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天水围的夜与雾,婚姻中的家暴,筑成了围城的铜墙铁壁

作者:老崔漫谈

《天水围的夜与雾》,诗意平淡的镜头下,流露出的却是人间真相!

影片风格与《天水围的日与夜》截然不同,但一样平实、细致,导演许鞍华没有居高临下,没有以评判者的角度说教,而只是用镜头娓娓道来,探讨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充满人文关怀。

天水围的夜与雾,婚姻中的家暴,筑成了围城的铜墙铁壁

影片的镜头展现的如同就是我们每个人生活的样子,处处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就好像在我们的周边。全片所呈现的递进式家暴过程,恰恰彰显了许鞍华的隐忍之味;她终于没有选择大声疾呼,而是客观冷静地把事端的真相抵触到事件中最脆弱的一环,继而再借由这一豁口触入命运的内核之中。

内核写实到残酷的惨烈悲凉,涉及社会制度、地区及阶层差距、人性、性别关系等诸多重要问题。多种压力下的人性扭曲,冰冷官僚体制无法防止的暴力,令处境卑微的女性成为受害者。叙述冷静,电影语言克制,有惊心动魄之深意。

导演处于一种关怀的角度对女性受到性和暴力侵害加以同情,老夫少妻、大陆妹与港民的搭配,突显了生存价值的落差。当王晓玲受暴后给家里打电话,母亲却劝其放弃离婚的念头,说她的老公好,替自己家盖了新房——这俨然成为评判一个人好坏的标准,女儿的走向死地,更可怕的是亲人的漠视与“助力”!

天水围的夜与雾,婚姻中的家暴,筑成了围城的铜墙铁壁

亲人的漠视与“助力”,更增添了家暴男的威风

我实在是不愿承认社会的病态。想到《天水围的日与夜》的暖意,再回想夜与雾的杀戮,真是一阵凉意,竟有种要哭的冲动。也许美好的事物总是一晃而过,而悲伤的感觉却永远存在。女人,收起你们的悲悯。

天水围困境的根源在于,所有恶人都首先是可怜人。李森在他人生的前半辈子并没有显现出恶男人的特质,反而在他儿子和邻居的眼中,他和气、懦弱,努力挣钱养家,少交一点家用就会被老婆骂,用离婚威胁他的可怜人。他是一个装修工,已接近老年,徘徊在吃救济的边缘,更是一个易被同情和可怜的老者形象。

天水围的夜与雾,婚姻中的家暴,筑成了围城的铜墙铁壁

家暴的男人往往与懒惰、自私、胆小、懦弱的性格相关联,他们只敢把拳头打向比自己还要弱小的多的妇女和儿童

李森在以前的婚姻中从未有过家庭暴力男的迹象,他的脾气是随着他在王晓玲一家前的优越感产生和膨胀的。王晓玲一家把他当做拯救者,于是他真的以为自己是神,并一定要把神当下去。野狼不吃死孩子,都是活人惯的。

在这里,他的往常只能顶一段时间家用的那笔钱改变了小姑娘全家的面貌,让她一家成了全村最受人羡慕的家庭,而他本人在村人眼里,也成了一个既有钱又有情义、既有技术又有地位的人,从香港时那个loser,一跃成为一个体面人,有了他从未曾有过的成就感和存在感,他不仅得到了尊敬,还得到了他未曾期待过的——拥有支配和糟蹋她一家的权力。这是他漫长的一生中的第一次。

这滋味是如此美妙,以致于他不能再放弃,也不相信他会失去。当他们再次回到香港,回到这个他无法抬头做人的地方,他只能从王晓玲身上找那种感觉,他殴打她、强暴她、逼着她喊“没有你就没有我的一切”。

天水围的夜与雾,婚姻中的家暴,筑成了围城的铜墙铁壁

被生活重担压得难以喘息的王晓玲希望李森认清现实,放下自尊出去找一份工作,李森却认为王晓玲出去工作是为了勾引异性,而且自己是整个王家的救世主,王家人都应该把自己奉若神明,听候自己差遣。

在病态的自我猜想中,李森为自己构建了一个封闭的精神世界,并开始了失控的行为:常常因为一些小事对王晓玲谩骂殴打、当着两个女儿的面对王晓玲进行婚内……但在外人面前,极度好面子的李森一直试图营造出自己是一个好丈夫、好爸爸的假象。

家暴,会有社工跟进,可以向有关机构反映,调解家庭矛盾。区议员会帮忙,再不行,可以报警。一切看似完整的制度,恰恰是最脆弱的部分。幼稚的社工一看便是没经历过人生历练。解决问题,不忘“以家庭完整为大前提”,宗旨就是“大事化小”,认同“夫妻床头打交床尾和”。家庭暴力,不就是家里吵架吗,能有多严重。

天水围的夜与雾,婚姻中的家暴,筑成了围城的铜墙铁壁

王晓玲在痛苦中致电王母述说自己的悲惨境遇,希望从母亲这里得到一些鼓励,让她有勇气离开这个男人,但王母认为女人被打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劝解她继续忍下去,回到李森身边。

对李森仍存一丝幻想的王晓玲带着两个女儿回了家,刚进家门便被李森疯狂殴打,这次王晓玲带着一身伤痕被警察从医院直接送到了妇女庇护所,而两个女儿则因为太过匆忙没来得及带走,留在了家里。

李森以两个女儿的性命威胁王晓玲回家,意识到危机的王晓玲急忙向警察求助,却被警方以家务事自行处理为由打发。

天水围的夜与雾,婚姻中的家暴,筑成了围城的铜墙铁壁

无奈之下王晓玲只能独自赶回家中,这一次她没有机会再逃出来,关上房门李森便用刀把她捅成重伤,随即转身将刀尖指向两个女儿,倒在血泊中的王晓玲眼睁睁看着两个女儿命丧眼前,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一个迫于生计从小离家的小女孩走出四川的山村走向天水围,从穷山恶水走向穷途末路。这部电影映照现实的意义正在于通过一个发生在天水围的悲剧放大到整个社会现实中来审视,在宏观视野,女性视角的人文关怀中不乏对香港现行家暴处理机制的质疑和拷问。

天水围的夜与雾,婚姻中的家暴,筑成了围城的铜墙铁壁

家暴男打完后,就会忏悔和哀求谅解,可转过头,依然故我

抛开“家暴”题材先入为主的念想,或会你会发现,历久潜藏于李森内心中的阴邪,于外“坦白从宽”,于内“抗拒从严”;念想那每一次房门紧闭的声响,便是其施暴的隐示,及至那拴系于门锁上的铁链,亦是其内心戴着镣铐的隐示;而这副镣铐,不仅是李森用来拴住晓玲情感的枷锁,更是其封闭自身内心的绞刑架。

看这片子极其压抑,人伦惨案,又见家暴,似乎男人打女人总是天经地义的,男人不干活是因为没有好工作,女人出去干活还要被家里的无良男人大骂。任达华饰演的李森实在是入木三分,以至于我看完这电影后见到他的脸就想吐,现实却远比电影还要残酷得多。

天水围的夜与雾,婚姻中的家暴,筑成了围城的铜墙铁壁

哲学有言:人无法同时踏入同一条河流。可如果撇开其中“白马非马”式的诡辨气息,其实每个人都在不断踏入同一条河流,因为太阳底下也许根本就没有“另一条”河流,所谓的生活无非只是让自己觉得今天踏入的河流实在有所不同。

我们每日的生活像是暂时的中转站,我们都在等着转车, 可问题是,就怕一辈子走到哪,都像是中途站,从来没有过一个地方可以落脚的。 李森和王晓玲让好端端的由性生爱变成了玉石俱焚,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天水围的夜与雾,婚姻中的家暴,筑成了围城的铜墙铁壁

敏感、要面子,也是家暴男的一大特征

任达华的演技一直在线,由于某些原因,对这类人的状态,我实在是太了解,任达华的情绪都准确。这绝对是上一部《日与夜》的逆转,用恐怖与狰狞挑战原来的美好与平静。《夜与雾》戏剧性比《日与夜》要强得多,但导演火候拿捏得刚刚好,不慢不快,整个故事由倒叙开始,穿越着回忆与当下,苦与甜,实与戏。

每个角色有血有肉,富有层次,许鞍华一向善于揭示小人物角色的丰富性。这次也一样出色,她以冷静视角细致道明个中原由,从晓玲与其家庭的虚荣、势利、懦弱、妥协,到官方的不作为,官僚、推诿、草率、傲慢与偏见,法令规条的空泛简陋,甚至李森的从落魄到扭曲,多面予以揭示,使得这悲剧并不仅由于某一两个人或某个社区的奇异与变态,而是属于一个广泛群体及整个社会的弊病。

天水围的夜与雾,婚姻中的家暴,筑成了围城的铜墙铁壁

幼小的孩子和懦弱退让的妻子,只会更加激起家暴男的兽性

婚姻围城内的生活靠一天天的柴米油盐堆积,矛盾也是与日渐增,只是他们谁都不知矛盾从何而来,以致落得家暴自戕的下场——这是最可悲的,也是最令人同情的,当命运落入一个圈套,路只会越走越窄,总有一天会导致灯枯油尽的后果。

愿世上,李森这样家暴残忍的男人越来越少,王晓玲般正在遭受家暴的女子勇敢起来,反抗起来,打破这铜墙铁壁的围城,早一点找到阳光灿烂的日子。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