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睡不着丨这部恐怖片,烂番茄和豆瓣评价差很大

作者:澎湃新闻

编者按:如果你“不想睡”或者“睡不着”,欢迎继续阅读。这里或许有个文艺片,这里或许有个惊悚片。不知道你会闷到睡着,还是吓得更睡不着。

注意:本文有严重剧透

这部连续三周在北美票房前十的恐怖片遭遇了“烂番茄”和“豆瓣”的互撕——北美电影评论网站的烂番茄给出了81%的新鲜度,而豆瓣留下的却是“被烂番茄坑得最惨的一次,看得人发困的恐怖片有什么好看的”。

那么《在黑暗中讲述的恐怖故事》(scary stories to tell in the dark)真的如豆瓣用户所言“在黑暗中讲述的无聊故事” ?其实,比故事更重要的是讲述。

睡不着丨这部恐怖片,烂番茄和豆瓣评价差很大

《在黑暗中讲述的恐怖故事》海报

电影其实很简单。1968年万圣节的夜晚,三个十五六岁的孩子stella、auggie和chuck策划了一场对付校园里恶魔小子tommy的恶作剧。恼羞成怒的tommy追着这三个人来到空旷的汽车影院。他们逃进了ramón的车里,少女stella和ramón蹦出了火花。脱险后他们一起来到当地鬼屋。ramón发现了一个密室,stella打开了一部记有女主人sarah bellows的书,恐怖随之接踵而至。

睡不着丨这部恐怖片,烂番茄和豆瓣评价差很大

《在黑暗中讲述的恐怖故事》剧照

之后自然是牵扯其中的孩子们一个个莫名失踪,先是tommy,被自家玉米地里的稻草人“同化”。其余孩子也都是被自己平时厌恶、恐惧的东西一一拖走,心魔滋生。chuck是无意中吞下了怪兽的脚趾而被硬生生拖走;auggie惧怕的是暗黑走廊里行走的巨头怪胎,白花花的吓人,这是典型的幽闭恐惧症;而当时也在场的tommy的女朋友的脸中爬出无尽蜘蛛,针对的则是密集恐惧症患者;从烟囱里“啪啪啪”掉下的身体部位拼装成的怪物疯狂追赶ramón,呼应的正是经典恐怖形象——瘦长怪人(slender man)。

睡不着丨这部恐怖片,烂番茄和豆瓣评价差很大

这是电影相对于其他片子恐怖出奇的地方,然而与其说《在黑暗中讲述的恐怖故事》是一部纯粹的恐怖片,不如说它是知识分子或文学爱好者喜欢的类型,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在烂番茄上的评分比较高。电影是根据同名青少年畅销小说拍摄的,改编核心就是叙述。stella发现的这部奇怪的书不仅记述了一个天大的秘密和家族相残的真相,更是电影行进的线索和主题:因为每一个莫名失踪的小孩,都是在书中有一个故事来记述,主人公的名字就和小孩的名字一模一样,故事的叙述改变了他们的命运。所以混淆了现实和虚构,真实和想象。电影的开头和结尾都在强调,“故事伤人,也可治愈。如果我们说的足够多,故事就会成真。这就是一种魔力”。(stories hurt, stories heal. if we repeat them often enough, they become real. they have that power)

睡不着丨这部恐怖片,烂番茄和豆瓣评价差很大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里面常常有画里、书中的妖精来到现实,穿越空间和距离;而现代文学更是强调“比故事更重要的是叙述”,西方的博尔赫斯有《交叉小径的花园》,我们也有马原《冈底斯的诱惑》,共通点在于着力书写和叙述的魔力;而真正完成现实和艺术或故事互换对置的是王尔德的《道林·格雷的画像》。在《在黑暗中讲述的恐怖故事》里,“真实”角色的命运和“故事”构成了呼应和交换;人物变成了书中叙事的一部分,而不是依靠现实的成长故事。所以电影结尾stella决心用她自己的鲜血讲述自己的故事,魔咒一下子被解开。

睡不着丨这部恐怖片,烂番茄和豆瓣评价差很大

电影另一个看点就是既视的六十年代感:老福特车、美国的小镇、黑白电视上不断闪现的越战场景与尼克松竞选总统的电视演讲。还通过ramón来了一把“政治正确”,他原来是一个逃兵役者,后来在stella的勇气和担当感召下,又去了前线。是不是替死鬼,也许要续集交代。再仔细一做功课,原来执导过《水形物语》的吉尔莫·托罗也是电影的编剧之一,也由此成就了整部片子细致而逼真的怀旧感。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