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从喀秋莎到斯大林管风琴,苏联前世的13门火箭炮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的13型火箭被红军士兵称为"喀秋莎",意思是美丽的女孩。同时,德国士兵也给火箭起了一个"斯大林管风琴"的绰号,因为它在发射时会发出独特的、凄美的口哨声,让德军听到"声音"时感到害怕。

一、萌发初期

早期的原始火箭起源于中国。在14世纪后期,军用火箭被用于欧洲战争。到17世纪,英国发明家威廉·康格里夫爵士设计了第一枚现代军用火箭,并对零件的制造进行了标准化。1844年,英国发明家威廉·黑尔(William Hale)提出"射弹在飞行中旋转,其精度大大提高"。黑尔将这一原理应用于火箭,并获得了旋转火箭的专利。

从喀秋莎到斯大林管风琴,苏联前世的13门火箭炮

利亚姆·康格里夫爵士设计了第一枚军用火箭

1807 年 9 月,英国军队向丹麦哥本哈根发射了大约 300 枚康格里夫火箭,摧毁了该市的大部分地区,造成 2000 名平民死亡。

从喀秋莎到斯大林管风琴,苏联前世的13门火箭炮

哥本哈根大火

1827年,俄罗斯军队组建了世界上第一个火箭连,并参加了1828年至1829年的俄土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俄军试图在飞机上安装小而强大的航空火箭来攻击敌机,但由于对俄制系统顶层的火箭技术缺乏了解,其应用也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

当时,军用火箭的飞行稳定性差无法有效克服,导致火箭散布大,精度差,射程近。随着车身控制火炮技术水平的提高,火箭在军队中的位置暂时被取代。

十月革命后,为了反击白匪军的攻击,苏俄火箭专家设计了可以用卡车携带和发射的火箭,最初是现代火箭的原型。

二、开发过程

1920年8月,由于缺乏重型火炮武器,红军在华沙郊区遭受了惨败。红军的创始人之一托洛茨基认为,"稀有而笨重的榴弹炮无法满足匆忙建立的红军部队对机动性和火力的渴望",并主张发展"不需要炮管的火炮火箭"。

从喀秋莎到斯大林管风琴,苏联前世的13门火箭炮

苏联战争,红军在华沙的统治下失败了

从喀秋莎到斯大林管风琴,苏联前世的13门火箭炮

列夫·达维多维奇·托洛茨基

由于苏俄高层的关心,1921年成立了第二中央专门设计局,隶属于人民委员会的弹药人民委员会第三研究所已经能够生产稳定飞行400米的固体火箭和射程超过1300米的航空火箭。

从喀秋莎到斯大林管风琴,苏联前世的13门火箭炮

图哈切夫斯基元帅

托洛茨基下台后,新任红军参谋长图哈切夫斯基迷茫于军用火箭,将火箭武器的研发置于个人控制之下。从1931年到1933年,图哈切夫斯基视察了实验室32次,并观看了几次火箭发射试验。但图哈切夫斯基将火箭武器的研究方向引入到飞机与火箭武器相结合的"误区",实验室中的第一批火箭是战斗机的机载火箭。后来,官方定型的PC82 82毫米火箭炮,PC132型132毫米火箭炮,成为苏联战斗机最具侵略性的武器。

图哈切夫斯基在1937年因"间谍罪"被处决后,机载火箭研究开始返回轨道的飞行器火箭,但在试验中反复暴露出飞行稳定性不好影响精度、补给不方便、火箭尾气损坏设备、吉斯5号飞行器不理想等不足之处。直到1938年10月,这些问题才得到初步解决,车辆被吉斯6卡车取代,重新设计了发射轨道以解决初始分散的过度准确性,每排有12个发射轨道,每个轨道携带两枚火箭,一枚在顶部,另一枚在下部,总共有24枚火箭。

经过近一年的实验改进,设计人员将发射轨道改为单排8组锯齿形导轨,取代了双层纵横交错的24组发射导轨,并在车辆驾驶室中安装了点火装置,用装甲百叶窗保护车辆的驾驶室窗户,并为车辆安装了千斤顶,以进一步增强车辆的稳定性。但是,在发射实弹时,车辆必须与目标保持90度角,并且射击方向由车辆转向进行调整。

三、第一次实战

1939年,苏联红军和日本关东军爆发了诺曼坎战役,PC82、PC132两枚火箭炮首次投入使用。

从喀秋莎到斯大林管风琴,苏联前世的13门火箭炮

该火箭最初由苏联设计,用于装备伊拉克16战斗机。

然而,当苏联战斗机在与日军作战时,由于火箭弹的精度差,结果并不显著,只有苏联王牌飞行员波罗·伊金用火箭击落了10架日本飞机,更多的是苏联飞行员,结果使用机载火箭摧毁了许多日军武器, 车辆和其他地面目标,为苏联军队提供了新的灵感。

四、定型观念的产生

火箭在诺曼汉战役中声名鹊起,苏联高级官员开始认真考虑将空中火箭转化为适合军队使用的移动火箭。

1939年3月,苏联沃龙吉日本共产党国际工厂诞生了世界上第一门车载火箭炮,苏联陆军将其命名为"13"型。火箭安装在吉斯6卡车的底盘上,发射轨道为单排8组曲折,可以一次装载,发射16枚132毫米火箭,发射器有一个左90度向右90度的方向边界,最大射程为8.5公里, 可以齐头并进,也可以单射。为了满足测试需求,对13枚火箭中的6枚进行了测试。

从喀秋莎到斯大林管风琴,苏联前世的13门火箭炮

装载在吉斯6卡车上的J-13火箭

在这种火箭试验中,苏军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它在与密集的敌军集结区、野战防御工事和集束坦克火炮作战时具有无与伦比的破坏能力。

斯大林也对这种火箭感兴趣,但伏罗希洛夫元帅反对,原因很简单,图哈切夫斯基"支持"火箭武器的发展,他坚决反对"政治",就像图哈切夫斯基支持的那样。此外,苏联军械总部长库利克元帅也因为这次火箭弹会产生巨大的火力和烟雾,隐蔽性差,自身缺乏保护,性能不稳定,在试验中甚至出现"掉落"现象,提出了异议。

从喀秋莎到斯大林管风琴,苏联前世的13门火箭炮

伏罗希洛夫元帅

从喀秋莎到斯大林管风琴,苏联前世的13门火箭炮

库利克元帅

由于伏罗希洛夫,库利克等人的反对,火箭无法训练并投入运行,只能以小批量生产40辆汽车的名义进行试生产。到同年6月,又增加了17辆车的订单。

1941年6月17日,卫国战争爆发前几天,朱可夫、铁木·辛戈、乌斯季诺夫等人亲自视察了火箭弹的实弹射击情况,并向斯大林建议尽快将装备部队投入使用。

在斯大林的亲自干预下,1941年6月30日,即卫国战争爆发后的第8天,"卡秋莎"火箭炮系统终于正式投入批量生产,其中包括后来成名的"喀秋莎"火箭炮。

五、进入第二次世界大战

在卫国战争爆发时,苏联只有46枚BM13卡秋莎火箭,其中6枚来自预试生产,40枚来自后来的小规模生产,但没有一枚被正式装备。

1941 年 6 月 28 日,莫斯科的苏联军事炮兵司令部召集了应急人员并组建了第一个火箭连,任命 36 岁的伊万·安德烈耶维奇为众议院人民委员会的官员。费列洛夫上尉是连长。经过一周的匆忙训练,公司在掌握了基础知识后,迅速赶到了斯摩棱斯克的前线。当时,该公司只有7枚J-13火箭和3,000枚132毫米火箭。

从喀秋莎到斯大林管风琴,苏联前世的13门火箭炮

对斯摩棱斯克前线的第一次进攻引起了德国人的极大恐慌。此时,车辆是Gies 6

1941年7月14日,费列洛夫上尉的S.-13火箭在2.30 p.m.进入奥尔沙河另一侧的阵地,突然向驻扎在火车站的德国第5步兵师发射了112枚132毫米火箭弹。一枚共8吨的火箭弹,突然让4万平方米的覆盖面变成了一片火海,德军士兵翻身,死伤惨重,还以为是被苏军炮兵师袭击过。

第一次战争的结束导致苏联高层对火箭的态度发生了决定性的转变,火箭开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装备他们的部队。据统计,1941年10月,苏军只有13个新组建的"喀秋莎"火箭炮营,同年12月增至36个。随后,火箭开始被编入步兵师、步兵、坦克、合成群的炮兵部队,参加了卫国战争中几乎所有的重大战役,在战争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943年,向斯大林格勒防御系统发射了1,531枚火箭弹,给德国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打击。此后,包括解放布达佩斯、布拉格、柯尼斯堡、柏林等战役,"喀秋莎"火箭弹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喀秋莎火箭被更广泛地使用,它们获得了两个不同的绰号。一是需要保密,"喀秋莎"火箭炮车上印有"K"字,即沃罗涅日共产党国际军火厂的第一封信,俄文首字母,没有标志。红军士兵并不知道它的正式名称,"K"字叫"喀秋莎",苏联妇女俗称的爱慕名字很快在红军中传播开来。时至今日,俄罗斯的火箭炮已经代代相传,官方型号前缀为"喀秋莎"。其次,纳粹德国士兵当然不可能效仿,称火箭为"喀秋莎",但他们根据火箭发射的令人不寒而栗的啸声称其为"斯大林的器官"。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红军装备了许多不同类型的模型,包括:

从喀秋莎到斯大林管风琴,苏联前世的13门火箭炮

8式火箭炮

8式火箭炮。这种火箭炮是由82型空中火箭炮改进而成的,通常采用16接头,24接头,威力比13型火箭炮小,射程也更近,但由于采用T49型轻型坦克底盘用于车辆,机动性更好,火力强度更高,适合于打击近敌和轻场防御工事。

31式火箭炮。这是一枚从地面发射的重型火箭,发射了一枚300毫米的超口径火箭,战斗部装载量高达28.9公斤,比203毫米手榴弹更强大,用于对抗德军强大的火力点,射程为2800米。主要使用31门火箭炮4节,12个发射器。

在1943年至1945年伟大卫国战争的高峰期,火箭的产量是1941年至1942年间总和的两倍。到战争结束时,苏联有7个火箭师,11个火箭旅和38个独立的火箭推进炮兵营,其中大部分装备了13型火箭。

在这里,我们想特别提到伊万。安德烈耶维奇。费列洛夫上尉作为公司第一家火箭连的命运。自战争开始以来,炮兵连一直在前线对抗德国法西斯主义。1941 年 10 月 7 日晚,正在行军的费列洛夫公司在斯摩棱斯克附近的 Bugaty 村遭遇了德军的入侵。为了防止武器落入德国人手中,费列洛夫下令在炮弹发射后摧毁所有七辆火箭推进车。但是炮兵连被炮兵连包围,因为发射火箭弹和摧毁火箭弹的时间延迟。在突围期间,包括费列洛夫在内的绝大多数苏联军官死亡。费列洛夫后来被授予一等卫国战争勋章,他的家乡里佩斯特和奥尔沙的几条街道被命名为费列洛夫街。1995年6月21日,当时的俄罗斯总统鲍里斯·叶利钦签署了第619号总统令,费列洛夫被授予俄罗斯联邦英雄称号。

战后评估

笔者浏览了网上关于"喀秋莎"火箭的信息,不少网友关注帖子问:当德国、美国、英国等一些国家也有类似的"喀秋莎"火箭时,为什么这些国家的军队在使用火箭弹时未能取得举世闻名的成绩?除了东道国政府和军队对火箭弹的重视程度不同外,还有以下几个原因:

炮车是自行式的。如前所述,"喀秋莎"火箭弹的火力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大量的烟雾和火力,容易暴露目标,只能采取"打跑"的战术,苏联的"喀秋莎"火箭炮是装在相当一部分各种车辆上,非常容易机动。

从历史上看,最初的卡秋莎火箭装载了苏联制造的Gis 5和Gies 6重型卡车,战争爆发后,大多数苏联汽车制造厂都改装成装甲车,导致卡车供应紧张。

从喀秋莎到斯大林管风琴,苏联前世的13门火箭炮

安装在美国圣朋克US6底盘上的火箭炮

从喀秋莎到斯大林管风琴,苏联前世的13门火箭炮

安装在美国CKKW353底盘上的火箭炮

从喀秋莎到斯大林管风琴,苏联前世的13门火箭炮

安装在英国"贝德福德"卡车底盘上的火箭

1942年后,大量美国和英国的援助车辆成为喀秋莎火箭炮的主要车辆,美国Stumpunk US6,CCKW353卡车和英国贝德福德卡车等,都成为喀秋莎火箭炮车。

从喀秋莎到斯大林管风琴,苏联前世的13门火箭炮

安装在履带式车辆底盘上的火箭炮

考虑到车辆的来源和战场机动性,一些喀秋莎火箭被安装在履带车底盘上,如苏联的40型,60型轻型坦克,甚至斯大林5拖拉机的缓慢移动,机动性差。此外,为了应对山地战,轻型8 8型火箭炮甚至安装在雪橇,摩托车和重机枪架等问题上。

从喀秋莎到斯大林管风琴,苏联前世的13门火箭炮

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41型150毫米牵引火箭

从喀秋莎到斯大林管风琴,苏联前世的13门火箭炮

德国半履带式卡车拖曳41式火箭炮

从喀秋莎到斯大林管风琴,苏联前世的13门火箭炮

德国42式自行火箭炮

然而,其他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做得很少,例如德国,许多火箭被拖曳,直到战争后期,安装在SdKfz4半履带装甲车上的42枚火箭才出现。

从喀秋莎到斯大林管风琴,苏联前世的13门火箭炮

美国军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在登陆舰上安装了火箭

虽然美英两国也在M4A1坦克上安装了火箭发射器,但更多的是将火箭放在登陆舰的甲板上,并利用强大的火力来支持军队的登陆。

从喀秋莎到斯大林管风琴,苏联前世的13门火箭炮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喀秋莎火箭携带车辆统一为GIS 151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苏联陆军为了便于装备管理,"喀秋莎"火箭车逐渐统一为GIS 151军用越野车。

制造简单。实战证明,13火箭炮是一种"雪中炭"型火炮装备,它成本低廉,结构简单,发射器采用低碳钢制造,少数钳工可以将其与车辆底盘连接,几乎任何工厂都可以生产,火箭制造非常简单,正在遭受战争初期苏联军工的严重损失, 唯一的火炮装备可以大量提供。此外,这种火箭炮的操作也比较容易,大量新兵只需半个月的训练就可以基本掌握操作技术。

连续拍摄。由于火箭弹的爆炸填充系数高于普通炮弹,132mm火箭弹具有与152mm手榴弹相同的爆炸力,加上发射速度快,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发射大量弹药,给敌人沉重的打击。

二战期间,虽然其他国家可以实现多枚火箭弹持续发射,但官方服役的"喀秋莎"火箭炮,一次可以发射16枚火箭,还能用几枚火箭弹发射,甚至一枚发射功能,灵活性非常高。

从喀秋莎到斯大林管风琴,苏联前世的13门火箭炮

喀秋莎齐射,火势如一排山海一样猛烈

"喀秋莎"火箭除了结构简单外,装填方式也不同于普通手榴弹。由于机身较长,装填的第一个和最后两个战斗部位,即靠近前端引信位置的前端作战部分和弹头尾部作战部,两个战斗部位同时引爆,其威力比相同数量的单个弹头更强,冲击波也更大, 即使目标在一定距离内爆炸,强大的冲击波对目标也有相当大的伤害。(本文所有图片均来自网络)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