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库布里克的《巴里·林登》——一个看起来很美很华丽的时代

库布里克的《巴里·林登》——一个看起来很美很华丽的时代

库布里克不必过多介绍了,和希区柯克一样,很多观众只是只闻其名,不见其影。作为上世纪后40年影史上最重要的导演之一,他在片场的为人和作品都富有争议,但是这种反差所带来的却是极大的个人声望和风格鲜明、类型迥异的多部作品。下文要说的,是他鲜为人知,且在他所有作品里最能够达到“画面太美而不忍看”的影片——《巴里·林登》。

库布里克的《巴里·林登》——一个看起来很美很华丽的时代

第一回:决斗、战争与联姻

往大了说,《巴里·林登》是一部18世纪的平民史诗,单拎出来想想,其实内核就是一部风格类似《故事会》的人物故事——名为雷蒙德·巴里的爱尔兰农村孩子因为一系列机缘巧合的人生变故和一场处心积虑的联姻,混进了上流社会,改名“巴里·林登”。但巴里又因为自身性格的缺陷和对名利的嫉妒贪婪和渴望,家道中落,他也因和仇视自己的继子布林顿子爵决斗而丧失了一条腿,从此再未能东山再起……故事在时间线上跨越将近30年,中间包含了“七年战争”这样的大事件,全景式描述了18世纪中后期平民、贵族不同的生活状态和样貌。

“决斗”成为贯穿全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巴里的父亲因为一场决斗丢掉了性命,之后母子二人相依为命,而之后巴里为了自己的初恋,同时也是村里的“村花”萨拉和募兵官奎因上尉决斗,并因此被迫离开家乡,之后的每一次人生变故,甚至声名鹊起和完成原始的名利积累,都离不开“决斗”这一西方中世纪到近代社会传统的解决争端的习俗。

决斗往早了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到了中世纪之后的英法等国,因骑士阶层的出现则变得非常的普遍,并逐步演变成了当时并不健全的法律之外最为有效的解决争端的手段。决斗的方式有许多种,但是简明扼要来说,就是双方手持致命武器进行对抗,可以是刀剑,可以是刚刚兴起的火器,甚至是拳头。在西方人看来,决斗属于“上帝的判决”,“绅士之间的较量”,无论生死,结果皆可接受,譬如我们熟知的俄国作家普希金就死于一场为他量身订制的阴谋决斗。不过以现在的角度来看,决斗无疑是有点可笑,甚至荒诞的,毕竟在以人为本并强调“法制”精神的现代社会,如此轻率的草菅人命式的解决争端的方式,着实是不可被接受。

但是18世纪的人们可不这么看,巴里更不会这么想,第一次决斗,他仗着自己青春期刚过的血气方刚,在气势上压倒了正牌大英帝国募兵官奎恩,二人手持火枪对射,但胜出的是巴里,只是迫于舆论压力,他只能远走他乡。第二次决斗,赤手空拳,面临的是嘲笑他的英军士兵,他利用灵巧的步伐将笨重的对手击倒在地,在赢得决斗的胜利之时,还收获了所有人的尊重。之后的决斗,更多发生在他作为赌徒的时期,身为庄家的巴里时常要找到法国的贵族公子哥们收债,面对烂账怎么办?决斗!不过此时为了给人家二代们留点脸面,已经在军队练就过一身功夫的巴里既不用火枪也不用拳头,而是用时下流行的击剑术致胜,并且点到为止,二代们既不用被打花脸,更不必担负生命的代价,只要欠债还清,总归是好商量。最后一次决斗,巴里面对从小就仇视自己的继子布林顿子爵,在这场颇负戏剧性的决斗中,布林顿先是因极度紧张把子弹射到了地上,但是巴里同样故意射偏,以表自己的善意,希望和继子重归于好,但是接下来布林顿却执意完成决斗(着实有点不厚道,但也能看出他对巴里是恨到骨子里的),使得巴里最终丧失了左腿,并退出了上流社会的舞台。

如果说二人之间的决斗能够体现当时力求公平但是并非人道的社会风气,那么18世纪的战争则是人类战争史上非常有趣的一个阶段。火器的大量使用使得战争变成了相互对射的游戏,并且充满很多有趣的规则。譬如因当时的火器装弹速度极慢,在战术上英军要求在骑兵没有参与战斗时,步兵要尽可能忍受敌人多轮排枪的射击。而腓特烈二世治下的普鲁士军队则采取轮换制,即前排步兵在射击过后轮换到后排进行装弹,后排士兵持续射击……诸如此类。当然不同的战术有不同的效果,但最终倒霉的,只是那些平民子弟,他们为了欧洲皇室之间家庭纠纷一般的对抗成为了炮灰,再也无法复生。

巴里最初加入英军是因为被强盗抢的身无分文,但当他目睹自己的指挥官同事也是好友的葛洛根上尉死于战场之时,便对军旅生涯心生厌倦,不久后身为逃兵的巴里逃到盟国普鲁士的地盘,却又被识破并送到了普军的前沿阵地继续打仗。这期间,在历史上被称为“七年战争”,战场遍及欧洲和欧洲大国在北美以及印度的殖民地,可以说,“七年战争”是人类战争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大战。可正如同片中旁白所讲:“这是一场被历史所遗忘的战争,只有当事人永远无法忘记。”

战争的起因是各国皇室之间对利益的分配不均,以及互相之间看谁都不顺眼。值得一提的是,欧洲的联姻制度使得这些国家怎么看其实都是一家人,譬如一度如日中天占据欧洲大量土地的哈布斯堡家族,只是这些改变欧洲历史进程的政治事件从本质上讲,也不过是家庭纠纷而已。

爱尔兰的巴里,充其量是个对爱情有着浪漫憧憬的热血青年,但经历“七年战争”之后混迹于法国上流社会边缘的巴里,深知自己只有“倒插门”,娶一个贵族的遗孀,是正经八百踏入上流社会的唯一途径。所以在欧洲大陆混迹多年的雷德蒙·巴里,看上了貌美的英国贵族林登爵士……的老婆。而且至少在库布里克的电影中,18世纪也是一个看脸的社会,孤独寂寞的林登夫人,面对帅气的巴里自然是夜不能寐。于是乎,巴里成功的气死了病入膏肓的林登爵士,如愿以偿的倒插门成了林登夫人的丈夫,并改名巴里·林登,从此过上了上流社会挥金如土的生活。

但是,他没有继承权,因为不是贵族。所以林登家族的一切资产,他都无法名正言顺的占有。

因此为了能够被英国国王授勋,巴里上下打点,近乎花光了林登家的钱,还被继子嫌弃和憎恶,名声扫地。自己和林登夫人所生之子也因意外身亡,于是乎,他的结局总归是回到了原点,从一个无限接近贵族的暴发户,重新回到了平民的行列。

库布里克的《巴里·林登》——一个看起来很美很华丽的时代

第二回:画面太美而不忍看

在这部1975年的《巴里·林登》之前,没有电影能够精确且全面的再现工业革命早期的欧洲社会,1958年好莱坞拍过一版《战争与和平(奥黛丽·赫本主演)》,但是在细节和质感上和《巴里·林登》相比实在是差距不小。在网上关于这部电影的拍摄趣事,都能够找得到。而传说中从nasa淘来的0.7f光圈的太空镜头,配合大量写实的自然光线和烛光,曾经是摄影师的库布里克近乎于变态一样还原了当时现实主义油画般的画面质感,从视觉上彻底让观众重回18世纪,着实是一件挺酷的事。

但更酷的是,他对写实的迷恋。有传言他四处淘来古董衣服作为片中人物的服装,化妆和布景也都是从古董入手。因此有评论说库布里克逐步缺失了之前作品中的反讽和寓言,开始偏向于形式主义,即对画面的追求。的确,在70年代新好莱坞当道,整个世界电影都面临全新的审美趣味的年代,电影的画面充斥着暴力、性和肮脏的颜色,这样一部画面工整、含蓄、且色彩饱满的影片,着实有点格格不入。

但最重要的,看起来,这压根不是库布里克的风格啊。

库布里克的《巴里·林登》——一个看起来很美很华丽的时代

第三回:平静的归为尘土

不,这就是库布里克的风格。

反讽、寓言,其实一个都不少。

《巴里·林登》在中国电影资料馆放映的时候,尤其是后半部分,所有的观众都屏住呼吸,伴随着巴里进入他那后期自作孽不可活一般的悲剧人生。什么是悲剧?把美好的事物一件一件在你面前撕碎。巴里从一个爱尔兰农村少年一步步登上人生巅峰,又如同抛物线一般直线滑落,期间经历的每件事都不停改变他的人生轨迹,但是他自己却无力改变他生活之外的一切——失去初恋、当逃兵被抓、争取授勋失败后身败名裂,以及痛失爱子……这些变故巴里都可以避免,但他又做不到。因为人总有膨胀的时候,贪婪的欲望会让一个暴发户出身的人在面对金钱与地位的诱惑时欲罢不能。手段不重要,重要的是目的,那就是抓住一切机会上位。有些人的一生可能会平淡无奇,也可能充满戏剧性;有的人富得流油、有的贫困至死;有的善良勇敢,有的邪恶懦弱;有的人身上包含上述一切元素,拥有着多样的人格。其实,世态炎凉,自古至今莫过于此,不分文明不分时代,既不用过分的挥舞道德大棒加以抨击这些不快,更不用谄媚和艳羡片中人所经历的一切美好。库布里克做了的,只是选取了这样一个时代,这样一个人物,描绘了这样的故事。

所以在这里,笔者就用片中的尾声来结束这些文字:

it was in the reign of george iii that the a foresaid personages lived and quarreled - good or bad, handsome or ugly, rich or poor - they are all equal now.

上述人物的悲欢,发生在乔治三世时期,不论好坏、美丑,又或贫富——他们已经平静归于尘土。

欢迎通过微信号ztmovie关注微信公众号“昭廷说电影”,电影是一个娱乐项目,更是一门艺术,一个与人沟通的载体——我们从电影中看世界,在世界中看电影。

每天,昭廷都会带来电影业界的资讯和深度的感悟,各位看客收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