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道出“小儿辈大破贼”的谢安,为何在淝水之战后“自请出外”淝水之战小儿辈大破贼不得已之下,自请出外

作者:十三先生0
谢安(谢太傅,320年-385年10月12日),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太常谢裒第三子,镇西将军谢尚从弟,东晋政治家、名士。
道出“小儿辈大破贼”的谢安,为何在淝水之战后“自请出外”淝水之战小儿辈大破贼不得已之下,自请出外

苻坚举全国之兵南下,号称百万,志在吞并东晋。当时的前秦大军兵分三路,一路其实已攻下益州,一路攻中游,由荆州刺史桓冲主要承担防守;以上两路均为虚攻策应。真正的前秦主力则集中下游,准备攻金陵。而谢安也相应地做出部署,安排谢石、谢玄、谢琰和桓伊等人率军前去抵御。谢玄率领北府兵主动渡江出击,双方在淝水相遇,淝水之战爆发。苻坚自己应该也没有料到东晋部队会主动出击,并且进军速度会这么快,双方一交兵,前秦部队竟败下阵来,加之统帅的临场指挥不利,几十万的部队哗啦啦的溃败,风声鹤唳、投鞭断流全成了后世的笑柄。

实际上,前秦淝水之战的惨败固然有东晋坚定抗战、部队精锐的原因所在,前秦内部存在的问题也是导致自己惨败的原因之一。当时前秦虽已统一北方,但是政治上并不统一,各个民族混杂,部队成员也比较杂。而前秦也在淝水惨败之后土崩瓦解。

道出“小儿辈大破贼”的谢安,为何在淝水之战后“自请出外”淝水之战小儿辈大破贼不得已之下,自请出外

当淝水大胜的战报送到谢安手上的时候,谢安正在和一个人下棋,谢安只看了一眼战报便把它放在一边接着下棋。在下完棋之后,和他一起下棋的人终于忍不住问战况如何,谢安说了那句有名的“小儿辈,大破贼”。表面上平静无比,但在客人走之后谢安还是高兴的手舞足蹈,据说当时把他自己的木屐都踩断了,大概这也体现了他的真性情吧。

道出“小儿辈大破贼”的谢安,为何在淝水之战后“自请出外”淝水之战小儿辈大破贼不得已之下,自请出外

淝水之战让谢安和谢家的名望达到了顶峰,随之而来的则是猜疑和谗毁。朝廷甚至没有及时地对参战将士论功封赏。或许谢安本人也不愿朝廷颁赏,以免自己成为其时众目所视的政局焦点。与王敦、庾亮、桓温屡屡以藩镇兵力制中枢不同,虽然手握北府兵,谢安选择了让出权力,退到了广陵。

淝水之战后,谢安面临的局面,其实比战前要困难。

战前,东晋朝野上下人心惶惶,只能唯谢安马首是瞻,因此虽然局势凶险,但上下齐心,同仇敌忾,谢安行事起来相当无拘无束。

危机,其实直到战后才算真正到来:由于功劳太大,朝廷没有办法对谢安进行封赏。

也就是传说中的“功高不赏”。

朝廷没有办法封赏他,但陈郡谢氏的功业又实在过大,已经远远超过其他的士族,在当时士族共和的局面下,显得太过突兀。

淝水之战后,谢安的处境变得特别尴尬:

一方面,他深知前秦因大败而瓦解,这是北伐收复失地的最好机会;

但另一方面,他又很难开这个口,因为一开口所有人都会怀疑,他们陈郡谢氏是想走桓温的老路,有篡权嫌疑。

如果朝野上下都对谢安进行“有罪推定”,认为他会挟淝水之战之功行篡位之事,那么谢安就必须证明自己没有这种心思和目的。

而证明的唯一方法,就只能是放弃权力。

道出“小儿辈大破贼”的谢安,为何在淝水之战后“自请出外”淝水之战小儿辈大破贼不得已之下,自请出外

那时的朝廷就像是一个组织,一个只一味追求稳定的组织,会天然地排斥有损组织稳定的人和事,这时的谢安就成了被排除的不稳定的存在。

因此淝水之战的结果,给两方带来的后果是不一样的。前秦因此而崩溃,但东晋也没能有效利用好这个机会。

道出“小儿辈大破贼”的谢安,为何在淝水之战后“自请出外”淝水之战小儿辈大破贼不得已之下,自请出外

谢安四十岁之前不愿凭借出身入仕,却因此声望高涨,在家族危难之际出山,才应召担任桓温将军司马。他尽心辅佐孝武帝,并在淝水之战中,以少胜多,为东晋赢得几十年的和平。战后因功名太盛而被猜忌,被迫避走广陵。又承担了自己家族子侄辈的教育工作,385年病逝,年66岁,追赠太傅、庐陵郡公,谥号“文靖”。一生泰然自若,处变不惊,一生传奇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