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产业集群巡览017 江苏泰州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和医疗器械产业集群

作者:知喻讲坛

1. 两大产业行业规模。

2020年,泰州生物医药产业和医疗器械产业,两产业集群内企业数超2400家,总产值达2600亿元,约占全国同类产业总产值11%。

2020年,泰州医药产业规上企业实现产值1189.62亿元、销售1172.24亿元、利润128.71亿元,分别增长17.14%、14.88%和35.21%,销售规模约占江苏省的26.91%。

2. 以医药为核心产业链的六大集群

泰州市中国医药城中国医药城培育打造了疫苗、抗体、诊断试剂及高端医疗器械、化学药新型制剂、中药现代化和特医食品等六大特色产业集群。

目前国内高端医疗器械70%以上仍依赖于进口。2019年,国家药监局发布通知,明确建设医疗器械唯一标识系统,医疗器械行业准入门槛提升,鼓励采购国产器械装备,这将有利于加快进口替代的进程。

相比于药品,医疗器械有长生命周期、低替代风险、研发投入产出比高等优势,具备配置价值,因此是中国医药城的重点发展产业。截至2019年8月,中国医药城已经吸引了386家医疗器械企业落户园区(其中体外诊断试剂企业124家,占比32%),已获生产许可证医疗器械企业105家,已获医疗器械注册证(备案证)总数1289张,体外诊断试剂注册证(含备案证)总数749张,非诊断试剂注册证(含备案证)总数540张。

诊断试剂已形成中国医药城的特色产业。据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赵毅新会长介绍,体外诊断是医疗器械行业里占比最大的领域之一 ,近年来发展迅猛,年复合增长率20%,2018年国内市场总额超过650亿元。

随着产业的发展,硕世生物、先思达生物、泽成生物等一批医疗器械小巨人企业涌现。作为国内领先的体外诊断产品提供商,硕世生物正在全力冲刺科创板,目前公司已成功开发出传染病病原体检测、女性生殖道微生态检测、肿瘤筛查等300+个产品,其中多重荧光定量pcr检测在分子诊断领域处于技术领先地位。先思达建立了国际首创产业化的体外一滴血糖组学检测测序平台,2018年肝癌早期诊断的产品“寡糖链检测试剂盒”获批“国家创新医疗器械”。泽成自主研发的仪器及配套试剂已于2017年成功通过欧盟认证,标志着泽成生物取得了与国际巨头竞争的“通行证”。

十年积累,中国医药城医疗器械产业已有一定的技术平台基础,目前已建设12个医疗器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省级、9个市级)、4个公共创新服务平台、以及两个医疗器械销售平台(华越、华能);建有江苏省医疗器械检验所中国医药城分所,受理体外诊断试剂领域的专项检验检测;建有东南大学泰州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研究院,重点打造诊断试剂和高端医疗器械研发平台,面向园区内企业提供公共服务,帮助企业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及产品升级。中国医药城从研发、申报、注册、生产、销售等方面全方位为医疗器械产业提供支持。

3.中国医药城的快速发展

2009年,国务院批复泰州市中国医药城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成为当时国内唯一的国家级医药高新区,十年光阴荏苒,中国医药城硕果累累。

至2019年,10年光阴,中国医药城筚路蓝缕,走出一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跨越发展、渐成规模”的创新发展之路,目前已汇聚1000多家国内外知名医药企业,4000多名海内外高层次人才落户创业,2100多项医药创新成果落地申报。

2009~2019年,中国医药城砥砺前行,保持“增长速度快于全市、总量占比逐年提高”的良好势头,地区生产总值从56.3亿元增长到262.5亿元,年均增长2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7.3亿元上升到42.8亿元,年均增长21.6%,以全市4%的人口和2%的土地,创造了全市12%的财政收入;规上工业总产值从150.1亿元上升到564.3亿元,年均增长18%。

  而疫情的暴发,则让中国医药城的实力进一步为外界所知晓。企业迅速研发抗疫产品,生物医药和新型医疗器械产业集群表现出强劲的战斗力,更加叫响了中国医药城品牌,有力彰显了“泰州担当”。

4. 疫情中的担当作为

  2020年,在国内抗疫形势最为紧张的一季度,中国医药城共有15家企业开展了21个新型冠状病毒诊断试剂产品的研发工作。在抗击疫情的关键时期,相关企业共生产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1500多万人份,服务全国29个省(区、市)350多家疾控部门及医疗机构。

2020年2月16日,位于中国医药城的江苏春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收到了省药品监督管理局核发的《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这也是疫情期间江苏省核发的首批生产许可证。春帆生物还和哈尔滨工业大学团队共同研发岩盐气溶胶治疗仪。

2020年3月,汇伦药业产品西维来司他钠通过国家应急审批程序,5月正式投产上市,是国内首个可用于改善新冠肺炎造成急性肺损伤的药物。

  与此同时,作为疫苗产业集聚度全国园区最高的中国医药城,充分利用全省唯一、全国最大的疫苗类成果转化平台作用,先后参与复星医药新冠病毒 mrna疫苗、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重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苗等5条技术路线6项新冠病毒疫苗的临床研究。

2020年11月,瑞科生物新冠疫苗产业化项目开工,这是江苏省内首家启动的重组新冠疫苗研发、产业化项目,预计2021年5月可形成年产能1亿支,下半年可形成年产能3亿支。

  上述亮眼表现为泰州发展医药产业,打造成为崛起江苏中部的医药产业增长极,为江苏乃至全国医药发展多作贡献积蓄了更强底气。“十四五”期间,泰州医药产业最有希望、也最有可能在此新赛道上制胜未来,在当前开启新征程的关键时刻,泰州再次全面部署中国医药城的发展,全市上下统一思想,举全市之力打造全国领先的医药地标产业。

2021年,泰州市提出,举全市之力打造中国医药城,努力将医药产业打造成全国领先的地标产业,在“十四五”的新赛道上制胜未来。

  泰州拥有扬子江药业、济川药业、苏中药业等一批全国医药百强企业,全国首个国家级医药高新区已集聚1000多家国内外医药企业。同时,作为全国唯一的长江经济带大健康产业集聚发展试点,以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支持培育的“泰州国家医药健康产业创新中心”,泰州发展医药产业已具备了一定的先发优势。

5. 泰州医药高新区成立,中国医药城扩大到全泰州市

2021年6月28日下午,江苏泰州召开“举全市之力建设中国医药城大会”。泰州市政府提出,要统筹各方资源,“举全市之力建设中国医药城”,加快打造生物医药地标产业,早日建成“中国第一、世界有名”的医药健康名城。

为此,泰州一方面加速推动泰州医药高新区与其所在行政区(高港区)的“区政合一”。同时,将医药高新区的别称“中国医药城”扩大到泰州全市域,而泰州医药高新区则作为“中国医药城”的核心区。

  融合后的医药高新区(高港区),不是一般的城区、园区,在定位上应该是泰州发展的“特区”,要聚焦“中国第一、世界有名”的目标,力争到2025年医药产业规模达2000亿元,成为全市高质量发展的引领区、幸福泰州的示范区。

  医药高新区是中国医药城的核心区,泰州的目的是要集中资源、集中力量发展医药产业,形成以医药高新区为龙头、各市区各有侧重、全市域竞相发展的医药产业格局。“两区融合”打开了新的发展空间,将以“两区”融合为切入点,推动空间、功能、载体高质量融合,探索一条再造发展动能的新路。

  加快推动形成中国医药城产业化发展的特色路径,以产业化为龙头,打造创新动能更强、要素配置更优的产业生态系统。包括推动“科创+产业”,加快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大幅提升中国医药城产学研深度合作水平,推动更多成熟科研成果在泰州落地转化,推动更多高层次人才团队落户创业;推动“资本+产业”,加快产业链和资本链深度融合,着力建设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支撑体系,加快在资本市场形成泰州医药板块;推动“头部企业+产业”,打造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集群,重点培育和扶持头部企业,在全力以赴做强药的基础上,加快发展医疗器械、特医食品、保健食品、药用化妆品等,进一步做特产业、做大规模;推动“改革创新+产业”,加快园区整合、产业整合、国土空间整合以及其他各类要素整合,推动医药高新区(高港区)产业特色更鲜明、内生动力更强劲。

  近年,泰州医药高新区(高港区)围绕打造生物医药特色产业集群,精准施策、强链补链,吸引了国内外1200多家医药企业落户中国医药城,包括阿斯利康、勃林格殷格翰、阿拉宾度等14家全球知名跨国制药企业,初步形成抗体、疫苗、诊断试剂及高端医疗器械、化学药新型制剂、特殊医用配方食品等特色产业集群,获得抗体类药品临床批件17个,具备抗体药集约化发展产业基础。园区先后落户疫苗企业14家,其中人用疫苗企业10家、动物疫苗企业4家,拥有各类疫苗产品近50个,产业集聚度全国园区最高。诊断试剂及高端医疗器械产业企业数约占江苏省的13%。去年新冠疫情爆发后,硕世生物成功研发江苏省首个新冠病毒检测试剂,康为世纪等一批企业为全国全省抗疫大局作出了重要贡献。以阿斯利康、复旦张江等企业为代表的化学药新型制剂产业,形成了化学创新药研发和产业化体系。雀巢取得了国内首张特殊医学用途全营养配方食品注册证书。

目前,园区共有医药类规上工业企业56家、高新技术企业64家,2020年医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4.5%,规上医药制造业产值同比增长85%。硕世生物在科创板上市,迈博太科和亚盛医药在港交所上市,呈现出良好的企业运行质态。同时,企业投产步伐不断加速。药品、器械产品申报获批数年均增长率超过30%。

目前,园区在研和申报的一类新药达到80个,已取得临床批件52个,获批投产一类新药产品4个,获得生产批件8张;35家药品生产企业取得生产许可证,21家企业58条生产线通过gmp认证投产。

泰州医药高新区(高港区)集聚了北京大学医学部、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国际遗传工程和生物技术中心(icgeb)全球首家区域研究中心、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等国内外顶尖高校、科研院所的优质创新资源,先后搭建21个特色鲜明的技术平台,全面构建覆盖医药发展全生命周期的高层次研发公共服务平台载体,实现在研和申报一类新药达80个,取得临床批件52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