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济南5镇上榜全国乡村特色产业十亿元镇名单 记者探访:样板镇是如何炼成的

作者:爱济南新闻客户端

近日,农业农村部公示了2021年全国乡村特色产业十亿元镇亿元村名单,全国共有427个镇、村“上榜”。其中,山东有50个镇入选全国乡村特色产业十亿元镇,12个村入选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济南唐王街道、曲堤街道、白桥镇及瓦西村等6个镇、村位列其中。

  据了解,入选全国十亿元镇、亿元村的乡镇、村庄,在各项产业发展上均有独特优势,不仅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村镇,也是从自身地理优势、产业优势出发,进行全产业融合型高质量发展的典型村镇。日前,记者进行了实地探访,看这些十亿元镇是如何“炼”成的。

济南5镇上榜全国乡村特色产业十亿元镇名单 记者探访:样板镇是如何炼成的

白桥镇

“三区”建设擘画产业振兴新蓝图

  商河县白桥镇是大蒜生产专业镇,大蒜种植面积达7万亩,是黄河以北最大的大蒜生产基地。该镇坚持以大蒜产业为主导产业,做好“蒜”文章,着力打造大蒜深加工产业集聚区、冷链物流集散区以及绿色循环农业示范区,通过“三区”建设加速产业融合,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孙天庆曾是当地的大蒜种植大户,种植多年后,他“嗅”到了大蒜深加工产业的发展气息,于是在当地创办了山东德丰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是一家集黑蒜、蒜粉、蒜粒、大蒜胶囊等高档大蒜产品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大型企业。但是,由于缺少污水处理设施,他不得不将企业外迁。身在外,孙天庆心里却一直挂念着家乡,当得知白桥镇建设了济南大蒜产业新旧动能转换示范园,并配套了先进的污水处理设施时,他今年将企业迁到园区内,实现了多年来回乡创业的梦想。在该企业生产车间内记者看到,智能化的蒜粉生产线正在加速生产。孙天庆介绍,这批加工的蒜粉全部是出口订单,加工完成后将销往美国。

济南5镇上榜全国乡村特色产业十亿元镇名单 记者探访:样板镇是如何炼成的

  白桥镇大蒜生产线。(郝倩 摄)

  据悉,为让更多的大蒜加工业户实现回乡创业的梦想,白桥镇建设了济南大蒜产业新旧动能转换示范园项目,建设10座标准化大蒜生产车间和一座日处理2400吨污水的污水处理厂,配套建设园区办公综合楼、食堂、蒜皮综合利用车间、有机肥生产及维修车间、蒜片存储区等,10条标准化大蒜加工生产线年可加工大蒜8万吨。污水处理厂则是园区的“灵魂”工程,凭借先进的污水处理技术,解决了多年来大蒜深加工污水处理瓶颈问题。目前,该园区已成为山东省内规模最大、配套设施最全的大蒜制品加工园区。

  “有了金刚钻,揽下瓷器活。”白桥镇依托示范园,瞄准产业链上下游项目,深入实施招大引强行动,先后引进济南商玉宝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山东林华有机饲肥公司等落户投产,大蒜深加工产业集聚发展效应逐渐凸显。同时,通过“企业+园区+基地+农户”的形式,该镇在大蒜成熟后,让企业直接到田间地头收购大蒜,实现优质农产品就地转换增值,带动农户平均每亩地增收400元以上。

  虽然白桥镇的大蒜以及蒜薹品质得到市场认可,但由于当地大蒜储存和物流运输能力不足,导致价格起伏不定,蒜农的收益得不到保障。

  为此,今年白桥镇借助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建设资金,建设冷链物流体系项目。在项目带动下,2020年以来,该镇新增冷库22处,大蒜冷藏能力新增2万吨以上,目前已经形成覆盖全镇、带动商河、辐射济南的冷链物流体系。

  同时,白桥镇还充分利用大蒜秸秆,以打造现代循环农业示范区为目标,依托济南新祥瑞牧业有限公司有机肥生产技术,借助国家级农业产业建设资金,新建有机肥生产线,年可消化大蒜秸秆6万吨以上。通过项目建设,不但能变废为宝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还可发展下游产业,形成一条循环产业链,真正实现现代农业高效绿色循环发展,为乡村振兴厚植绿色底蕴。

万德街道

“一叶”撬动乡村振兴大产业

  说起长清区万德街道的产业,最知名的就属“长清茶”。从开始的南茶北引,到现在的济南市十大农业特色产业,该街道“长清茶”种植面积已经达到1.1万亩,总产值超过了2亿元。茶叶种植,更是串起了万德街道一二三产,成为撬动当地乡村振兴的支点。

  拿万德街道马套村来说,在马套村有两个合作社,一个是旅游合作社,一个是茶叶合作社,两者因为茶实现了有效衔接。种茶、采茶和炒茶是这里的一个特色旅游项目,吸引众多研学游团队过来参观。该村以此为契机,融合一二三产,探索出“党支部引领+合作社主营+电商平台带动”的“三位一体”党建工作模式,逐步走上了以乡村旅游产业为主、以旅游合作社为产业龙头的发展方式,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乡村旅游格局。以茶为媒,该村实现了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先后获得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国文明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国家3a级景区、山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济南5镇上榜全国乡村特色产业十亿元镇名单 记者探访:样板镇是如何炼成的

  万德街道茶叶种植。(邵明红 摄)

  再看坡里庄村,一座“泉城茶博园”正在崛起。这个园区规划面积11445亩,标准化种植茶叶2600亩,将打造成规范化、规模化的中国高纬度北方茶种植园区。“泉城茶博园”位于“长清茶”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项目的中心区,目前已经建成茶叶采摘基地、制茶生产线、茶文化博物馆等,将成为茶文化旅游的一站式园区。在“泉城茶博园”里可俯瞰数千亩茶园风光,回味“长清茶”的发展史。

曲堤街道

“红带绿绿促红” 党建、产业融合发展

  一根根水灵灵、脆生生的黄瓜,不仅满足了无数消费者的味蕾,也为曲堤街道的蔬菜种植户增加了收入。近年来,济阳区曲堤街道充分发挥行业优势,采取“产业党组织+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的模式,强化党建引领,实现了富民强村兴镇的目标:黄瓜产业覆盖的85个村,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到5万元以上,最多的达到30万元,80%的黄瓜种植户年纯收入达到10万元,全街道菜农存款额超过18亿元。

  据了解,曲堤街道现有大棚2.6万个,种植面积超过5万亩,年产量达5亿公斤,产值超过15亿元。郭作栋种黄瓜15年了,是个地地道道的“老瓜农”。“现在种黄瓜,政府给咱的支持多大啊,技术指导又给力,咱就放心种,多种就能多收,每年能带来10余万元的收入!”郭作栋道出了许多黄瓜种植户的心声。

济南5镇上榜全国乡村特色产业十亿元镇名单 记者探访:样板镇是如何炼成的

  曲堤街道黄瓜种植户喜获丰收。(张群 摄)

  曲堤街道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土地流转,结合产业基础和发展规划,建设了全国最大的优质黄瓜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优质黄瓜专业批发市场,创建国家曲堤黄瓜生产标准化示范区,制定了全国最严的优质黄瓜生产标准,打造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在意大利、德国、瑞士等十几个国家申请注册“曲堤”商标,曲堤黄瓜目前成功销往中国50多个城市,日上市量最多达80万公斤,行业品牌影响力全国第一,走出了一条“农业增效、农户增收、生态增值”的乡村振兴之路。

  该街道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依托黄瓜特色产业,围绕产业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坚持走“红带绿绿促红”党建、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子。为发挥党组织对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2014年该街道成立了蔬菜市场党支部;2019年成立了曲堤蔬菜产业联合党委,囊括了蔬菜销售公司、蔬菜协会、蔬菜种苗协会、黄瓜协会以及85个村党支部,做到从育苗到种植再到销售的全过程引领服务,实现了党组织建设与产业发展的“无缝对接”。

  除了为农户提供发展平台,曲堤街道还致力于提高农户的内生发展动力,联合省农科院、市农业农村局、区农业农村局等瓜菜方面专家,组成黄瓜产业振兴专家顾问团队,负责黄瓜产业振兴技术路线的制定、培训、推广。同时,该街道还聘请省市高级农技师和区、街道技术员组成专业技术队伍,面对面、手把手地为黄瓜种植户传授黄瓜栽培、植保技术,指导大棚管理,在田间地头解决和处理农户在种植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切切实实让农户掌握“造血”技术。 

唐王街道

“四型农业”织就乡村振兴“富农网”

  近年来,历城区唐王街道在党建引领下,深入挖掘特色优势产业,着力发展“品牌农业”“智慧农业”“设施农业”“现代农业”等“四型农业”,不断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截至目前,该街道现代农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70%以上。

  为发展品牌农业,唐王街道创建营销主体,成立山东唐王控股有限公司,统筹推动“唐王”品牌创建推介工作。自公司成立以来,先后注册了“大美唐王”和“唐王优品”两个独具地域特色的商标,成功包装打造了“国礼”白菜、“金奖”草莓、“爱心”樱桃等多个优质农产品品牌,大幅提升了农产品的美誉度和附加值,有力推动了唐王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

  同时,该街道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投资500多万元建设国内先进的草莓分拣中心,按照草莓大小、成熟度、损伤、无伤测糖等开展智能化等级分拣,实现从种植到收购的智能化和标准化生产。”唐王街道相关负责人说道。目前,该街道辖区1.6万亩草莓种植大棚实现浇水、施肥、通风、换气等一体化全覆盖,50%以上农业大棚实现自动智能化温控,并建设农业可追溯体系,通过手机端即可监控农产品种植情况。

济南5镇上榜全国乡村特色产业十亿元镇名单 记者探访:样板镇是如何炼成的

  唐王街道草莓采摘大棚。(张敏 摄)

  为提升产业化水平,该街道大力发展设施农业,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支持、技术指导等措施,建立形成了“草莓协会+园区+农户”的产业模式,运用物联网技术,积极拓展草莓销售渠道,稳定销售价格。目前,“唐王草莓”年产值已达14.4亿元,被列为济南市十大农业特色产业;高标准建成国内单体最大的锦鲤养殖玻璃温室1万平方米、养殖鱼塘30余个;蔬菜大棚占地总面积突破1万亩,种植品种20多个,每年蔬菜总产值3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省城“菜篮子”和省城东部最大的蔬菜批发交易基地。

  在发展现代农业的同时,该街道依托草莓、锦鲤、苗木等产业园区,积极发展精品民宿、乡村旅游,先后建成菊香小郭家、锦鲤井家、孝善娄家等一批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示范村,打造“绿荫花海”“瓜果飘香”“长河旭日”等多条特色旅游线路,每年接待游客1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000多万元。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