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蜀汉大将王平:平时不起眼,关键时刻总靠得住,屡次力挽狂澜

疾风知劲草,有一种人,平时很不起眼,但在紧要关头总能担得起事,蜀汉大将王平就是这样一个关键时刻靠得住的人,他以自身的沉着与胆略,屡次力挽狂澜,挽救了蜀汉的命运。

蜀汉大将王平:平时不起眼,关键时刻总靠得住,屡次力挽狂澜

1 降将

219年的汉中之战,是刘备和曹操这对宿命之敌一生中最后一次王者之战,也是刘备罕见的正面击败曹操的战例。历史证明,此战刘备的胜利果实不仅是夺得汉中,他还收获了一名未来的大将之才王平。

王平,字子均,巴西宕渠人。起初,曹操先破张鲁,进犯三巴地区时,王平跟随首领杜濩、朴胡等人归降曹操,在洛阳担任校尉。

汉中之战爆发后,王平随军参战,曹军败退时,王平选择投降了刘备,被刘备封为牙门将。牙门,是一种在战斗中抵御敌人用的小型防御工事,牙门将是负责统领工事承担防御任务的军官。

从官职不难看出,此时的王平,还只是个不入流的小角色,不仅官职卑微,还面临降将的尴尬身份,他缺乏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而这个机会一等就是近十年。

2 街亭之战阻挡张郃

王平真正让后人所熟知,还要拜马谡所赐。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主力部队正在攻取陇西,他将防守街亭、阻挡曹魏援军的重任交给了参军马谡,王平则是马谡的先锋。

街亭,是关中通往陇西的必经之路,按照诸葛亮部署,只要在街亭险要处设置工事,以险阻挡魏军,待蜀军主力成功拿下陇西,北伐就稳操胜券。

但等马谡到达街亭后,选择放弃山下关隘,以主力部队上山防守,试图居高临下防守街亭,却忽略了山上不靠近水源这一致命破绽,王平苦劝此举不妥,终不被马谡采纳。

马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三国志诸葛亮传》),“舍水上山,举措烦扰”(《三国志王平传》),“依阻南山,不下据城”(《三国志张郃传》)。

结果,张郃敏锐发现了马谡的破绽,断绝了山上蜀军的水源,不到三天,蜀军大乱,“大为郃所破”、“众尽星散”。街亭蜀军败军如山倒,四散逃命。

街亭之战蜀军惨败,张郃率领的魏军可以长驱直入陇西,使正在攻取陇西的诸葛亮面临前后夹击的危险,无奈之下,诸葛亮放弃了已经投降蜀汉的天水、南安、安定三郡,选择撤军,“亮进无所据,退军还汉中”。

但撤军是需要时间的,如果被张郃追上,蜀军主力可能都难保。

街亭局势坍塌之际,王平挺身而出,他临危不惧,沉着冷静地命手下士兵千余人擂鼓以壮声势,张郃见状担心有伏兵,不敢轻进。张郃这一迟疑,给了蜀军宝贵的撤退时间,王平也得以率部缓缓撤退,他一路收拢街亭的残兵败将,最终将这支残军带回。

事后,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自贬三级,从丞相降为右将军,赵云也被贬为镇军将军。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参战将领或杀或贬,唯独王平受到了提拔和封赏。

“平特见崇显,加拜参军,统五部兼当营事,进位讨寇将军,封亭侯”(《三国志王平传》)

王平这种泰山崩于前而不改色的大将风范,及为主力争取撤退时间的功绩,让诸葛亮在大败局中真正注意到了王平。诸葛亮将王平任命为丞相府参军,取代了之前马谡的位置,同时还让王平统率五部兵马,晋升为讨寇将军,封亭侯。

至此,王平从一个普通的偏将,一跃成为独领一军的要职将军,成为了诸葛亮的心腹,他终于有了充分展现自己能耐的平台,他所缺的,是下一次机会,而这个机会很快就来了。

3 第四次北伐力克张郃

231年,诸葛亮率蜀军复出祁山,这也是第四次北伐。此次北伐,蜀军进展顺利,成功抢割了上邽的麦田,使魏军面临缺粮危机。在决战卤城之战中,诸葛亮和司马懿第一次交手,两人各率主力战于卤城,司马懿派张郃攻打正在卤城以南的的王平,试图击破王平后以钳形攻势,击败诸葛亮。

街亭之战张郃强势击败蜀军,迫使诸葛亮占得先手的第一次北伐无功而返,成为了蜀汉的心腹大患,“郃识变数,善处营陈,料战势地形,无不如计,自诸葛亮皆惮之”。

面对张郃的威名,王平能否扛得住?如果王平没有守住南围,张郃就可以再次上演街亭之战的场景,与司马懿南北夹击诸葛亮主力大军,这对蜀军而言是噩梦。

但王平守住了南围,张郃没有能够击败王平,与司马懿会师。

“平别守南围。魏大将军司马宣王攻亮,张郃攻平,平坚守不动,郃不能克。”

王平的坚守,为诸葛亮主力大军决战保障了侧翼安全,卤城之战,蜀军大胜,斩获魏军的首级三千级,获得战利品玄铠五千、角弩三千一百张(取《汉晋春秋》说法,《晋书》司马懿大胜一说缺乏佐证),事后,司马懿“畏蜀如虎”、“千里请战”,诸葛亮则“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换言之,此战后诸葛亮北伐只怕缺粮而已,对魏军战力并不担心。

这一次,王平报了街亭之仇,他证明了自己,他没有辜负诸葛亮的重托!

4 力压魏延成功撤军

234年秋,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遗命杨仪率军撤退。不料向来与杨仪不合的魏延不甘听命于杨仪,魏延抢先率军南归,一路烧毁栈道,杨仪见状则劈山开路、凿开通道,昼夜兼行。最终魏延先撤回,据守南谷口,并派兵攻击杨仪。

王平挺身而出,在阵前大声斥责魏延,说道:“丞相尸骨未寒,你怎敢如此妄为!”王平的大义凛然震慑住了魏延手下将士,加上魏延也不占理,魏延部下军心涣散,不肯听命,士卒皆散。

平叱延先登曰:“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延士众知曲在延,莫为用命,军皆散。

魏延之乱得以迅速平定,这支寄予了诸葛亮一生心血的北伐大军,避免了自相残杀消耗殆尽的悲剧,得以圆整地安全撤回。

“魏延作乱,一战而败,平之功也”,史书对此给出了公允评价,这是王平的功劳!他在蜀汉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做出了坚定正确的选择,他以自身的能耐挽救了局势,他没有辜负诸葛亮的信任和厚望!

5 兴势之战大破曹爽

魏延之乱平定后,王平因功被封为安汉将军、领汉中太守。243年,蜀汉当家人蒋琬从沔阳移驻涪城,蒋琬升王平为前监军、镇北大将军,总领汉中事务,将汉中防线全权交予了王平,事实证明,这是一个正确的决定。

244年春,魏国大将军曹爽率军十余万经傥骆道伐蜀,消息传来时,汉中守军不足三万,蜀军众将大惊失色。不少人认为敌强我弱,应当集中兵力固守汉、乐二城,关隘就让魏军过去,汉中这边撑到蒋琬的涪城援军到就行。

王平否决了这一提议,他说道:“这是取祸灭亡之道。汉中到涪城足有千里,魏军如果进了关隘,那就无法收拾。应该派精兵占据兴势山,以有利地势据险而守,我来做后援。魏军攻不下关隘,就会被耗住,在此期间,涪城援军就会到达”。

于是王平派护军将军刘敏在兴势山安营,多树旗帜,绵延百余里,虚张声势,他亲自率军在后,以防魏军经兴势山东的黄金谷分兵来袭。

正如王平所料,曹爽大军在傥骆道行军数百里,在兴势山被阻挡,难以前进。

傥骆道,是关中通往汉中最短的一条道,此路虽然最短,但没有水源的路段最长。魏军出谷前,大量负责运输的牛、马、骡、驴等驮运牲畜因缺水而渴死。曹爽只得征调数万役夫为苦力运输粮草,其中不少人也渴死了。魏军运输崩溃补给艰难,士兵饥渴难耐士气骤降,军中上下都对曹爽不满。

“是时,关中及氐、羌转输不能供,牛马骡驴多死,民夷号泣道路”。(《三国志曹爽传》)

此时,涪城援军和大将军费祎率领的成都援军相继赶到,费祎率军绕道占据骆谷三岭(沈岭、衙岭和分水岭,均在今陕西周至县西南之骆谷中)安营,断曹军归路。曹军遭截击,在付出惨重伤亡代价后勉强逃回关中。

兴势之战的胜利影响重大,费祎因胜获封成乡侯,在蒋琬去世后接掌蜀汉大权。相反,曹爽的威望和影响力骤跌,也为他在高平陵之变中最终倒台埋下了伏笔。

遗憾的是,262年,曹魏再次大举伐蜀,彼时蜀汉已经没有王平坐镇汉中,大将军姜维放弃了兴势之战固守关隘的战法,选择了放魏军入关关门打狗,最终蜀汉灭亡,验证了王平对此的论断(贼若得关,便为祸也)。

在三国众多武将中,王平声名不显,他也没有鲜明的个性,不为人津津乐道,史书记载,王平严格遵守法度,谨言慎行,总是正襟危坐,言谈举止甚至有点卑微自轻,一点也不像是个武将。

但就是这样一个目不识丁只能让人读书给自己听的王平,无论是谁交付的重任,都兢兢业业竭尽所能去完成,从来没有出过岔子,对比张飞失徐州、关羽失荆州,王平这样总是靠得住的大将同样弥足珍贵。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