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装宫廷剧中,我们通常都会发现一个现象,那些在朝为官的大臣,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会非常地小心和谨慎。生怕有些事情做得不对,会引来皇帝的不悦,从而连累全家人受到牵连。所以,他们说话都会注意场合,也有分寸,不会说出过头或者偏激的话语。

他们也不会当面和别的大臣们发生正面冲突,但历史上,清朝的大臣左宗棠,就曾经当场呵斥二品总兵“滚出去”,后来还为此惹来了杀身之祸,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左宗棠被称为“清朝中兴四大名臣”,1812年11月10日,出生于湖南湘阴,他年少聪慧,家人都十分喜爱他。
长大以后,在20岁的那一年乡试中举。但却在会试中经历多次的失败,一直跟官场无缘。幸好在1836年,从渌江书院认识了两江总督陶澍,对方便让自己唯一的儿子跟左宗棠的长女订婚,才让他用在料理陶家事务的闲余时间,有了钻研农学、广读陶家藏书的机会,并且研究了对鸦片战争的应对方法,提出“更造火船、炮船之式”这一观点。
在1854年,左宗棠收到了新任湖广巡抚骆秉章的邀请,成为其巡抚幕府,给对方出谋划策。对正在崛起的太平天国进行打击。实际上,他因为有能力,日常负责的工作,已经属于湖广巡抚的范围。左宗棠忠于大清,在展开“内清四境”、“ 外援五省”的活动后,让清朝的局势慢慢变得好转起来。
不过,在这个过程中,他也因此差点没了性命。1859年,朝廷二品的零陵总兵樊燮被调到四川任职,在走之前,他特意来到巡抚府道别。面对左宗棠和骆秉章两人,他只对骆秉章行礼问好,完全把左宗棠当空气,给忽略了。
左宗棠见此,很是生气,便要求樊燮向自己行礼,但对方却说:“安有武员拜师爷之惯例乎?吾亦朝廷之二品也。”意思是左宗棠只是个师爷而已,自己一个堂堂的二品官员,当然不用向他行礼问好。左宗棠听完后,立刻让樊燮“滚出去”。
从这里也能看出他很生气,但还是不能拿樊燮怎么样,毕竟人家也没说错。让可没想到这次的事件不仅没有过去,两人居然还互相找起了对方的把柄。左宗棠派人调查樊燮后,发现这位武官有贪污腐败的现象,克扣粮饷、中饱私囊。立刻就把这些罪名和自己的想法写成奏折,经过骆秉章的同意后,将奏折上奏朝廷。
后来樊燮就被押到长沙,但他有亲戚官文帮助自己,也参了左宗棠一本,而官文随后就连同湖南布政使文格一起,掀起了“樊燮京控案”。有的大臣认为左宗棠诬告军官,原本就处死,不过皇帝看在他打击太平天国有功的份上,就没有取他的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