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喀秋莎到斯大林管風琴,蘇聯前世的13門火箭炮

作者:今天的博石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的13型火箭被紅軍士兵稱為"喀秋莎",意思是美麗的女孩。同時,德國士兵也給火箭起了一個"斯大林管風琴"的綽号,因為它在發射時會發出獨特的、凄美的口哨聲,讓德軍聽到"聲音"時感到害怕。

一、萌發初期

早期的原始火箭起源于中國。在14世紀後期,軍用火箭被用于歐洲戰争。到17世紀,英國發明家威廉·康格裡夫爵士設計了第一枚現代軍用火箭,并對零件的制造進行了标準化。1844年,英國發明家威廉·黑爾(William Hale)提出"射彈在飛行中旋轉,其精度大大提高"。黑爾将這一原理應用于火箭,并獲得了旋轉火箭的專利。

從喀秋莎到斯大林管風琴,蘇聯前世的13門火箭炮

利亞姆·康格裡夫爵士設計了第一枚軍用火箭

1807 年 9 月,英國軍隊向丹麥哥本哈根發射了大約 300 枚康格裡夫火箭,摧毀了該市的大部分地區,造成 2000 名平民死亡。

從喀秋莎到斯大林管風琴,蘇聯前世的13門火箭炮

哥本哈根大火

1827年,俄羅斯軍隊組建了世界上第一個火箭連,并參加了1828年至1829年的俄土戰争。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俄軍試圖在飛機上安裝小而強大的航空火箭來攻擊敵機,但由于對俄制系統頂層的火箭技術缺乏了解,其應用也沒有得到相應的重視。

當時,軍用火箭的飛行穩定性差無法有效克服,導緻火箭散布大,精度差,射程近。随着車身控制火炮技術水準的提高,火箭在軍隊中的位置暫時被取代。

十月革命後,為了反擊白匪軍的攻擊,蘇俄火箭專家設計了可以用卡車攜帶和發射的火箭,最初是現代火箭的原型。

二、開發過程

1920年8月,由于缺乏重型火炮武器,紅軍在華沙郊區遭受了慘敗。紅軍的創始人之一托洛茨基認為,"稀有而笨重的榴彈炮無法滿足匆忙建立的紅軍部隊對機動性和火力的渴望",并主張發展"不需要炮管的火炮火箭"。

從喀秋莎到斯大林管風琴,蘇聯前世的13門火箭炮

蘇聯戰争,紅軍在華沙的統治下失敗了

從喀秋莎到斯大林管風琴,蘇聯前世的13門火箭炮

列夫·達維多元奇·托洛茨基

由于蘇俄高層的關心,1921年成立了第二中央專門設計局,隸屬于人民委員會的彈藥人民委員會第三研究所已經能夠生産穩定飛行400米的固體火箭和射程超過1300米的航空火箭。

從喀秋莎到斯大林管風琴,蘇聯前世的13門火箭炮

圖哈切夫斯基元帥

托洛茨基下台後,新任紅軍參謀長圖哈切夫斯基迷茫于軍用火箭,将火箭武器的研發置于個人控制之下。從1931年到1933年,圖哈切夫斯基視察了實驗室32次,并觀看了幾次火箭發射試驗。但圖哈切夫斯基将火箭武器的研究方向引入到飛機與火箭武器相結合的"誤區",實驗室中的第一批火箭是戰鬥機的機載火箭。後來,官方定型的PC82 82毫米火箭炮,PC132型132毫米火箭炮,成為蘇聯戰鬥機最具侵略性的武器。

圖哈切夫斯基在1937年因"間諜罪"被處決後,機載火箭研究開始傳回軌道的飛行器火箭,但在試驗中反複暴露出飛行穩定性不好影響精度、補給不友善、火箭尾氣損壞裝置、吉斯5号飛行器不理想等不足之處。直到1938年10月,這些問題才得到初步解決,車輛被吉斯6卡車取代,重新設計了發射軌道以解決初始分散的過度準确性,每排有12個發射軌道,每個軌道攜帶兩枚火箭,一枚在頂部,另一枚在下部,總共有24枚火箭。

經過近一年的實驗改進,設計人員将發射軌道改為單排8組鋸齒形導軌,取代了雙層縱橫交錯的24組發射導軌,并在車輛駕駛室中安裝了點火裝置,用裝甲百葉窗保護車輛的駕駛室窗戶,并為車輛安裝了千斤頂,以進一步增強車輛的穩定性。但是,在發射實彈時,車輛必須與目标保持90度角,并且射擊方向由車輛轉向進行調整。

三、第一次實戰

1939年,蘇聯紅軍和日本關東軍爆發了諾曼坎戰役,PC82、PC132兩枚火箭炮首次投入使用。

從喀秋莎到斯大林管風琴,蘇聯前世的13門火箭炮

該火箭最初由蘇聯設計,用于裝備伊拉克16戰鬥機。

然而,當蘇聯戰鬥機在與日軍作戰時,由于火箭彈的精度差,結果并不顯著,隻有蘇聯王牌飛行員波羅·伊金用火箭擊落了10架日本飛機,更多的是蘇聯飛行員,結果使用機載火箭摧毀了許多日軍武器, 車輛和其他地面目标,為蘇聯軍隊提供了新的靈感。

四、定型觀念的産生

火箭在諾曼漢戰役中聲名鵲起,蘇聯進階官員開始認真考慮将空中火箭轉化為适合軍隊使用的移動火箭。

1939年3月,蘇聯沃龍吉日本共産黨國際工廠誕生了世界上第一門車載火箭炮,蘇聯陸軍将其命名為"13"型。火箭安裝在吉斯6卡車的底盤上,發射軌道為單排8組曲折,可以一次裝載,發射16枚132毫米火箭,發射器有一個左90度向右90度的方向邊界,最大射程為8.5公裡, 可以齊頭并進,也可以單射。為了滿足測試需求,對13枚火箭中的6枚進行了測試。

從喀秋莎到斯大林管風琴,蘇聯前世的13門火箭炮

裝載在吉斯6卡車上的J-13火箭

在這種火箭試驗中,蘇軍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它在與密集的敵軍集結區、野戰防禦工事和集束坦克火炮作戰時具有無與倫比的破壞能力。

斯大林也對這種火箭感興趣,但伏羅希洛夫元帥反對,原因很簡單,圖哈切夫斯基"支援"火箭武器的發展,他堅決反對"政治",就像圖哈切夫斯基支援的那樣。此外,蘇聯軍械總部長庫利克元帥也因為這次火箭彈會産生巨大的火力和煙霧,隐蔽性差,自身缺乏保護,性能不穩定,在試驗中甚至出現"掉落"現象,提出了異議。

從喀秋莎到斯大林管風琴,蘇聯前世的13門火箭炮

伏羅希洛夫元帥

從喀秋莎到斯大林管風琴,蘇聯前世的13門火箭炮

庫利克元帥

由于伏羅希洛夫,庫利克等人的反對,火箭無法訓練并投入運作,隻能以小批量生産40輛汽車的名義進行試生産。到同年6月,又增加了17輛車的訂單。

1941年6月17日,衛國戰争爆發前幾天,朱可夫、鐵木·辛戈、烏斯季諾夫等人親自視察了火箭彈的實彈射擊情況,并向斯大林建議盡快将裝備部隊投入使用。

在斯大林的親自幹預下,1941年6月30日,即衛國戰争爆發後的第8天,"卡秋莎"火箭炮系統終于正式投入批量生産,其中包括後來成名的"喀秋莎"火箭炮。

五、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

在衛國戰争爆發時,蘇聯隻有46枚BM13卡秋莎火箭,其中6枚來自預試生産,40枚來自後來的小規模生産,但沒有一枚被正式裝備。

1941 年 6 月 28 日,莫斯科的蘇聯軍事炮兵司令部召集了應急人員并組建了第一個火箭連,任命 36 歲的伊萬·安德烈耶維奇為衆議院人民委員會的官員。費列洛夫上尉是連長。經過一周的匆忙訓練,公司在掌握了基礎知識後,迅速趕到了斯摩棱斯克的前線。當時,該公司隻有7枚J-13火箭和3,000枚132毫米火箭。

從喀秋莎到斯大林管風琴,蘇聯前世的13門火箭炮

對斯摩棱斯克前線的第一次進攻引起了德國人的極大恐慌。此時,車輛是Gies 6

1941年7月14日,費列洛夫上尉的S.-13火箭在2.30 p.m.進入奧爾沙河另一側的陣地,突然向駐紮在火車站的德國第5步兵師發射了112枚132毫米火箭彈。一枚共8噸的火箭彈,突然讓4萬平方米的覆寫面變成了一片火海,德軍士兵翻身,死傷慘重,還以為是被蘇軍炮兵師襲擊過。

第一次戰争的結束導緻蘇聯高層對火箭的态度發生了決定性的轉變,火箭開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規模裝備他們的部隊。據統計,1941年10月,蘇軍隻有13個新組建的"喀秋莎"火箭炮營,同年12月增至36個。随後,火箭開始被編入步兵師、步兵、坦克、合成群的炮兵部隊,參加了衛國戰争中幾乎所有的重大戰役,在戰争中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1943年,向斯大林格勒防禦系統發射了1,531枚火箭彈,給德國人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打擊。此後,包括解放布達佩斯、布拉格、柯尼斯堡、柏林等戰役,"喀秋莎"火箭彈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喀秋莎火箭被更廣泛地使用,它們獲得了兩個不同的綽号。一是需要保密,"喀秋莎"火箭炮車上印有"K"字,即沃羅涅日共産黨國際軍火廠的第一封信,俄文首字母,沒有标志。紅軍士兵并不知道它的正式名稱,"K"字叫"喀秋莎",蘇聯婦女俗稱的愛慕名字很快在紅軍中傳播開來。時至今日,俄羅斯的火箭炮已經代代相傳,官方型号字首為"喀秋莎"。其次,納粹德國士兵當然不可能效仿,稱火箭為"喀秋莎",但他們根據火箭發射的令人不寒而栗的嘯聲稱其為"斯大林的器官"。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聯紅軍裝備了許多不同類型的模型,包括:

從喀秋莎到斯大林管風琴,蘇聯前世的13門火箭炮

8式火箭炮

8式火箭炮。這種火箭炮是由82型空中火箭炮改進而成的,通常采用16接頭,24接頭,威力比13型火箭炮小,射程也更近,但由于采用T49型輕型坦克底盤用于車輛,機動性更好,火力強度更高,适合于打擊近敵和輕場防禦工事。

31式火箭炮。這是一枚從地面發射的重型火箭,發射了一枚300毫米的超口徑火箭,戰鬥部裝載量高達28.9公斤,比203毫米手榴彈更強大,用于對抗德軍強大的火力點,射程為2800米。主要使用31門火箭炮4節,12個發射器。

在1943年至1945年偉大衛國戰争的高峰期,火箭的産量是1941年至1942年間總和的兩倍。到戰争結束時,蘇聯有7個火箭師,11個火箭旅和38個獨立的火箭推進炮兵營,其中大部分裝備了13型火箭。

在這裡,我們想特别提到伊萬。安德烈耶維奇。費列洛夫上尉作為公司第一家火箭連的命運。自戰争開始以來,炮兵連一直在前線對抗德國法西斯主義。1941 年 10 月 7 日晚,正在行軍的費列洛夫公司在斯摩棱斯克附近的 Bugaty 村遭遇了德軍的入侵。為了防止武器落入德國人手中,費列洛夫下令在炮彈發射後摧毀所有七輛火箭推進車。但是炮兵連被炮兵連包圍,因為發射火箭彈和摧毀火箭彈的時間延遲。在突圍期間,包括費列洛夫在内的絕大多數蘇聯軍官死亡。費列洛夫後來被授予一等衛國戰争勳章,他的家鄉裡佩斯特和奧爾沙的幾條街道被命名為費列洛夫街。1995年6月21日,當時的俄羅斯總統鮑裡斯·葉利欽簽署了第619号總統令,費列洛夫被授予俄羅斯聯邦英雄稱号。

戰後評估

筆者浏覽了網上關于"喀秋莎"火箭的資訊,不少網友關注文章問:當德國、美國、英國等一些國家也有類似的"喀秋莎"火箭時,為什麼這些國家的軍隊在使用火箭彈時未能取得舉世聞名的成績?除了東道國政府和軍隊對火箭彈的重視程度不同外,還有以下幾個原因:

炮車是自行式的。如前所述,"喀秋莎"火箭彈的火力不可避免地會産生大量的煙霧和火力,容易暴露目标,隻能采取"打跑"的戰術,蘇聯的"喀秋莎"火箭炮是裝在相當一部分各種車輛上,非常容易機動。

從曆史上看,最初的卡秋莎火箭裝載了蘇聯制造的Gis 5和Gies 6重型卡車,戰争爆發後,大多數蘇聯汽車制造廠都改裝成裝甲車,導緻卡車供應緊張。

從喀秋莎到斯大林管風琴,蘇聯前世的13門火箭炮

安裝在美國聖朋克US6底盤上的火箭炮

從喀秋莎到斯大林管風琴,蘇聯前世的13門火箭炮

安裝在美國CKKW353底盤上的火箭炮

從喀秋莎到斯大林管風琴,蘇聯前世的13門火箭炮

安裝在英國"貝德福德"卡車底盤上的火箭

1942年後,大量美國和英國的援助車輛成為喀秋莎火箭炮的主要車輛,美國Stumpunk US6,CCKW353卡車和英國貝德福德卡車等,都成為喀秋莎火箭炮車。

從喀秋莎到斯大林管風琴,蘇聯前世的13門火箭炮

安裝在履帶式車輛底盤上的火箭炮

考慮到車輛的來源和戰場機動性,一些喀秋莎火箭被安裝在履帶車底盤上,如蘇聯的40型,60型輕型坦克,甚至斯大林5拖拉機的緩慢移動,機動性差。此外,為了應對山地戰,輕型8 8型火箭炮甚至安裝在雪橇,機車和重機槍架等問題上。

從喀秋莎到斯大林管風琴,蘇聯前世的13門火箭炮

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41型150毫米牽引火箭

從喀秋莎到斯大林管風琴,蘇聯前世的13門火箭炮

德國半履帶式卡車拖曳41式火箭炮

從喀秋莎到斯大林管風琴,蘇聯前世的13門火箭炮

德國42式自行火箭炮

然而,其他國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做得很少,例如德國,許多火箭被拖曳,直到戰争後期,安裝在SdKfz4半履帶裝甲車上的42枚火箭才出現。

從喀秋莎到斯大林管風琴,蘇聯前世的13門火箭炮

美國軍方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在登陸艦上安裝了火箭

雖然美英兩國也在M4A1坦克上安裝了火箭發射器,但更多的是将火箭放在登陸艦的甲闆上,并利用強大的火力來支援軍隊的登陸。

從喀秋莎到斯大林管風琴,蘇聯前世的13門火箭炮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喀秋莎火箭攜帶車輛統一為GIS 151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蘇聯陸軍為了便于裝備管理,"喀秋莎"火箭車逐漸統一為GIS 151軍用越野車。

制造簡單。實戰證明,13火箭炮是一種"雪中炭"型火炮裝備,它成本低廉,結構簡單,發射器采用低碳鋼制造,少數鉗工可以将其與車輛底盤連接配接,幾乎任何工廠都可以生産,火箭制造非常簡單,正在遭受戰争初期蘇聯軍工的嚴重損失, 唯一的火炮裝備可以大量提供。此外,這種火箭炮的操作也比較容易,大量新兵隻需半個月的訓練就可以基本掌握操作技術。

連續拍攝。由于火箭彈的爆炸填充系數高于普通炮彈,132mm火箭彈具有與152mm手榴彈相同的爆炸力,加上發射速度快,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内發射大量彈藥,給敵人沉重的打擊。

二戰期間,雖然其他國家可以實作多枚火箭彈持續發射,但官方服役的"喀秋莎"火箭炮,一次可以發射16枚火箭,還能用幾枚火箭彈發射,甚至一枚發射功能,靈活性非常高。

從喀秋莎到斯大林管風琴,蘇聯前世的13門火箭炮

喀秋莎齊射,火勢如一排山海一樣猛烈

"喀秋莎"火箭除了結構簡單外,裝填方式也不同于普通手榴彈。由于機身較長,裝填的第一個和最後兩個戰鬥部位,即靠近前端引信位置的前端作戰部分和彈頭尾部作戰部,兩個戰鬥部位同時引爆,其威力比相同數量的單個彈頭更強,沖擊波也更大, 即使目标在一定距離内爆炸,強大的沖擊波對目标也有相當大的傷害。(本文所有圖檔均來自網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