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思想的边界,一个民族的审美观难免会在语言中留下痕迹。就像汉语在形容美女时,会用沉鱼落雁,闭月羞花这种词一样。

俄语里也有“她的眉毛像两只黑熊躺着一样”,这类让我们看起来有点搞笑的词组,来夸赞美眉。
所以今天就打算从俄语入手,借助中俄之间的文化差异对比,跟大家一起研究下战斗民族的审美逻辑。
俄语中的审美现象
俄罗人在形容一张漂亮的脸时,会说“漂亮的就像猩红色的花朵吸引眼睛”,红色在俄罗人看来是美的象征,比如莫斯科的红场,实际的意思就是指“美丽的广场”。
喜爱红色的中国人,当然也会在形容外貌美时用到红色,汉语里就有“唇红齿白”、“方桃譬李”、“红颜”等这样的表达方式。
在说眼睛漂亮时,俄罗斯人会说“矢车菊色(蓝色)的眼睛”,或者说“被薹割破的眼睛”(俄罗斯人认为细长的眼睛是很美的)、“像隼的眼睛”,一般都会有比较明确的喻体和意象。
▲超模sasha luss的眼睛,非常符合俄罗斯人的审美
汉语的表述则相当模糊。我们会说,秋水剪瞳,意思是眼睛就像秋季水面的涟漪;顾盼生辉,是说黑白分明的眼睛,明亮又动人。这些词语的共同特点在于,它们传递得主要是一种感觉,而非具体的视觉印象。
俄罗斯人以眉毛的浓密为美,而且表述也相当直接,比如他们会说“眉毛像两只黑熊躺着一样”、“眉毛像黑貂”。
▲左边就是黑貂
汉语则会用“山”、“蚕的触须”等来形容美丽的眉毛,比如“春山八字”、“眉黛如山”、“蛾眉曼睩”等成语,都着重描绘眉毛本身的形状之美,而非毛量的多寡。
▲甄嬛画得是典型的蛾眉
头发作为决定颜值的关键要素,俄罗斯人自然也不会忽略。在俄语中,形容头发美的词语有“浓密厚重”、“蓬松发亮”等。汉语里也有类似的表达,比如丰容盛鬋(jiǎn)、红颜绿鬓等。
不过与中国人认为柔顺茂密、披散着的长发很美不同,俄罗斯人认为漂亮的头发应该是又长又厚的辫子。
因此俄罗斯人在形容女性头发美时,会使用”全莫斯科都知道女生辫子的美“、“棕色的辫子就像丝绸的腰带”以及“美丽是金发的辫子”等,这样的成语。
▲俄罗斯著名的“美发博主”
至于皮肤,俄罗斯人会用“像天鹅一样白”、“比雪还要白”、“肤色比牛奶还要白,腮红像血液一样”,来形容女孩面部皮肤的美。
汉语成语中也有类似的说法,像“冰肌玉骨”、“杏脸桃腮”等。
在身材美方面,俄罗斯人比较偏好身体健康强壮本身带来的生物学美感。
他们在描述一个男人身材很棒时通常会用,“富有运动气息的身体”、“英雄的身体”、“巨大的肉山”,这类成语。
汉语在形容男性的身体美,则多用气宇轩昂、英姿飒爽、风度翩翩、玉树临风,这类偏向于举止和气质审美的成语。
▲气宇轩昂的秦惠文王
像彪形大汉、孔武有力、虎背熊腰,这种描述身体高大强壮的成语,则往往带有贬义。
▲鲁智深&张飞,都有“智力感”较弱的特点
除此之外,俄罗人对于男性外貌的审美,基本上是忽略的。一个男人只要身材高大,肌肉发达,即使相貌平平也可以被贴上“帅哥”的标签。
在中国的男性审美意识中,脸则是不可忽视的部分。成语“面如冠玉”、“貌若潘安”所透露出来的审美重点,都是男人的脸。
▲罗云熙真的是潘安本人了
除了对男性身体的审美偏好健康强壮,俄语在描述女性的身体时,“强壮”、“微胖”也都是积极正面的词汇。
可以发现,在身体审美方面,我们与俄罗斯人的观念差异很大。同样是以树喻人,我们在说一个女人的身体很美时,会说“弱柳扶风”。
俄罗斯人则会说“这个女人如桦树一样挺拔匀称”。希望女性在具有优雅美的同时,还应保持一定的力量感。
比起身体,俄语在描述穿着方面要抽象一些,比如俄罗斯人会用“美丽不需要珠宝”来形容一个女孩穿得非常好看;用“味道很苦的红色浆果”来形容一个女孩穿着美丽但内心恶毒。
不太会刻意强调服装的材料或者制作成本的高低,并且认为穿着越朴素越美。因此,俄语里与服装有关的成语,大多数是用来贬低和批评华服的。
与俄语不同,汉语通常会直接描述服装之美,比如“衣冠楚楚“的意思就是在说服装色彩本身的鲜亮夺目。
并且也会强调美丽服装材料的贵重和稀有。像成语“翠绕珠围”、“绮罗珠履”、“轻裘缓带”的关注点,不外乎都是材料。
此外,“干净”也是俄罗人对服装美的要求之一,比如俄语中就有“穿干净衣服的人,更令别人尊敬”这样的成语。
在描述行为举止的美感方面,俄罗斯人会说“像猎鹰起飞”、“走得像灰鹤”、“走得像漂浮着的孔雀”等。
▲俄罗斯的“国粹”芭蕾舞,体现了他们对于步态的审美
汉语则会使用落落大方、亭亭玉立、尧趋舜步、鸿轩凤翥、婀娜多姿这类文学性的词汇,来形容举止的高雅优美。
▲娇娆聘婷的中国古典舞
俄罗斯人的审美特点
从上面的审美现象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俄罗斯人审美的三个特点。一是带有强烈的地理和文化特征,偏好健康、强壮,且在语言中多与动物类比。
身处高寒地区,作为狩猎和游牧民族的俄罗斯人,他们的生活环境与温暖湿润的中国东部地区相比,要艰苦很多。因此俄罗斯人对于男性和女性的身体审美,都以“能干活”、“生存能力强”为关键指标。
俄罗斯与中国人一样都喜欢洁白的皮肤,但俄罗斯人喜欢的是白里透红的皮肤,他们认为单纯的白皮是很病态的。
中国人喜欢的则是白皮本身,有没有腮红问题都不大。
▲必有腮红的俄国贵族&白皮富察皇后
丰富的野外生活,也让俄罗斯人喜欢使用大量的动物喻体来描述人。比如把男性的力量之美与熊、牛等联系在一起;把女性的优雅轻灵之美与天鹅、灰鹤等鸟类联系在一起等等。
汉语则很少用动物作为喻体,特别是在描述女性美时,我们几乎只使用植物、月亮和玉等作为类比的对象。
二是俄罗斯人对于女性的审美标准,会因她们婚姻状况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俄罗斯人认为未婚女性的身体美,可以是苗条和优雅的。
已婚女性的美则讲求强壮,甚至肥胖。勤于家务和劳作、精心抚养后代、让她们更迷人。
三是俄罗斯人认为爱与美有关,并且内在美远胜于外在美。俄语中有很多描述外在美的成语,其重点都是在赞扬爱。
与外在美相比,俄罗斯人也格外重视内在美。在俄罗斯文化中,内在美和外在美是分开的,甚至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矛盾的。
▲华丽、冰冷&朴素、阳光
在俄语成语的描述中,大多数的美女都是蛇蝎美人,我们熟悉的“人美心更美”的情况则不太会存在。
看到这里,大家应该跟我有同样的感受,即俄罗斯作为一个向全球输出帅哥美女的国家,传统的文化审美观念居然如此自然朴实,不加矫饰。
常常被我们调侃身形臃肿的俄罗斯大妈,是他们的眼里永恒的“英雄母亲”。
长相不起眼但头脑非凡、灵魂高贵的小人物,也可以成为俄罗斯文学中的关键角色。
▲《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列文
或许正是因为这种自然又真挚的审美观,才使得俄罗斯的文学、音乐、舞蹈、绘画艺术,可以跨文化感动那么多的人,在全世界范围内拥有那么高的地位。
▲艾萨克·列维坦的油画《三月》
▲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艺术的高峰
这样看来,我们自己的文化审美观念也可以更加多元以及包容,更有温度——比如女性也可以“因强而美”,“少女感”也并不一定是要执着追求的东西。
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不固步自封,积极研究多元审美文化,对于精神甚至身心健康是多么的必要。有效缓解外貌焦虑,真的不只是说说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