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过艰苦探索,风雨,找到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建设、改革的道路。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周尚文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是共产主义崇高理想的道路。中国共产党的100年应该在社会主义发展500多年的宏大背景下来审视,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为什么我们今天要走这样的"中国道路"。以下是他在华东师范大学的演讲。
500多年前,英国人摩尔的乌托邦于1516年问世,产生了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理想。与此同时,社会主义从幻想变为科学,从理论变为现实。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带领各族人民经过100多年的奋斗,经过艰苦探索和风雨,找到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道路。从500年看100年,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为什么今天我们要走这样的"中国之路"。
从古至今,理想的社会观是什么?
自从人类脱离动物世界,形成人类社会以来,就形成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相应的社会意识。从根本上说,社会主义是一种理想的社会观。
理想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设定的近期或长期目标,是追求美好未来前景的想象和期待,是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几千年来,人们生活的现实社会中一直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矛盾、缺陷和劣势:生产力低下、经济困境、政治地位不平等、阶级剥削和贫富差距。当人们对这些现象表示不满或怨恨时,他们的思想就会上升到理想的社会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因此,总会有一些不同时代的优秀思想家,要求铲除当前的社会弊病,摒弃旧传统和习俗,开创新时代、新社会。在古代,这种社会理想既出现在国外,也出现在中国。西方有"黄金世界"和"幸福岛"的传说和"理想国家"的理念,而中国则有"世界是一样的"和"小康的家"。但是,远古时代对理想社会的追求,还不是社会主义的理想。受制于时代和生产方式的条件,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这种古老理想社会观的目标只能是朦胧的,内容必须是幻想的。
各代先进思想家对理想社会的不懈追求,直到1516年《英国人摩尔的乌托邦》问世,才在资本主义的早期才应运而生,产生了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理想,并已经存在了500多年。与此同时,从摩尔、坎帕内拉到圣西蒙、傅立叶、欧文等,几代梦想社会主义思想家在"黑暗"中走向理想社会,历时300多年。这些梦想家生活在资本的原始积累和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阶段,揭露和批判了当时社会暴露出的贫富悬殊、道德沦丧、善恶颠倒的现象,希望建立"劳动与快乐相结合的社会, 世界上的财富和善良,美德和幸福"。当然,由于历史和时代的局限,他们未能揭示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未能找到改变现存社会的力量和有效途径,未能停留在言论中鞭打资本主义制度,在心目中憧憬未来的社会。
应该指出的是,想象中的社会主义者绝不是那种曾经当过小偷的巫师和神灵,就其个人素质而言,他们是社会改革家和思想家,具有杰出的才华、正义感和对劳动群众的深切同情。他们的理想是高尚的,但却无法实现,因为他们的意识形态是虚构的。当然,它也闪烁着科学理性科学的火花,从而成为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源泉。
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的第一次飞跃
经过艰苦的理论研究,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的"两发现",使社会主义从幻想向科学转变,把理想放在现实的基础上,实现了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的第一次飞跃。
理想是时代的产物,与想象中的社会主义不同,科学社会主义的理想是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特别是资本主义发生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形成的。它不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黑暗和邪恶的单纯的道义谴责和攻击,而是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科学分析,来证明资本主义从出现到消亡的历史必然性。科学社会主义的理想观点是从历史逻辑的演绎中预测未来社会的总体轮廓、过程和某些基本特征。
那么,科学社会主义的理想社会观的含义是什么呢?在我看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这样总结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不是有阶级和阶级竞争的资产阶级旧社会,而是这样一个联盟,在这个联盟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全人类自由发展的条件。自科学社会主义问世以来,人们经常问这样一个问题:共产主义理想中追求的"自由人联盟"是什么?在《反都灵论》中,恩格斯这样描述:当生产力高度发达,社会占有生产资料时,商品生产就会被消灭,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就会不复存在,争取个人生存的斗争就会停止,"这样,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们才最终脱离动物世界,脱离动物的生活条件,进入真人的生活条件", "只有从这个时候开始,人们才充分意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它发挥作用的社会原因大多并且越来越多地实现了他们期望的结果。这是人类从不可避免的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1894年,也就是恩格斯去世前一年,在给朱·卡内帕的一封信中,他仍然认为,自由人的结合是他和马克思未来社会最恰当的概括。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共产主义成为无产阶级政党的最高纲领和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
第二,理想是可以实现的,不是一蹴而就的,理想是通过实践和奋斗实现的。共产党人的理想是立足于现实社会的时间节点,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理想,实现一个阶段的理想,一个新的更高的理想目标出现。人不能超越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去做未来社会能做的事情,不能用未来社会的远景,来制定对现实社会的指导和政策。因此,正如《共产党宣言》所表达的那样,共产党的纲领通常分为最高和最低。此外,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预言了实现未来社会的基本途径:无产阶级首先要争取"政治解放",然后是"社会解放",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会有一个过渡期,共产主义有"低阶段"和"高级阶段",等等。这些思想只大致描绘了未来社会的某些特征及其基本路径,并没有规划未来社会的细节,因为未来社会制度的构思越好,就越有必要陷入纯粹的幻想"。这是科学社会主义和想象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之一。
第三,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的理论,指明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引导千百万人民树立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一方面,我们充分肯定这一思想的科学性,它是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解和把握之上的,不同于宗教神学追求未来"千年王国"的诱因,不同于虚构的社会主义者设计的未来社会纲领。另一方面,这种理想毕竟是一种科学的预测和构思,理想与现实之间,必然会出现各种差距,出现许多以前意想不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人们在实践中需要补充、修改和创新。"社会主义自成为科学以来,就要求人们把它当作科学来对待,"恩格斯说。科学的态度是在实践中探索、研究和解决社会主义发展中的各种问题。从总体上看,19世纪的社会主义还处在"理想"阶段,主要任务是创造和促进欧美发达国家的工人运动,还没有具备推翻旧世界、建立新制度的历史条件。马克思和恩格斯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缔造者,只能完成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的第二次飞跃
20世纪,时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社会主义进入实践阶段,从理论到现实,实现了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的第二次飞跃。
以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为标志,社会主义在这两个伟大国家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实验。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俄中两国以革命手段推翻了旧政权,建立了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和国家制度,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为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探索了一条现代化道路。但是,由于两国国情和历史文化背景的差异,执政的共产党执政思想、战略、路线和政策的差异,以及外部环境的变化,导致了两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截然不同的结果。苏联执政74年后,作为社会主义大国解体,而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生机勃勃,带领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原则和信念,在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上前进。从500年到100年,俄中两国的历史经验值得认真研究、比较和总结。
首先,俄国和中国正在走"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要革命,就必须有一个革命的政党。在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俄国赢得了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以新制度开启了迈向理想的第一步,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指明了方向和道路。应该看到,俄国革命具有很大的特殊性,理论和组织准备工作明显不足,给革命胜利后新政权的建设和恢复社会秩序带来了许多严重的困难。
20世纪初,饱受苦难、积贫积雪的中国正面临历史的转折点,一批奋力寻找救国救民之道的先进分子从十月革命中看到了希望,社会主义思想开始在神舟的土地上广为流传。 在俄共和共产国际的帮助和指导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成为"世界的巨大变化"。推翻旧世界,建立新制度,实现共产主义,已成为中共的崇高理想。迈向这一理想的第一步,就是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然而,当时,将共产主义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开始弥漫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以俄共为例,"走俄国人的道路"成为中国共产党早年的必然选择。革命的失败和党的三条"左倾"错误路线的不分青红皂白,对革命事业造成了近乎毁灭性的打击。应该说,武装夺取政权的大方向是正确的,但仅仅模仿和教条地运用俄国革命的经验和做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采取大城市起义的政策,是注定要失败的。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并坚持列宁关于在民主革命中领导无产阶级的思想,在分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开辟了建立农村革命基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终夺取国权的革命道路。 总结了革命实践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完整理论,并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导和实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中国革命的胜利证明,科学社会主义的原则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同样适用,关键是要找到一条适应国情的革命道路。毛泽东说,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可以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成功地走出了中国特色革命的道路,向理想社会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第二,俄中两国在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过程中经历了许多艰辛、曲折。
十月革命胜利后,新生的苏维埃共和国在国内外都面临着极其严峻的形势。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苏维埃政府奉行军事共产主义的严厉政策。在一些共产党人眼中,这是向共产主义理想社会"直接过渡"的"捷径"。他们认为,在一个农业小国,共产主义的理想状态可以通过跨越商品的生产和交换与直接国家命令消灭商品、市场和货币之间的界限来实现。这种急于转型的理想主义思想不能不落入"幻想",正如列宁后来所说,"现实生活表明我们错了"。
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列宁开始探索适合俄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然而,列宁的早逝,使新的经济政策很快被抛弃,斯大林按照传统社会主义的原则,实行"超级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并在短时间内消灭富农和城乡私有制,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系。在1936年最初的工业化之后,斯大林匆忙宣布苏联已经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社会,并开始向共产主义过渡。急于过渡和超越舞台的社会主义观点严重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原则。制度的巩固、意识形态的僵化,加上斯大林个人崇拜的蔓延,剥夺了苏联模式的自我更新。斯大林死后,苏联虽然对原来的制度做了一些修复,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触及这个制度。所有这些都为苏联的解体奠定了基础。
让我们再来看看中国。新中国成立后,历史赋予了中共建设繁荣、强大、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使命。然而,刚刚在国内掌权的共产党,却接手了一个贫穷、白人、满目疮痍的烂摊子,面临着国内外非常严峻复杂的局面,缺乏在大国执政的经验。在这种情况下,"片面"成为中国共产党初期内外政策的选择方向,在对抗西方帝国主义的压力、恢复国民经济、为工业化奠定基础方面发挥了作用。但是,必须看到,二战胜利后,苏联高度集权、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暴露出许多弊端,斯大林后期的治国思想和战略陷入了严重的富裕和僵化,因此,"苏维埃化"必然会给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带来各种负面影响。对此,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提出,要"以苏联为警示",不能盲目地利用苏联的建设经验。同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也对国内外形势和社会重大矛盾作出了科学判断。但是,由于未来"左"思想的发酵,移入的苏联经济体制总体上没有太大变化,许多以"阶级斗争"为指导的政治运动,给我国社会主义事业造成了巨大成就和重大挫折。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发生的起起伏伏,可以看作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条坎坷曲折的寻路。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主要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问题没有得到明确认识,凭借革命热情和行政权力,我们可以超越舞台,找到通往共产主义理想的道路,从而陷入"幻想理论"的泥潭。
为什么中国的改革能够成功
20世纪80年代,中俄两国开始了新的改革征程,但两国的结果却截然不同,包含了许多重要的教训。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错过了几次改革的机会。后来,社会发展出现了下滑、经济停滞、思想僵化、内部外交困难等,已经到了不改的地步。戈尔巴乔夫上台,高举改革的旗帜,但在复杂的内外环境下,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没有把握正确的方向,改革的步伐和道路既不是无法无天的,也是缺乏勇气和智慧,无法解决改革中遇到的各种障碍和困难,在反对派的步步伐中, 一个接一个地放弃了一个重要职位,使改革误入歧途,最终主动解散了苏联共产党,使苏联不可挽回地解体。
相反,中国勇于总结革命和建设胜利之路上的勇气和挫折甚至自身错误的历史经验,是中国共产党永远保持活力的秘诀,与时俱进是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品格。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坚决摒弃了"以阶级斗争为框架"的错误政策,把党的工作重点转向经济建设,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下,在党的十二大上,大力倡导改革开放, 邓小平正式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主张。从此,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迎来了一个转折点,开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道路。
从苏中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历程中,人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为什么急于转型、超越社会主义制度的"左派"容易犯错?关键在于对国家所处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缺乏清醒的认识和准确把握。中共认真思考和研究过这个问题,在总结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和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这个阶段不同于古典作家所说的"过渡时期"和"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而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发展阶段。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基础薄弱、发展不平衡,一个大国在发展中必然会遇到的问题和挑战,决定了我国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将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是我们思考问题的基础和指路。 做事并做出决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确立,架起了连接古典社会主义与实证社会主义的理论桥梁,不仅遵循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阶段理论,而且根据我国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实际,进行理论创新。 从而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基石,科学社会主义的创造性发展。
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方向,不仅要求我们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而不懈努力,而且要脚踏实地, 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历史阶段,做好当务之急。理想是无止境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是一个从低到高、不断发展、通过实现一个阶段性的目标,使我国社会主义从初级阶段走向更高级的阶段。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100多年的奋斗,经过风雨的艰苦探索和考验,找到了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道路。中国共产党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取得了巨大飞跃。今天的中国,踏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也是走向共产主义崇高理想的道路。
思想家传记

周尚文是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长期从事科学社会主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苏联历史的教学和研究。曾任华东师范大学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名誉主任、上海市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副会长等职务。著有《社会主义150年》、《苏联兴衰史》和《苏联共产党执政模式研究》。(作者照片由我提供)
转载请注明"看得起眼的消息"的来源,违法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专栏电子邮件: [email protected])
专栏编辑:王震 文字编辑:王震 标题 地图 来源:Instagram 照片编辑:于凯
来源:作者:周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