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一米阳光国学学堂谈《老子》第五十章.

请点右上关注,每天有最新的国学经典校译.

2017年11月14日,九月二十六,周二.

今天,我们一起分享《道德经》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

生之徒,十有三;

死之徒,十有三;

人之生,动之於死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盖闻善摄生者,路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

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

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人始出于世而生,最终入于地而死。

属于长寿的人,有十分之三;

属于短命而亡的人,有十分之三;

生生不息而自强,动而健去改变死地为生地(变动不良境况为良好境况)的人,也有十分之三。

这是什么缘故呢?以其生生不息之坤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而成就自己,不愧于天地)。

据说,善于养生掌握自己生命的人,在陆地上行走时,不会遇到犀牛和猛虎的袭击,在战争中也受不到兵器的伤害。犀牛对其身无处投角,老虎对其身无处伸爪,兵器对 其身无处施展锋刃。

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他不使自己置身于死亡的境地。

一米阳光国学学堂·李先生,校译于鲁东大学新华书店.

老子论述了君子要远离危险的地方,这包括两方面:

一,防患于未然,预先觉察潜在的危险,并采取防范措施。

二,一旦发现自己处于危险境地,要及时离开。

《论语·泰伯第八》:“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入,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孔子的弟子子路要去卫国做大司马,可是卫国国君无力,太子无德,国内权利交错。孔子不赞成子路去,就说:“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入,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子路说他有信心治理好卫国。孔子便说:“防祸于先而不致于后伤情。知而慎行,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焉可等闲视之。”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

——子路一副纠纠武夫的打扮,到孔子家门来求见,开始时对孔子很不礼貌,后在孔子彬彬有礼的善善诱导下,心悦诚服。子路穿上了儒服倾心委身于孔子,成为弟子。

子路直率,有话就说,对于孔子有不理解或不满意的地方也要马上表现出来,不给留面子,故孔子对子路也有几分畏惧,孔子经常提醒他遇事要多思考,多动脑筋。

在周游列国时,孔子曾住在卫国贤人遽伯玉家。卫国灵公夫人南子是个极其妖冶的女人,久闻孔子大名,一定要求见孔子。于是孔子前去与之相见。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子见南子”的故事。

子路对孔子的这种作法很不满意,子路很不高兴,因为南子“美而好淫”。 孔子对他解释说:“我刚才并没有直接见到南子的面(隔着帷帐),如果见了,也会以礼相答。”子路依然不高兴。

当孔子谈“正名”时,子路就说孔子太迂阔,他甚至认为读书人并不是成才的唯一路径,“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如此坦诚直言,是其他弟子所没有的。孔子说过:只听了单方面的供词就可以判决案件的,大概只有子路吧。一般听到这个诉讼案件,都要听两面之词,原告、被告都讲完毕后才能判断。但是子路不一样,他听到一面之词就知道谁对谁错,因为他脑袋瓜好使,不需要按照一般人的方式来判断是非,是大智大勇之人,在他的刚毅、公正的谋断下,涉案众人都非常信服他。

子路忠直,为正义奋不顾身,他的死最能体现其性格。

子路之死,“君子死,冠不免”典故:

子路(前542年-前480年,享年62岁),

初仕鲁,后事卫。孔子任鲁国司寇时,他任季孙氏的宰相,后任大夫孔俚的宰。卫庄公元年(前480年),孔俚的母亲伯姬与人谋立蒯聩(伯姬之弟)为君,胁迫孔俚弑卫出公,出公闻讯而逃。子路在外闻讯后,即进城去见蒯聩,蒯聩命石乞挥戈击落子路冠缨,子路道:“君子死,冠不免。”君子即使临死,也要衣冠整齐”系好帽缨的过程中被人砍成肉酱。

——卫灵公时,其夫人南子,很淫荡。卫灵公的长子即太子蒯聩与其有暧昧关系,事情暴露后,太子怕被诛杀便逃亡在外。 不久灵公死,大臣欲立公子郢为君。公子郢推让,认为太子的长子姬辄还在,而且已经成人,按照宗法制应当立其为国君。于是太子姬蒯聩的儿子姬辄便顺利即位,这便是卫出公。但问题马上就出现了,爸爸还在,本来应当是爸爸的国君位置却被儿子占有了。而出公又没有提出迎接爸爸回来,连这种意图都没有。 十二年后,原太子蒯聩心理严重失衡,便悄悄溜回卫国,勾结大夫孔悝发动军事政变,赶跑了出公。父亲赶跑儿子夺回君位,虽是国家之事,实际也是君王家庭内部之事,别人管不管都可。 当时子路是李悝的家臣。子路听说这件事,义愤填膺,连忙往城里跑。城门将要关闭,一个叫子羔的人告诉子路,形势已定,出公都已逃跑了,你可以回去,不要进城白白送死。子路曰:“食其食者不避难。”子羔卒去。有使者入城,城门开,子路随而入。造蒯聩,蒯聩与孔悝登台。子路曰:“君焉用孔悝,请得而杀之。”蒯聩弗听。于是子路欲燔台。蒯聩惧,乃下石乞、壶黶攻子路,击断子路之缨。子路曰:“君子死而冠不免。”遂结缨而死。

本来可以避免的牺牲,且没有任何道义上的责任,但子路还是义无反顾地进城,并要求新立的国君不要重用参与叛乱的孔悝,在得不到答应的情况下,放火焚烧蒯聩和孔悝所登之台。孔悝本来是子路的主人,但因为其不忠实于国君,所以子路还是坚决反对他,并要讨伐他。当蒯聩派两名训练有素的武士下来攻击子路时,子路以一敌二,可见其确实很勇猛。系冠的缨被对方的刀剑击断,子路本来应当不顾,而以保护性命为主,可他还是遵循礼的要求,君子不能没有冠,也不能掉了冠,于是用手去扶正帽子而被对方借机杀死。子路死得很壮烈,也很迂腐。

孔子听说卫国发生内乱,马上说:“嗟乎,由(子路)死 矣!”真是知弟子莫如师。孔子在周游列国时,子路几乎全程跟随,不但服侍老师,而且还起到了保镖的作用。所以子路一死,孔子很伤心,说道:“自从我得到子路,就再也没有听到过轻蔑侮辱的语言。”

一米阳光国学学堂谈《老子》第五十章.

本文来自大风号,仅代表大风号自媒体观点。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