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王铁成:爱心中的艺术,不要爱艺术中的自己回顾过去,只有“感恩”人生要为自己设定标杆艺术需要文化积累,也需要“较真儿”

作者:FAN文化

◎中国文化报记者 于帆

20世纪70年代末,电影中第一次出现周恩来的形象后,先后有多位特型演员在不同影片中成功地扮演过不同历史时期的周恩来。其中,王铁成是饰演周恩来公认的最感人的,也是最神似的特型演员。1961年,王铁成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后任中国儿童艺术剧院演员。1977年演出话剧《转折》,是他第一次在舞台上饰演周恩来,后在话剧《报童》《喜哥》,以及大型歌舞《中国革命之歌》中饰演周恩来。1978年,王铁成在影片《大河奔流》中第一次在银幕上饰演周恩来,令观众深刻记住了他精湛的演技。除了这部电影之外,他还出演了多部电影,诸如《金陵之夜》《西安事变》等,凭借对周恩来艺术形象传神地塑造,王铁成不但赢得了观众的“芳心”,还凭借影片《周恩来》获得第十二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主角奖,第十五届电影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

尽管对于王铁成来说,一辈子只是演好一个角色,但他对于表演艺术始终保有的一腔热忱,令他将揣摩、演出周总理的形与神当成了生命中的一桩使命。

王铁成:爱心中的艺术,不要爱艺术中的自己回顾过去,只有“感恩”人生要为自己设定标杆艺术需要文化积累,也需要“较真儿”

1977年,王铁成在话剧《转折》中第一次饰演周恩来。演出当天,王铁成举手投足之间重现了周总理的音容笑貌,仅14分钟的出场,引发全场观众鼓掌,掌声响起了17次。由此,41岁的王铁成一鸣惊人,走上了特型演员的道路。而对于王铁成来说,饰演周总理是他最大的荣幸。“我演总理一夜成名,但这不是说王铁成出名了,而是因为人民太爱总理了,他活在老百姓的心中。”王铁成说。

回顾自己一生的演艺事业,王铁成总结了四个字:“感恩,惜福”。“过去老话讲‘天地君亲师’,教育我们要知恩,要敬重父母、自然、领袖、老师。如今也是一样,我感谢这个时代,感谢国家,感谢党,感谢我的老师,没有这一切,也没有我的今天。尤其是对周总理的深切怀念,让我由衷地、自发地想要把他的形神表现好。”王铁成说。

至今,王铁成仍清晰记得1977年准备出演周总理时做的功课。他多次观看周总理的纪录电影,从总理的一言一行,到走路、说话的样子,他都仔细揣摩。“直到今天,我没有一天不想念周总理,没有一天不去和他联系在一起。我常常会琢磨,总理听到什么、遇到什么,在各种情境中会想些什么。”王铁成说,“演周总理,也是向他学习,是总理教会他做人。”

因为周总理,86岁的王铁成总持有一种坦然和豁达的心态。在他长期对总理的著作、故事的学习和揣摩中,他感受到总理伟大的人格和朴素的生活习惯。而这些也在深深影响着他的价值观。总理洗脸的肥皂竖着立在肥皂盒中,怕沥不干的水把肥皂泡软了,造成浪费;总理从不在饭碗里留下一粒米;总理的衣服靠近扣眼的一边儿穿久了磨损严重,去掉一边重新缝补再穿……王铁成提到这些总理生活的细节总是感慨万千,“总理教会我们如何热爱生活,乐观坚忍对待困难,他对人民无私的爱,让我时刻想着自己对社会、对事业奉献的使命感,不要只想着索取,还要问问自己贡献了什么。”王铁成说道。

《转折》之后,王铁成又在《大河奔流》《李四光》《西安事变》《风雨下钟山》《金陵之夜》等电影中饰演周恩来。一些人认为特型演员首先要长得像,但实际上,王铁成的样貌和周总理并不太像。求形易,传神难。在王铁成看来,“形虽变,而神不变矣”。为了达到形神兼备、朴素自然的表演境界,王铁成投入了百分百的情感,同时也在不断积累自己的学识、素养,深入研究总理带有江苏淮安方言的口音,揣摩表现人物的艺术手段。

“‘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是周总理的座右铭,我也深受启发。在演周总理的过程中,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积累的过程,始终我没有停下来。”王铁成将明朝山水画论著《绘事微言》中提到的“善藏者未始不露,善露者未始不藏”这一绘画方法用在表演艺术上,把自己不像周总理的“弱点”藏起来,而去表现好的一面。为了能够更加真实,王铁成甚至将总理的步伐、眼神等细节都刻画的几乎分毫不差。

一生在演艺事业上对艺术的追求,王铁成直言是饰演周总理影响了他,让他意识到,人生要在自己的心中树立一个标杆,树立一面旗帜。“这面旗帜要特别吸引你,让你向他去靠拢,向他去学习。”为了能演好周总理,王铁成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在王铁成的特型演员表演生涯中,电影《周恩来》可谓其中的经典,为了展现老年周恩来的病容和形神,当时年过半百的他拼命减肥,每天只吃西红柿、黄瓜。几个月中,王铁成减去了10多公斤。而在演到晚年病重的周恩来时,王铁成却遭遇了严重车祸,断了6根肋骨。在病痛的折磨下,当他简单恢复再次进入拍摄时,人们仿佛看到了当年那个重病主持工作的周总理,不禁热泪盈眶。在王铁成看来,表演的最高境界,应做到“神韵为主,寓于形,融成一体。若有形而无神韵,神采即脱格矣。故形神兼备,神似胜于形似。”

谈到对当下青年演员的期望,王铁成强调,演员本身的职业很特殊,一方面需要大量的知识、文化,同时更需要高尚的道德。“要爱心中的艺术,不要爱艺术中的自己。”王铁成说,这是对从事这一行业的年轻人一句提醒,塑造好人物是演员的天职,除此之外,不要有私心杂念。“热爱心中的艺术,就会驱使你不断去学习,不断去积累、去寻找,一旦你有机会去完成表演,你会很珍惜,一定会非常努力的去完成这个任务。”

在模仿周总理讲话时,王铁成特别研究了总理所说的方言的发音,他发现淮安一带的语言规律是一声变四声,二声变一声,不会说卷舌音只能说平舌音。于是他把这一语言规律当成一门专业来学习,甚至专门以“中国入声字”为题,去为北京大学的讲师讲课。在大众看来,王铁成这样执着细致地创作,过于“较真儿”了,但是对于王铁成来说,艺术需要这样的认真精神。“不认真不出活儿。”王铁成始终相信这一点。

如今86岁高龄的王铁成早已离开舞台和银幕,但他仍保持着学习的习惯,除了时刻了解时事新闻,他还会在闲暇绘画、练习书法。他希望在文娱行业能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引导年轻演员不断提升文化、艺术素养。“即便到了现在,我仍希望自己能为社会付出点什么。希望年轻演员更多热爱社会,热爱生活,时刻想到为社会做更多贡献。”王铁成说。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