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他的名字常被朱老总挂在嘴边,忠于大清,手下却有一帮革命将领

作者:历史控

今天要说的主角是清末民初的政治人物,李经羲。熟悉朱老总的人应该听说过李经羲这个名字。因为朱老总不止一次在公共场合提到过这个名字。

朱老总年轻时想上云南讲武堂,于是徒步从四川走到了云南,可是错过了报名日期。正当老总与学校工作人员争吵时,吵闹声引起路过的李经羲的注意。李经羲见老总气质不凡,于是让人破例留下了老总。朱老总后来经常说李经羲对他有知遇之恩。就是这样一个人,却对清王朝忠心耿耿。然而,他手下却培养了一批反对清朝统治的革命党,这其中也包括老总。

他的名字常被朱老总挂在嘴边,忠于大清,手下却有一帮革命将领

李经羲生于1860年,安徽合肥人,字仲山,又仲仙,号悔庵,又有仲宣、仲轩、宓生等称,晚号蜕叟。他是晚清重臣李鸿章之侄、李鹤章的第三个儿子。出身可谓显赫。光绪五年(1879年),李经羲捐了个道员,算是步入仕途。1887年6月,李经羲出任四川永宁道道员,此后升任福建布政使、云南布政使等职。光绪二十七年(1901)升为广西巡抚,随后调任云南巡抚。1902年12月,又调任贵州巡抚。1904年5月,再调广西巡抚。1905年冬,改任安徽铁路矿务总理。1909年2月,升任云贵总督。

他的名字常被朱老总挂在嘴边,忠于大清,手下却有一帮革命将领

李经羲长期在云贵、广西地区任职,对这些地区的情况十分熟悉。

在李经羲任云贵总督期间,他做了一件对中国近代史进程影响很大的事,那就是创办了云南陆军讲武堂。

李经羲创办陆军讲武堂,目的是为了培养军事人才,提高清军战斗力。他对这所军事院校的创办倾注了巨大心血,他曾说:“我云贵总督可以不当,但是讲武堂不可不办!”

讲武堂渐成规模后,1911年2月,李经羲又邀请在广西的蔡锷,到云南昆明,担任新军第十九镇第三十七协协统,并兼任云南陆军讲武堂教官 。这才有了日后蔡锷等人领导的重九起义和护国运动。

他的名字常被朱老总挂在嘴边,忠于大清,手下却有一帮革命将领

可有趣的是,李经羲创办云南陆军讲武堂的初衷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结果这个学校却培养了一批推翻清朝统治的将领。辛亥革命中,勇立潮头的众多革命将领,比如李根源、顾品珍、唐继尧、李钧烈、何应钦、老总等等人物,都毕业于云南陆军讲武堂。

从现存的史料里看,李经羲对维护清朝的统治是尽职尽责的。李经羲在历任官职上所留电文、命令非常多,基本都是指使下属治理军队、剿匪、镇压反叛等等事务,可谓尽心尽力。

他的名字常被朱老总挂在嘴边,忠于大清,手下却有一帮革命将领

其实李经羲也不是糊涂人,对于清王朝“命不久矣”的现实,他也很清楚。无奈他从小接受的忠君爱国的思想根深蒂固,再加上其家族的影响,所以他一方面反对革命党,另一方面又理解和同情革命党。革命党人蔡锷、李根源等,在他眼皮子底下进行革命活动,他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全当没看见。有人提醒他:“讲武堂多革命党,虎大伤人。”李经羲置若罔闻,并不理会。蔡锷身处困难时,李经羲还资助他500块银元,并收过他的门生帖子,还将人家揭发蔡锷反朝廷的密信拿给他看,劝其小心谨慎从事。

正因为李经羲并没有逆历史潮流而行,所以云南重九起义之后,蔡锷说李经羲对革命尚有功劳,由参议会做出决定,将李经羲全家礼送出云南,并未加害。

他的名字常被朱老总挂在嘴边,忠于大清,手下却有一帮革命将领

后来李经羲乘火车经越南、香港,辗转到达上海。后又到青岛,与一群清朝遗老大臣聚居在一起,优哉游哉。袁世凯上位后,李经羲又曾接受征召,到北京接受过职务。1917年,李经羲接受总统黎元洪之邀,出任国务总理兼财政总长。当时,正是张勋发起复辟清室的高潮。张勋复辟闹剧转眼即败,李经羲在总理职务上干了不到一周就下台了,从此退出政坛。避居苏州,安享晚年,于1925年病逝。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