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父亲的根雕|壮志凌云

文 / 耀州文联白永祥——

2021年11月6日随笔

“根雕”是我们国家的一门艺术产品,当然也是一个文化传承。前些年,淘气的父亲一直不听我说,见天和我为雕刻这事斗嘴,不知他整天都想干些什么?呆在家里享福不是很好吗,谁知雕刻“根雕”才是他晚年生活里的一种爱好。他的性格硬气,谁敢惹他、阻拦他!

父亲是个农家出身,也就是说,父亲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而且他的皮很厚,谁说都不听!父亲三岁就失去了他的父亲,于是,父亲就在一个没有父亲的家庭度过了他人生的全部,这当然令我们实在愧疚!

父亲早年就失去了自己的父亲,所以,父亲就没有得到家有父亲的一种温暖,这一切令他,也令我们是非常伤感的,但他一直没有服过输,一生脾气是不好,他读书虽少,仅仅只是上了三年学,但父亲很有远见,一辈子从来不服任何人,并且在村里人们的心目中还真是一个能人,村里村外他们都知道。饥荒的年月他育儿女历尽艰辛,饱经风霜,但后来却有四世同堂!应该说,父亲的一生也是非凡的,同时也是不同于常的。

父亲把自己接近一生的全部都奉献给了儿女,这还不说,晚年里,父亲的“树根”怎么似乎与他结下了难舍难分的一种缘分!当然,这对于一位喜好木作的父亲说来也再好不过了,因为树根全是木头的。

青年时期的父亲一直认为“服务于民”是他人生的座右铭,就是说他喜欢给别家人做事帮忙,这样一来二去他身边的朋友就很多了。他德隆望尊,道高德重获得了许多人对他的喜欢和认可!之后,父亲由于年迈身体并不是有多好,也许那些树根才缓解了他晚年生活中的一些孤独。人们之所以都称他很能,原因是别人不能做的事情他都能做,别人不能干的事他就能干,群众对他肃然起敬,刮目相看!说心里话,下高埝周边的人民群众从来没有一个不知道他的名字。

事实总归事实,来不得半点的虚假!2009年11阅30日,我的眼泪几乎淋湿了父亲上衣的许多地方,旁边的邻里他们一直对着我说,这一刻坚决不能落泪,这样是不好的……但我还是擒着满满的泪水眼睁睁看着脾气不好的父亲在我的怀抱中离开了人间。父亲虽说离开我们已经很多年了,但回忆父亲的文字我们实在是写不完。

父亲早年的许多时间一直在耀县文化馆里度过。七十年代的耀县文化馆有父亲人生非凡的一段经历,当然他在那里已埋下深深的脚印。我没有忘记,文化馆客务大厅的阅报栏、连同门外左右两侧月刊窗户都是父亲用木头制作的。父亲精美的木头制作品在那段日子连同保卫延安的作者杜鹏程,以及让原耀县工会的著名画家修军二位老师双手赞成!因为父在那段日子一直和二位作家吃过很长时间的饭,所以二位作家和父亲走得很近。

父亲一生是一个闲不住的人,在他的艺术生涯里,他的根雕艺术其实也体现了父亲晚年生活里的全部。再说,根雕也体现了我国人民的一种文化素养!一辆飞鹤型自行车和一个很平常的粪笼陪伴着他每天早出晚归,似乎下高埝所有的地盘上都有父亲曾经的身影。九十年代初期我还是一个商人,没事了就回家看看父亲在干啥?一进大门偶然就听见“叮咣、叮咣、叮咣……”接连不断的声响,到后院一看,满地都是树根,有的已经雕刻成功,而有的还是原汁原味的树根。我和妻子求他再别搞这个了,可父亲的声音还比我大得多,“少管我,我咋里满,我到底咋啦满……”声音大的出奇了。父亲的房间大约有10平米左右,后来他的房子挤满了各种各样根雕艺术品,井然有序地摆放着,看上去既天然成趣,又美妙绝伦,令人观之叹之,叹之惊之。也许,这些树根在平常人的眼里看来就是一些奇形怪状的树根而已,但在父亲的眼里就是一件件难能可贵的稀世之宝,再经他那双灵巧之手一点化,便变成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千姿百态的天趣之图!

父亲的根雕,他依托树根的天然形态及畸变形态为自己艺术创作对象,通过他的构思立意、艺术加工及工艺处理创作而成。父亲在根雕的造型中根据树根的固有形态发挥了自己的许多想象,他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判定:一是能充分显示树根千姿百态、二是能充分显示根体上疤、瘤、孔、洞的美的作品;三是能充分显示他自己独具匠心的构思美与意境美的作品,四是能充分显示他画龙点睛、妙手回春的技艺美的作品。

白永祥(笔名)耀州区咸丰路街道人。早年商人、从教,耀州区作协、新区作协会会员。喜好文字,2016开始文学创作至今,许多文字多家微信公众平台刊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