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王鐵成:愛心中的藝術,不要愛藝術中的自己回顧過去,隻有“感恩”人生要為自己設定标杆藝術需要文化積累,也需要“較真兒”

作者:FAN文化

◎中國文化報記者 于帆

20世紀70年代末,電影中第一次出現周恩來的形象後,先後有多位特型演員在不同影片中成功地扮演過不同曆史時期的周恩來。其中,王鐵成是飾演周恩來公認的最感人的,也是最神似的特型演員。1961年,王鐵成畢業于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後任中國兒童藝術劇院演員。1977年演出話劇《轉折》,是他第一次在舞台上飾演周恩來,後在話劇《報童》《喜哥》,以及大型歌舞《中國革命之歌》中飾演周恩來。1978年,王鐵成在影片《大河奔流》中第一次在銀幕上飾演周恩來,令觀衆深刻記住了他精湛的演技。除了這部電影之外,他還出演了多部電影,諸如《金陵之夜》《西安事變》等,憑借對周恩來藝術形象傳神地塑造,王鐵成不但赢得了觀衆的“芳心”,還憑借影片《周恩來》獲得第十二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男主角獎,第十五屆電影百花獎最佳男演員獎。

盡管對于王鐵成來說,一輩子隻是演好一個角色,但他對于表演藝術始終保有的一腔熱忱,令他将揣摩、演出周總理的形與神當成了生命中的一樁使命。

王鐵成:愛心中的藝術,不要愛藝術中的自己回顧過去,隻有“感恩”人生要為自己設定标杆藝術需要文化積累,也需要“較真兒”

1977年,王鐵成在話劇《轉折》中第一次飾演周恩來。演出當天,王鐵成舉手投足之間重制了周總理的音容笑貌,僅14分鐘的出場,引發全場觀衆鼓掌,掌聲響起了17次。由此,41歲的王鐵成一鳴驚人,走上了特型演員的道路。而對于王鐵成來說,飾演周總理是他最大的榮幸。“我演總理一夜成名,但這不是說王鐵成出名了,而是因為人民太愛總理了,他活在老百姓的心中。”王鐵成說。

回顧自己一生的演藝事業,王鐵成總結了四個字:“感恩,惜福”。“過去老話講‘天地君親師’,教育我們要知恩,要敬重父母、自然、領袖、老師。如今也是一樣,我感謝這個時代,感謝國家,感謝黨,感謝我的老師,沒有這一切,也沒有我的今天。尤其是對周總理的深切懷念,讓我由衷地、自發地想要把他的形神表現好。”王鐵成說。

至今,王鐵成仍清晰記得1977年準備出演周總理時做的功課。他多次觀看周總理的紀錄電影,從總理的一言一行,到走路、說話的樣子,他都仔細揣摩。“直到今天,我沒有一天不想念周總理,沒有一天不去和他聯系在一起。我常常會琢磨,總理聽到什麼、遇到什麼,在各種情境中會想些什麼。”王鐵成說,“演周總理,也是向他學習,是總理教會他做人。”

因為周總理,86歲的王鐵成總持有一種坦然和豁達的心态。在他長期對總理的著作、故事的學習和揣摩中,他感受到總理偉大的人格和樸素的生活習慣。而這些也在深深影響着他的價值觀。總理洗臉的肥皂豎着立在肥皂盒中,怕瀝不幹的水把肥皂泡軟了,造成浪費;總理從不在飯碗裡留下一粒米;總理的衣服靠近扣眼的一邊兒穿久了磨損嚴重,去掉一邊重新縫補再穿……王鐵成提到這些總理生活的細節總是感慨萬千,“總理教會我們如何熱愛生活,樂觀堅忍對待困難,他對人民無私的愛,讓我時刻想着自己對社會、對事業奉獻的使命感,不要隻想着索取,還要問問自己貢獻了什麼。”王鐵成說道。

《轉折》之後,王鐵成又在《大河奔流》《李四光》《西安事變》《風雨下鐘山》《金陵之夜》等電影中飾演周恩來。一些人認為特型演員首先要長得像,但實際上,王鐵成的樣貌和周總理并不太像。求形易,傳神難。在王鐵成看來,“形雖變,而神不變矣”。為了達到形神兼備、樸素自然的表演境界,王鐵成投入了百分百的情感,同時也在不斷積累自己的學識、素養,深入研究總理帶有江蘇淮安方言的口音,揣摩表現人物的藝術手段。

“‘活到老,學到老,改造到老’是周總理的座右銘,我也深受啟發。在演周總理的過程中,是一個不斷學習不斷積累的過程,始終我沒有停下來。”王鐵成将明朝山水畫論著《繪事微言》中提到的“善藏者未始不露,善露者未始不藏”這一繪畫方法用在表演藝術上,把自己不像周總理的“弱點”藏起來,而去表現好的一面。為了能夠更加真實,王鐵成甚至将總理的步伐、眼神等細節都刻畫的幾乎分毫不差。

一生在演藝事業上對藝術的追求,王鐵成直言是飾演周總理影響了他,讓他意識到,人生要在自己的心中樹立一個标杆,樹立一面旗幟。“這面旗幟要特别吸引你,讓你向他去靠攏,向他去學習。”為了能演好周總理,王鐵成付出了極大的代價。

在王鐵成的特型演員表演生涯中,電影《周恩來》可謂其中的經典,為了展現老年周恩來的病容和形神,當時年過半百的他拼命減肥,每天隻吃蕃茄、黃瓜。幾個月中,王鐵成減去了10多公斤。而在演到晚年病重的周恩來時,王鐵成卻遭遇了嚴重車禍,斷了6根肋骨。在病痛的折磨下,當他簡單恢複再次進入拍攝時,人們仿佛看到了當年那個重病主持工作的周總理,不禁熱淚盈眶。在王鐵成看來,表演的最高境界,應做到“神韻為主,寓于形,融成一體。若有形而無神韻,神采即脫格矣。故形神兼備,神似勝于形似。”

談到對當下青年演員的期望,王鐵成強調,演員本身的職業很特殊,一方面需要大量的知識、文化,同時更需要高尚的道德。“要愛心中的藝術,不要愛藝術中的自己。”王鐵成說,這是對從事這一行業的年輕人一句提醒,塑造好人物是演員的天職,除此之外,不要有私心雜念。“熱愛心中的藝術,就會驅使你不斷去學習,不斷去積累、去尋找,一旦你有機會去完成表演,你會很珍惜,一定會非常努力的去完成這個任務。”

在模仿周總理講話時,王鐵成特别研究了總理所說的方言的發音,他發現淮安一帶的語言規律是一聲變四聲,二聲變一聲,不會說卷舌音隻能說平舌音。于是他把這一語言規律當成一門專業來學習,甚至專門以“中國入聲字”為題,去為北京大學的講師講課。在大衆看來,王鐵成這樣執着細緻地創作,過于“較真兒”了,但是對于王鐵成來說,藝術需要這樣的認真精神。“不認真不出活兒。”王鐵成始終相信這一點。

如今86歲高齡的王鐵成早已離開舞台和銀幕,但他仍保持着學習的習慣,除了時刻了解時事新聞,他還會在閑暇繪畫、練習書法。他希望在文娛行業能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圍,引導年輕演員不斷提升文化、藝術素養。“即便到了現在,我仍希望自己能為社會付出點什麼。希望年輕演員更多熱愛社會,熱愛生活,時刻想到為社會做更多貢獻。”王鐵成說。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