陌生的名字,但这家公司正在成为挑战it巨头的黑马。

pivotal是一家由emc、vmware、ge在2013年4月投资成立的公司,此后dell收购emc亦成为pivotal股东,微软与福特则于2016年以28亿美元估值投资了pivotal。由pivotal发起的开源paas基金会cloud foundry,其白金赞助商包括ibm、sap、思科等传统it巨头,金牌和银牌赞助商亦包括华为、埃森哲、爱立信、sas、ca等传统it巨头。

pivotal公司的主创团队也足够亮眼:除了微软windows之父、openstack联合创始人、aws第一代框架设计领导人、devops理念联合创始人等,还包括tomcat主要技术贡献人、spring开源技术和ned4j图数据主要技术贡献者、精益创业方法论倡导者等等一众身兼技术精英与极客文化于一身的成员。

pivotal大中华区总经理刘伟光在接受钛媒体采访时说,

“pivotal是一家不断自我颠覆公司,不断从旧文化中突破出来。”

pivotal可以说是传统企业it巨头们的一次集体式自我颠覆,来自微软和linux两大技术流派的技术精英们联合在一起,合力打破原先专有企业it系统的旧格局,开创云计算时代以开源paas为代表的新企业it。

传统软件巨头的集体自我颠覆,也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

2000年以来互联网蓬勃发展,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新型计算设备大量涌现,开始出现大数据现象,即数据以爆炸性方式增长,远远超过了第二代企业it平台的承载能力。2006年,aws推出公有云服务,出现了iaas、paas、saas等名词,基本代表了云化it基础硬件、云化基础软件和云化应用三个层面,传统企业也开始思考如何在企业内部采用类似的架构。

2010年,就在企业it业界对paas的认知与定义还是一片混沌的时候,当时的vmware ceo paul maritz(即原微软window之父、后pivotal董事会主席)就认准了paas的方向并规划了发展战略,他分别收购了spring source和缓存内存计算软件gemfire,选择cloud foundry来打造paas解决方案,这些技术路线后被pivotal继承。

pivotal走了一条与前一代企业软件巨头完全不同的技术与商业模式,这就是全面开放和开源的路线。第一代与第二代企业it平台各自有30多年的发展窗口期,这给了ibm、微软、vmware等企业it软件巨头充足的时间来开发产品和占领市场,数据库霸主oracle、中间件霸主bea、虚拟化软件霸主vmware、操作系统霸主微软等都成为了事实上的软件工业标准。

pivotal要做的就是打造一个全球公认的云操作系统,成为云时代的软件工业标准。为此,pivotal于2014年3月宣布创立cloud foundry基金会,用开放管理的方式把cloud foundry运作成为全球paas云操作系统标准。在cloud foundry基金会的平台之上,成员企业所使用的代码都是相同的,以减少碎片化版本,成员企业主要通过提供差异化服务赢利。cloud foundry是目前为止支持最多种开发语言和中间件的开源paas框架,ibm当时就宣布投资10亿美元开发基于cloud foundry的bluemix paas云平台。

“在今天即使有100个pivotal公司的规模也很难将自己的技术迅速在全世界进行推广”,pivotal大中华区总经理刘伟光表示,因此通过开源的方式借助全球技术生态的力量才有可能在短时间内复制出成千上万的pivotal和基于cloud foundry的成功实践,这就是pivotal在2014年全面走向开源的战略决策。而能够走开源的方式,还在于很多企业在五年前还不认可开源将是未来的主流,但随着时间和开源社区的演进,开源的思想已经获得广泛的认同。

在中国,pivotal的开源策略恰逢中国推行的“自主可控”国家战略,因此,短短几年间就在中国市场出现用户数量激增的现象。其用户包括百度、京东、携程、海尔、中航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德邦物流、顺丰速递、建设银行、平安银行、太平洋保险、中信证券、国泰航空、台积电、国家超级计算中心、华为等等一批大型企业。

2015年,pivotal在中国市场获得了高速增长。2016年这家公司的战略开始转为“深耕细作”。刘伟光告诉钛媒体,这是因为在高速增长之后签了很多客户,但是大家都有一个共同观点就是paas是一个刚起步的市场,定义和实践都很混乱,行业中还有很多争论。“paas是一个长期演进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也必将随着企业市场的需求不断完善”,刘伟光强调。

pivotal的商业策略是“与20%的大型企业客户一起成长”。

原因在于,头部的20%大型企业往往对向云转型思考的非常清楚,对云、大数据有清晰的规划,同时对于开源软件和开源社区有深刻的认知,自身还有较强的开发力量——上述这些优势,再加上一个清晰的业务目标,就很容易认同pivotal的价值,达成合作。pivotal的优势在于可以满足现有应用和人员上云,可以交付清晰的技术体系和方法论,产品又可以快速上线,相应的成本还比较低。

“pivotal继往开来,能够满足和连接‘老中青’三代的企业应用和it环境,在继承的基础上,又有微服务架构、greeplum分布式mpp数据库、gemfire内存计算网格技术等面向未来的增值服务,这样才有长久的生命力。”刘伟光强调。

刘伟光表示,pivotal将在2017年启动partner 2.0计划,计划招募一百家签约合作伙伴,覆盖二三线城市的商业银行、金融机构等用户,把pivotal的大数据生意拓展出去,通过数据上云来拉动整体市场。同时再寻求十家紧密合作伙伴,在技术与解决方案方面深入合作,拓展垂直行业市场。

由历史可以看出,pivotal既是新旧it势力、开源与闭源软件体系相争的产物,也是企业软件巨头vmware等的集体自我颠覆,还是第二代企业it平台向第三代企业it平台过渡的转折之战。这个转折之战能否成功,将直接决定未来30年的企业it技术走向。

本文转自d1net(转载)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