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和十七年(493年)七月,孝文帝到永固陵向冯太后辞行,随后他亲率大军踏上了南征的漫漫征途。
前面我们讲过,迁都洛阳这件北魏历史上最著名的重大事件居然在《魏书》里一笔带过,没有过多记载,这种情况是极其反常的。
《魏书》没有记载,那就只能靠我们自己在史料中去寻找蛛丝马迹了。通过梳理史料,可以发现早在太和十七年(493年)五月时,孝文帝可能就已经产生了以南征为借口行迁都之实的想法。这个月,南方萧齐境内的襄阳蛮雷婆思等人率一千三百户“内徙”,内徙是南北朝时的常用词,说白了就是投诚归顺,弃暗投明的意思。
这帮归顺的蛮人被安置在太和川,此事很大程度上勾起了孝文帝逃离平城,入主中原开创新局面的念头。果不其然,半个月后的六月,孝文帝便宣布要南征萧齐,效法太武帝拓跋焘策马中原,开疆拓土。
消息公布后,孝文帝马上派人到洛阳东北的黄河上修浮桥,为大军南下做好保障工作。同时为了争取中原民心,他还特意下诏免去了徐、陕、岐、东徐、洛、豫七个州的军粮。又在平城举行盛大的阅兵式和军事演习,为南征热身。
孝文帝这次是要亲自挂帅出征的,足见他对此次南征的重视程度。那么问题来了,皇帝走了,平城朝廷由谁留守负责呢?
这个问题孝文帝早就想好了,他在六月立皇子拓跋恂为太子,将他留在平城监国,负责太子留台的日常政务处理。册立太子自古以来都是国家大事,为了庆祝册立太子,孝文帝下诏普天同庆,对那些生活困难的贫困户赏给他们每人粟五斛。
庆祝完就该办正事了,孝文帝下诏平城戒严,进入战前动员状态。就在此时,南方传来一个好消息,齐武帝萧赜驾崩,他的孙子萧昭业即位。
按说人家刚办了丧事,你不能这时候打上门吧,这叫“礼不伐丧”,儒家非常重视这个,推崇儒家学说的皇帝也大多都能做到这一点。例如当年北宋和南唐对峙时,南唐中主李璟病死于南昌,后主李煜派人向北宋告哀,宋太祖赵匡胤并没有趁机灭掉南唐,如果此时乘人之危,落井下石是会被人耻笑的。
宋太祖赵匡胤当然清楚这一点,所以他马上派人到江南去参加李璟的追悼会,送上大宋的一份哀思,并同意了李煜的请求,给李璟开了绿色通道,允许他享受皇帝使用的庙号。
汉人对“礼不伐丧”比较认同,但也仅仅是汉人自娱自乐,鲜卑人对这一套不感兴趣,你家办丧事,我正好落井下石。
八月,孝文帝到永固陵辞行,随后大军自平城出发南下,“步骑百余万”,这是《魏书》里的原文,一百万大军,感觉这牛在天上飞得不低,这得使出多大的力气吹呀。
我国古代的战争在谈到双方兵力时,一贯有吹牛的优良传统,一来壮声势;二来吓敌胆。赤壁大战,曹军号称八十万,实际上只有二十馀万,孙刘联军号称二十万,实际上只有五万人,这就是经典案例。
至于北魏这百万大军到底有多水?据推测,南征魏军大概有十几万人,这个数字还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不过从史书记载中发现,与其说是南征,不如说是搬家。朝廷文武百官大部分都走了,甚至连那些退居二线,整天在家里打牌搓麻将的鲜卑元老贵族们都随军南下了。
这还不够热闹,太尉拓跋丕甚至建议皇上把后宫的佳丽们也带上,也好在路上给皇上跳舞唱歌解闷。自古以来没听说哪个皇帝亲征带一帮妃子的,何况自古军中就有不带女人出征的规矩。
孝文帝也觉得这建议太荒唐,驳回了拓跋丕到的建议,说出征上战场不谈后宫之事,这事儿不要再说了。
大军自平城南下,途经肆州、并州,翻越太行山,在河阳(今河南孟州市西南)渡过黄河,到达中州名城,魏晋故都洛阳。这是孝文帝即位以来首次走出黄土高原,渡过黄河进入中原腹地,初来乍到还是老规矩,先赏赐东西,争取中原民心才是最重要的。他下诏给洛、怀、并、肆四州之民,又是升官加爵,又是赏赐财物,对那些困难群众、单身汉、五保户则是赏赐粮食和布帛,有才华的年轻人更是直接由皇帝安排工作,你说上哪儿找这么好的皇帝。
做足一系列的功课后,孝文帝终于来到了这座被战火毁灭的古城,此时的洛阳经过连年战乱破坏,早已沦为一片废墟。在群臣及当地驻军的陪同下,孝文帝平生第一次走进这座荒芜的古城,看到眼前的这片废墟,孝文帝很难把它和当年盛极一时的汉魏国都联系起来,他不相信这个就是二百年前他的祖先沙漠汗念念不忘的洛阳。如今这里房倒屋塌,城墙倾倒,城中野草疯长,皇宫大殿遗址上随处可见精美的汉代瓦当残片,远处的山坡上还有村民在放羊。
此情此景令孝文帝悲从心生,对群臣叹道:晋朝不修功德,早早丢掉江山社稷,如今居然荒废成这幅样子,朕看了非常伤心难过呀。
“晋德不修,早倾宗祀,荒毁至此,用伤朕怀。”
说着情不自禁念了一首黍离之诗,并为之流泪。什么样的诗能让一代帝王为之失态呢?这首诗那可是大有来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