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蜀漢大将王平:平時不起眼,關鍵時刻總靠得住,屢次力挽狂瀾

疾風知勁草,有一種人,平時很不起眼,但在緊要關頭總能擔得起事,蜀漢大将王平就是這樣一個關鍵時刻靠得住的人,他以自身的沉着與膽略,屢次力挽狂瀾,挽救了蜀漢的命運。

蜀漢大将王平:平時不起眼,關鍵時刻總靠得住,屢次力挽狂瀾

1 降将

219年的漢中之戰,是劉備和曹操這對宿命之敵一生中最後一次王者之戰,也是劉備罕見的正面擊敗曹操的戰例。曆史證明,此戰劉備的勝利果實不僅是奪得漢中,他還收獲了一名未來的大将之才王平。

王平,字子均,巴西宕渠人。起初,曹操先破張魯,進犯三巴地區時,王平跟随首領杜濩、樸胡等人歸降曹操,在洛陽擔任校尉。

漢中之戰爆發後,王平随軍參戰,曹軍敗退時,王平選擇投降了劉備,被劉備封為牙門将。牙門,是一種在戰鬥中抵禦敵人用的小型防禦工事,牙門将是負責統領工事承擔防禦任務的軍官。

從官職不難看出,此時的王平,還隻是個不入流的小角色,不僅官職卑微,還面臨降将的尴尬身份,他缺乏一個證明自己的機會,而這個機會一等就是近十年。

2 街亭之戰阻擋張郃

王平真正讓後人所熟知,還要拜馬谡所賜。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主力部隊正在攻取隴西,他将防守街亭、阻擋曹魏援軍的重任交給了參軍馬谡,王平則是馬谡的先鋒。

街亭,是關中通往隴西的必經之路,按照諸葛亮部署,隻要在街亭險要處設定工事,以險阻擋魏軍,待蜀軍主力成功拿下隴西,北伐就穩操勝券。

但等馬谡到達街亭後,選擇放棄山下關隘,以主力部隊上山防守,試圖居高臨下防守街亭,卻忽略了山上不靠近水源這一緻命破綻,王平苦勸此舉不妥,終不被馬谡采納。

馬谡“違亮節度,舉動失宜”(《三國志諸葛亮傳》),“舍水上山,舉措煩擾”(《三國志王平傳》),“依阻南山,不下據城”(《三國志張郃傳》)。

結果,張郃敏銳發現了馬谡的破綻,斷絕了山上蜀軍的水源,不到三天,蜀軍大亂,“大為郃所破”、“衆盡星散”。街亭蜀軍敗軍如山倒,四散逃命。

街亭之戰蜀軍慘敗,張郃率領的魏軍可以長驅直入隴西,使正在攻取隴西的諸葛亮面臨前後夾擊的危險,無奈之下,諸葛亮放棄了已經投降蜀漢的天水、南安、安定三郡,選擇撤軍,“亮進無所據,退軍還漢中”。

但撤軍是需要時間的,如果被張郃追上,蜀軍主力可能都難保。

街亭局勢坍塌之際,王平挺身而出,他臨危不懼,沉着冷靜地命手下士兵千餘人擂鼓以壯聲勢,張郃見狀擔心有伏兵,不敢輕進。張郃這一遲疑,給了蜀軍寶貴的撤退時間,王平也得以率部緩緩撤退,他一路收攏街亭的殘兵敗将,最終将這支殘軍帶回。

事後,諸葛亮揮淚斬馬谡,自貶三級,從丞相降為右将軍,趙雲也被貶為鎮軍将軍。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敗,參戰将領或殺或貶,唯獨王平受到了提拔和封賞。

“平特見崇顯,加拜參軍,統五部兼當營事,進位讨寇将軍,封亭侯”(《三國志王平傳》)

王平這種泰山崩于前而不改色的大将風範,及為主力争取撤退時間的功績,讓諸葛亮在大敗局中真正注意到了王平。諸葛亮将王平任命為丞相府參軍,取代了之前馬谡的位置,同時還讓王平統率五部兵馬,晉升為讨寇将軍,封亭侯。

至此,王平從一個普通的偏将,一躍成為獨領一軍的要職将軍,成為了諸葛亮的心腹,他終于有了充分展現自己能耐的平台,他所缺的,是下一次機會,而這個機會很快就來了。

3 第四次北伐力克張郃

231年,諸葛亮率蜀軍複出祁山,這也是第四次北伐。此次北伐,蜀軍進展順利,成功搶割了上邽的麥田,使魏軍面臨缺糧危機。在決戰鹵城之戰中,諸葛亮和司馬懿第一次交手,兩人各率主力戰于鹵城,司馬懿派張郃攻打正在鹵城以南的的王平,試圖擊破王平後以鉗形攻勢,擊敗諸葛亮。

街亭之戰張郃強勢擊敗蜀軍,迫使諸葛亮占得先手的第一次北伐無功而返,成為了蜀漢的心腹大患,“郃識變數,善處營陳,料戰勢地形,無不如計,自諸葛亮皆憚之”。

面對張郃的威名,王平能否扛得住?如果王平沒有守住南圍,張郃就可以再次上演街亭之戰的場景,與司馬懿南北夾擊諸葛亮主力大軍,這對蜀軍而言是噩夢。

但王平守住了南圍,張郃沒有能夠擊敗王平,與司馬懿會師。

“平别守南圍。魏大将軍司馬宣王攻亮,張郃攻平,平堅守不動,郃不能克。”

王平的堅守,為諸葛亮主力大軍決戰保障了側翼安全,鹵城之戰,蜀軍大勝,斬獲魏軍的首級三千級,獲得戰利品玄铠五千、角弩三千一百張(取《漢晉春秋》說法,《晉書》司馬懿大勝一說缺乏佐證),事後,司馬懿“畏蜀如虎”、“千裡請戰”,諸葛亮則“每患糧不繼,使己志不申”,換言之,此戰後諸葛亮北伐隻怕缺糧而已,對魏軍戰力并不擔心。

這一次,王平報了街亭之仇,他證明了自己,他沒有辜負諸葛亮的重托!

4 力壓魏延成功撤軍

234年秋,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遺命楊儀率軍撤退。不料向來與楊儀不合的魏延不甘聽命于楊儀,魏延搶先率軍南歸,一路燒毀棧道,楊儀見狀則劈山開路、鑿開通道,晝夜兼行。最終魏延先撤回,據守南谷口,并派兵攻擊楊儀。

王平挺身而出,在陣前大聲斥責魏延,說道:“丞相屍骨未寒,你怎敢如此妄為!”王平的大義凜然震懾住了魏延手下将士,加上魏延也不占理,魏延部下軍心渙散,不肯聽命,士卒皆散。

平叱延先登曰:“公亡,身尚未寒,汝輩何敢乃爾!”延士衆知曲在延,莫為用命,軍皆散。

魏延之亂得以迅速平定,這支寄予了諸葛亮一生心血的北伐大軍,避免了自相殘殺消耗殆盡的悲劇,得以圓整地安全撤回。

“魏延作亂,一戰而敗,平之功也”,史書對此給出了公允評價,這是王平的功勞!他在蜀漢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做出了堅定正确的選擇,他以自身的能耐挽救了局勢,他沒有辜負諸葛亮的信任和厚望!

5 興勢之戰大破曹爽

魏延之亂平定後,王平因功被封為安漢将軍、領漢中太守。243年,蜀漢當家人蔣琬從沔陽移駐涪城,蔣琬升王平為前監軍、鎮北大将軍,總領漢中事務,将漢中防線全權交予了王平,事實證明,這是一個正确的決定。

244年春,魏國大将軍曹爽率軍十餘萬經傥駱道伐蜀,消息傳來時,漢中守軍不足三萬,蜀軍衆将大驚失色。不少人認為敵強我弱,應當集中兵力固守漢、樂二城,關隘就讓魏軍過去,漢中這邊撐到蔣琬的涪城援軍到就行。

王平否決了這一提議,他說道:“這是取禍滅亡之道。漢中到涪城足有千裡,魏軍如果進了關隘,那就無法收拾。應該派精兵占據興勢山,以有利地勢據險而守,我來做後援。魏軍攻不下關隘,就會被耗住,在此期間,涪城援軍就會到達”。

于是王平派護軍将軍劉敏在興勢山安營,多樹旗幟,綿延百餘裡,虛張聲勢,他親自率軍在後,以防魏軍經興勢山東的黃金谷分兵來襲。

正如王平所料,曹爽大軍在傥駱道行軍數百裡,在興勢山被阻擋,難以前進。

傥駱道,是關中通往漢中最短的一條道,此路雖然最短,但沒有水源的路段最長。魏軍出谷前,大量負責運輸的牛、馬、騾、驢等馱運牲畜因缺水而渴死。曹爽隻得征調數萬役夫為苦力運輸糧草,其中不少人也渴死了。魏軍運輸崩潰補給艱難,士兵饑渴難耐士氣驟降,軍中上下都對曹爽不滿。

“是時,關中及氐、羌轉輸不能供,牛馬騾驢多死,民夷号泣道路”。(《三國志曹爽傳》)

此時,涪城援軍和大将軍費祎率領的成都援軍相繼趕到,費祎率軍繞道占據駱谷三嶺(沈嶺、衙嶺和分水嶺,均在今陝西周至縣西南之駱谷中)安營,斷曹軍歸路。曹軍遭截擊,在付出慘重傷亡代價後勉強逃回關中。

興勢之戰的勝利影響重大,費祎因勝獲封成鄉侯,在蔣琬去世後接掌蜀漢大權。相反,曹爽的威望和影響力驟跌,也為他在高平陵之變中最終倒台埋下了伏筆。

遺憾的是,262年,曹魏再次大舉伐蜀,彼時蜀漢已經沒有王平坐鎮漢中,大将軍姜維放棄了興勢之戰固守關隘的戰法,選擇了放魏軍入關關門打狗,最終蜀漢滅亡,驗證了王平對此的論斷(賊若得關,便為禍也)。

在三國衆多武将中,王平聲名不顯,他也沒有鮮明的個性,不為人津津樂道,史書記載,王平嚴格遵守法度,謹言慎行,總是正襟危坐,言談舉止甚至有點卑微自輕,一點也不像是個武将。

但就是這樣一個目不識丁隻能讓人讀書給自己聽的王平,無論是誰傳遞的重任,都兢兢業業竭盡所能去完成,從來沒有出過岔子,對比張飛失徐州、關羽失荊州,王平這樣總是靠得住的大将同樣彌足珍貴。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