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田壮壮:这个时代已经没有“小孩”了一、“奇怪”少年二、与时代格格不入三、他的思想四、田壮壮

作者:枕猫

距离田壮壮上次出现在大众面前,依旧太久远了。他就好像以蝇头小楷写在中国电影史最边角,却是十分浓烈,写得肆意的名字。虽然总会被提起,却总比不过同期的张艺谋,冯小刚,陈凯歌,这些人。

他也不甚在意,鲜少出现在节目里,也不愿意收拾自己的外表。总是顶着一头乱糟糟的头发,从没特意打理过的胡子,穿着打扮像极了收发室的大爷。这些倒也符合他的思想,他说搞电影的人要清贫一点好,要始终站在人群中。

这样说来,他正是始终站在人群中的那一个。沉默,腼腆,又眼神锐利,剖过每一个人的心思。可是另一重方面来说,他在人群,又不在人群,在思想上,他总独行。

他看时代奇怪,时代看他亦然。

那么怪的究竟是谁?

田壮壮:这个时代已经没有“小孩”了一、“奇怪”少年二、与时代格格不入三、他的思想四、田壮壮

田壮壮

1952年,田壮壮出生在一个电影世家。说来他的父母,那可是中国电影史上响当当的人物。田壮壮的父亲是著名演员田方,更是北京电影制片厂的第一任厂长。母亲是著名电影演员,永远的江姐,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第一任厂长,于蓝。

在双亲的熏陶下,田壮壮从小就有着艺术细胞,这份天赋是忧郁又沉默的。从小住在北京四合院,却不怎么喜欢和别的小朋友玩,他最喜欢坐在屋顶上发呆,满脑子胡思乱想。

由于父母的身份,田壮壮家境并不差,如果一路发展下去,可能会成为像父母一样著名的演员。也有可能,他这么热爱读书,会成为出色的作家编剧也说不定。

只是时代的变化,往往丝毫不给人喘息的机会。十几岁的年纪,田壮壮赶上了十年动荡。他亲眼看着父母被批斗,甚至走在批斗父亲的队伍中。看着往日里经常串门的叔叔阿姨被沉重的“罪名”压到抬不起头。

田壮壮:这个时代已经没有“小孩”了一、“奇怪”少年二、与时代格格不入三、他的思想四、田壮壮

田壮壮与父母、兄弟

田壮壮看着这一切,也跟着遭受着这一切——大院儿里长大的北京孩子,坐上了前去插队的火车。插队回来,他又当了几年兵,只是他依旧与旁人不一样。

旁人都爱当兵,能吃好的穿好的,交朋友,干得好还能当官。田壮壮不喜欢,他不爱当兵,对部队印象就不好,觉得他们既浪费,又不尊重人。浑浑噩噩过了五年,他熬到了复员。复员之后的田壮壮这才算是“活”了。

因着父母的关系,他刚开始的几年,在农业电影制片厂干活。也是在那里,终于摸到了电影的门槛,找到了自己所热爱的事。于是高考恢复的头一年,田壮壮就马不停蹄地报考了北京电影学院,并阴差阳错地考上了导演系。

说起这个专业,田壮壮本身志不在此。他从小喜欢拍照,在部队也是干着给首长拍照的活儿,没事儿就会去金水桥边拍照,人是闷闷地不说话,却能对着桥上桥下的风景拍上一天。

因此这次考试,他本来也是朝着摄影系去的。奈何两年之差,他过了报考的年纪,只好转而考了导演系。正是因此,他得以开启自己的电影事业,也正是因此,中国电影史上多了一个特别的名字。

正式入学后的田壮壮更是在大学,别的同学苦求实习机会的时候,就早早就拿到了多次拍片的机会,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碰撞。

田壮壮:这个时代已经没有“小孩”了一、“奇怪”少年二、与时代格格不入三、他的思想四、田壮壮

摄影中的田壮壮

当田壮壮开始执导自己的第一部影片的时候,就注定了他的风格必定不凡。“九月”。田壮壮第一部独立执导的电影。在看片会结束后,全场鸦雀无声。倒也不是大家被这部片子震撼,而是全场根本没有几个人看得懂。

而田壮壮却早在看片会之前就笃定了自己今后的路线。于是此后不久,田壮壮又拍了自己风格成型的奠基之作“猎场札撒”。

依旧是没人懂他,依旧是一片质疑。但他不以为然,默默地拍着自己想要的片子。于是没过多久,他又拿出了一部“盗马贼”。算是将看不懂彻底坐实。

外界质疑声越来越大,渐渐影响到了他的生活。逼不得已,田壮壮站了出来,他说:“我的电影是给下一个世纪的观众拍的。”

这话狂的没边儿,于是嘲笑声更甚于质疑。在这样不被看好的情况下,田壮壮却愈发沉迷这门艺术,只是这两部片子耗尽田壮壮的气力了,他得歇歇,拍点儿“烂片儿”。说是烂片儿,其实只是讲了些观众看得懂的故事,片子水准还是很厉害。

田壮壮:这个时代已经没有“小孩”了一、“奇怪”少年二、与时代格格不入三、他的思想四、田壮壮

“猎场札撒”剧照

就好像曾经有个故事,是用来怼那些评论家的,放在这里也很合适。说是有个作曲家,曲子一直被评论家批评,有天突然写出了被评论家夸赞的曲子,他却并不开心,直言:“这些人都能听懂我写的曲子,那证明我写得一定很差。”

这些片子确实被人夸了,但这些片子,田壮壮拍得不高兴。以至于后面回忆起来,他自己评价:“挺烂的。”他摸索着拍片子。就这么前进着。

于是到了1993年,一部“蓝风筝”出世。这片子可太棒了,大家都在夸,田壮壮也觉得这片子是自己最细腻的一次。这个觉得时代奇怪的怪异之人,第一次与大众的审美一致。

田壮壮:这个时代已经没有“小孩”了一、“奇怪”少年二、与时代格格不入三、他的思想四、田壮壮

然而这次共识,却导致他十年无法再拿起导筒,无法做自己热爱的事业。但这十年,他也没闲着,帮着扶持身边的新人导演,帮他们监制电影,帮他们解决问题,甚至亲自下场参演。

这十年,他也从来没有离开过这个行业,这十年,让他清醒地观摩世人十年。

重整旗鼓,田壮壮又回来了。再次出现,他依旧是那副没睡醒的“尊容”,依旧有着锐利的眼神,依旧坚持拍自己的片子。于是,十年回归之作,田壮壮翻拍了“小城之春”。这部影片,姜文看完都表示服了,甚至说对这部影片与田壮壮导演是“肃然起敬”。

但他还跟以前一样,甚至更加宠辱不惊。田壮壮的回归之仗打得漂亮,同样之后的纪录片也十分像样。

《茶马古道·德拉姆》意境深远,曲径通幽;《吴清源》中,一花一瞬的日系禅道被他拿捏精准,甚至惊艳了日本。看似,田壮壮向世界低了头。实则,二者在不断地碰撞中,逐渐达成和解。是田壮壮俯身贴合大众,还是大众终于追上了田壮壮的脚步?这我们不得而知。

田壮壮:这个时代已经没有“小孩”了一、“奇怪”少年二、与时代格格不入三、他的思想四、田壮壮

获得最佳导演奖的田壮壮

很长一段时间,田壮壮不再拍电影了。他现在更乐意去教人如何拍电影。作为北影导演系系主任,研究生导师,你却不会在露脸的会议上见到他的身影。逢开会,必请假。

看起来很像现在所常见的工作不求上进的人,但田壮壮可不是。虽然他不乐意开会,但他很喜欢上课。他乐意说这些,他给学生们讲马丁·斯科塞斯,讲库斯图里卡,他讲很多。他上课的时候,眼睛是亮的。

他说同学们应当多去观察生活,去了解人是什么样儿的。就像田壮壮一如既往坚持的那样,站在人群中,成为一个普通人,清贫一点儿。

他说电影最重要的是要拍出自己想要的东西。只是当下很多年轻人都没有田壮壮当年的魄力。

田壮壮:这个时代已经没有“小孩”了一、“奇怪”少年二、与时代格格不入三、他的思想四、田壮壮

电影拍摄现场的田壮壮

他们不敢出错,不敢去拍自己想要的类型和故事,生怕一个不小心挂科,甚至于影响自己找工作,在他们眼里,前途,金钱,地位,什么都重要,唯独热爱,是最不重要的。这让田壮壮很感慨,他说这个时代已经没有小孩了。

这话说得悲哀。小孩天真,任性,无畏,只做自己想做的事。正好像田壮壮一样,无论外界如何,依旧坚持自我,只拍自己喜欢的电影,不管旁人怎么说,怎么看。而这帮本该是小孩的孩子,却被这个时代拉扯,逼着长大。

他还号召年轻人应当多多充实自我,而不是站在别人的价值观上假装这些是自己的。要分得清群体与自我的差别。毕竟只有充实的自我,才会让你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想做什么。而不是碌碌无为一辈子,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这可比拍电影重要的多了。田壮壮这样想的,也这样做的。

田壮壮:这个时代已经没有“小孩”了一、“奇怪”少年二、与时代格格不入三、他的思想四、田壮壮

田壮壮谈电影

接下来,让我们回到开始的时候,所提出的那个问题吧。是这个世界是奇怪的,还是田壮壮奇怪?仿佛不太好下这个定义。但如果非要说,那奇怪的就是田壮壮吧。世界还是那个世界,人群还是与以往的许多社会一样。

只是不同的是,当年那个一路高歌,与时代抗争,自我挣扎的年轻人,如今已经年近古稀。他口中,“下个世纪的观众”也已经长大成人。在人生的后半程,他终于在自己的路途中找到了自己与世界的相处方式。世界对他而言还是奇怪的,这一点依旧没有变。

变得是他更加坦然与从容,奇怪,只是不再总是去对抗了。年岁渐增,田壮壮学会缓和地做自己想做的事,即使方法有变,他依旧坚持自我,依旧倔强地走在奇怪的道路上。

正如王朔所说,能一直坚持点儿什么是很酷的事儿。这点,第六代导演中,只有田壮壮做到了。田壮壮,正是那个很酷的人。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