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曾国藩两个左膀右臂,若非战死,名气必在左宗棠、李鸿章之上

咸丰二年年(1852年),曾国藩在家乡为自己的母亲守孝,朝廷的一道谕旨打乱了他的平静生活。咸丰帝让他在湖南组织团练,以对抗声势浩大的太平军。

曾国藩两个左膀右臂,若非战死,名气必在左宗棠、李鸿章之上

曾国藩本是一介书生,从未有过戎马生涯,他所倚靠的无非就是二品侍郎的虚衔,以及当年在京城里留下的海内人望,如果真是要论起实力来,曾国藩几乎就是一张白纸。起初,曾国藩也非常犹豫,到底是继续为母守孝还是投笔从戎?而此时,一个人的出现改变了他的命运。

此人便是罗泽南,任何谈论曾国藩的人都不可回避地要提及罗泽南。曾国藩为什么会看中罗泽南,其根本原因就是此时的罗泽南,手里有着一支千余人的武装。善于识人的曾国藩之所以出山,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有了罗泽南。

和其他许多湖南士人不一样,罗泽南的家境是最差的。史书上用了三个字来形容“家酷贫”。十九岁那年,母亲去世,次年,祖父、兄嫂死去;二十九岁时,长子、次子、三子先后死去。他屡遭丧亲的打击,十年间死了十一个亲人。

曾国藩两个左膀右臂,若非战死,名气必在左宗棠、李鸿章之上

从十九岁开始,罗泽南便开始自己谋生,在县内各地讲学。他所讲的内容和方法和其他私塾不一样,他除了教人识字、应试科举外,还教人静心养性,练习跳高和拳棒。上午讲学,下午操练,这种别样的教书方法,竟然招来了不少学生,如后来在湘军中冲锋陷阵的李续宾、李续宜、王鑫等湘军名将,这些人都是罗泽南的弟子。

咸丰二年,太平军深入湖南,罗泽南以一介书生开办团练,带领自己的一千多名弟子组成了一支队伍。之所以要拉起队伍,罗泽南是要把平生所学化为匡扶社稷的经世之功。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支队伍,给曾国藩增添了建功立业的信心。

曾国藩两个左膀右臂,若非战死,名气必在左宗棠、李鸿章之上

曾国藩出山后,对罗泽南的赏识和提携,也为他提供了一个把自己平生所学发扬光大的平台,所以在后来的征战中,罗泽南成为曾国藩最坚定的助手和沙场先锋。

在后来的岁月里,罗泽南和曾国藩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也一直跟随在曾国藩的左右,和另一位猛将塔齐布一起成为了曾国藩的左膀右臂,是湘军嫡系中的嫡系,后来曾、罗两家还结成了儿女亲家,可见其关系非同一般。

咸丰五年,曾国藩出师江西,在九江和太平军对峙数日,爱将塔齐布因此呕血而死。而太平军又在猛攻武昌。此时罗泽南向曾国藩建议放弃九江,回师上游占据武昌,打通江西与湖北之间的通道。

曾国藩两个左膀右臂,若非战死,名气必在左宗棠、李鸿章之上

曾国藩接受了罗泽南的建议,但是他爱才心切,生怕罗泽南有什么闪失,考虑再三,才派他率军援助武昌,还把自己的好友刘蓉派去做他的助手。其时,胡林翼是湖北巡抚,罗泽南和胡林翼一起作战,进攻武昌,击败太平军取得胜利。

遗憾的是,当武昌即将攻下之时,罗泽南心里惦记着曾国藩,于是便加紧了攻势,企图一举拿下武昌城,然后回师协助在江西的曾国藩。咸丰六年,罗泽南在攻城之战中额头中弹,但仍然坚持作战,五天后因伤势严重,不治而亡。

曾国藩得知罗泽南的死讯后,痛心疾首,写下了“闻春风之怒号,则寸心欲碎”的诗句。湖北巡抚胡林翼对这位战友的牺牲也深表哀痛,当即写下一副挽联:

上马杀贼,下马著书,仗大力撑持,真秀才,真将军,真理学;

前表出师,后表誓志,痛忠魂酸楚,有寡妇,有孤儿,有哀亲。

曾国藩两个左膀右臂,若非战死,名气必在左宗棠、李鸿章之上

两年前,曾国藩的爱将江忠源死于战场,两年后,另一位爱将在折戟武昌,这让曾国藩痛心不已,虽说湘军之中诞生了许多优秀的将才,但是在曾国藩心中,罗泽南的地位无可取代。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