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琦,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
今天(6月12日)是一年一度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恰逢端午节,许多地方都开展了各种宣传和展示活动,让人们在传统民俗节日中体验文化遗产的魅力。
今年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成立15周年,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布十周年。十年来,在全社会的积极参与下,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得到深化,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完善,保护和继承机制得到有效运作,激活的实践日益丰富,越来越多的历史遗迹和自然景观进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名录。中国不仅成为世界遗产地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而且在"保存和保护"两项原则的基础上,推动建立具有"调查制度、代表性项目目录制度、传承传播制度"基本制度的文化遗产治理方案,探索和构建了长城、千禧年等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中国模式。 运河,为中国智慧发展国际文化遗产治理理念提供了智慧。
对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离不开科学和技术的支持。在当今瞬息万变的技术中,这一点尤为重要。今天,以文化遗产保护的重大需求为指导,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能力建设技术创新为主线,文化遗产保护建设对技术研发、资源共享、成果转化、人才孵化和新兴产业培育以及相关技术创新战略合作具有重大影响, 在很多方面都在加速。分子结构分析设备、3D打印设备、热电处理设备、纸纺织纤维分析仪、背光扫描系统等看似与文物无关的设备,正被广泛应用于文物修复、预防和保护,使文化遗产历经千年,"活"起来。人们不必"穿越"过去就能感受到历史;科技的运用,使文化遗产成为充满无限可能的文化资源。
无论是我们设立文化遗产日,还是对文化遗产立法,甚至对使用设备进行文化遗产脉搏咨询,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更好地探索中华文明的源泉,展现中华文明的脉搏,铸就中华文明的灵魂。
文化遗产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精神特征。保护历史和文化遗产将有助于增强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心。"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地描述了过去,而且深刻地影响着现在和未来,不仅对我们,而且对子孙后代,"习近平总书记在政治局第23次集体研究会上强调。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和人民负责的。要加强考古工作和历史研究,使博物馆收藏的文物、广袤土地上陈列的遗产、古籍所写的作品都鲜活起来,丰富全社会的历史文化和营养。"
"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是中国共产党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使命,也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的庄严承诺。《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和《2035年愿景》明确指出,继承和弘扬优秀中国传统文化,加强对古代文物的保护、研究和利用, 加强对重要文化自然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加强对各民族优秀传统工艺的保护和传承。
近日,国务院公布了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其中,包括鞑靼、河阩、都龙、门坝等人口较少的民族项目,14个此前没有国家非剩余代表权的项目被市推荐申报的项目,96个原国家级贫困县申报项目,沙县小吃、柳州鼻涕粉等项目,为民生服务,造福人民,港澳具有重要价值, 该项目的紧急保护包含在列表中。这些新项目不仅聚焦人口少的少数民族非遗物项目,还重视濒危项目的保护,同时积极服务国家战略、民生,体现文化遗产、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重要理念。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始,一方面,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与此同时,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文化遗产保护和继承的环境也在发生变化,一些项目面临着继承困难的现实,需要进一步提高保护和继承水平,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取得更大进展。只有以人民为中心,尊重民族传统风俗,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创造性表达权,推动文化遗产融入人民生产生活,让每个人都参与到保护遗产和共享保护成果中来,才能不断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对文化遗产的参与和获取,创造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刘琦)
来源:光明网时代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