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庫布裡克不必過多介紹了,和希區柯克一樣,很多觀衆隻是隻聞其名,不見其影。作為上世紀後40年影史上最重要的導演之一,他在片場的為人和作品都富有争議,但是這種反差所帶來的卻是極大的個人聲望和風格鮮明、類型迥異的多部作品。下文要說的,是他鮮為人知,且在他所有作品裡最能夠達到“畫面太美而不忍看”的影片——《巴裡·林登》。
第一回:決鬥、戰争與聯姻
往大了說,《巴裡·林登》是一部18世紀的平民史詩,單拎出來想想,其實核心就是一部風格類似《故事會》的人物故事——名為雷蒙德·巴裡的愛爾蘭農村孩子因為一系列機緣巧合的人生變故和一場處心積慮的聯姻,混進了上流社會,改名“巴裡·林登”。但巴裡又因為自身性格的缺陷和對名利的嫉妒貪婪和渴望,家道中落,他也因和仇視自己的繼子布林頓子爵決鬥而喪失了一條腿,從此再未能東山再起……故事在時間線上跨越将近30年,中間包含了“七年戰争”這樣的大事件,全景式描述了18世紀中後期平民、貴族不同的生活狀态和樣貌。
“決鬥”成為貫穿全片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元素,巴裡的父親因為一場決鬥丢掉了性命,之後母子二人相依為命,而之後巴裡為了自己的初戀,同時也是村裡的“村花”薩拉和募兵官奎因上尉決鬥,并是以被迫離開家鄉,之後的每一次人生變故,甚至聲名鵲起和完成原始的名利積累,都離不開“決鬥”這一西方中世紀到近代社會傳統的解決争端的習俗。
決鬥往早了說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期,到了中世紀之後的英法等國,因騎士階層的出現則變得非常的普遍,并逐漸演變成了當時并不健全的法律之外最為有效的解決争端的手段。決鬥的方式有許多種,但是簡明扼要來說,就是雙方手持緻命武器進行對抗,可以是刀劍,可以是剛剛興起的火器,甚至是拳頭。在西方人看來,決鬥屬于“上帝的判決”,“紳士之間的較量”,無論生死,結果皆可接受,譬如我們熟知的俄國作家普希金就死于一場為他量身訂制的陰謀決鬥。不過以現在的角度來看,決鬥無疑是有點可笑,甚至荒誕的,畢竟在以人為本并強調“法制”精神的現代社會,如此輕率的草菅人命式的解決争端的方式,着實是不可被接受。
但是18世紀的人們可不這麼看,巴裡更不會這麼想,第一次決鬥,他仗着自己青春期剛過的血氣方剛,在氣勢上壓倒了正牌大英帝國募兵官奎恩,二人手持火槍對射,但勝出的是巴裡,隻是迫于輿論壓力,他隻能遠走他鄉。第二次決鬥,赤手空拳,面臨的是嘲笑他的英軍士兵,他利用靈巧的步伐将笨重的對手擊倒在地,在赢得決鬥的勝利之時,還收獲了所有人的尊重。之後的決鬥,更多發生在他作為賭徒的時期,身為莊家的巴裡時常要找到法國的貴族公子哥們收債,面對爛賬怎麼辦?決鬥!不過此時為了給人家二代們留點臉面,已經在軍隊練就過一身功夫的巴裡既不用火槍也不用拳頭,而是用時下流行的擊劍術緻勝,并且點到為止,二代們既不用被打花臉,更不必擔負生命的代價,隻要欠債還清,總歸是好商量。最後一次決鬥,巴裡面對從小就仇視自己的繼子布林頓子爵,在這場頗負戲劇性的決鬥中,布林頓先是因極度緊張把子彈射到了地上,但是巴裡同樣故意射偏,以表自己的善意,希望和繼子重歸于好,但是接下來布林頓卻執意完成決鬥(着實有點不厚道,但也能看出他對巴裡是恨到骨子裡的),使得巴裡最終喪失了左腿,并退出了上流社會的舞台。
如果說二人之間的決鬥能夠展現當時力求公平但是并非人道的社會風氣,那麼18世紀的戰争則是人類戰争史上非常有趣的一個階段。火器的大量使用使得戰争變成了互相對射的遊戲,并且充滿很多有趣的規則。譬如因當時的火器裝彈速度極慢,在戰術上英軍要求在騎兵沒有參與戰鬥時,步兵要盡可能忍受敵人多輪排槍的射擊。而腓特烈二世治下的普魯士軍隊則采取輪換制,即前排步兵在射擊過後輪換到後排進行裝彈,後排士兵持續射擊……諸如此類。當然不同的戰術有不同的效果,但最終倒黴的,隻是那些平民子弟,他們為了歐洲皇室之間家庭糾紛一般的對抗成為了炮灰,再也無法複生。
巴裡最初加入英軍是因為被強盜搶的身無分文,但當他目睹自己的指揮官同僚也是好友的葛洛根上尉死于戰場之時,便對軍旅生涯心生厭倦,不久後身為逃兵的巴裡逃到盟國普魯士的地盤,卻又被識破并送到了普軍的前沿陣地繼續打仗。這期間,在曆史上被稱為“七年戰争”,戰場遍及歐洲和歐洲大國在北美以及印度的殖民地,可以說,“七年戰争”是人類戰争史上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世界大戰。可正如同片中旁白所講:“這是一場被曆史所遺忘的戰争,隻有當事人永遠無法忘記。”
戰争的起因是各國皇室之間對利益的配置設定不均,以及互相之間看誰都不順眼。值得一提的是,歐洲的聯姻制度使得這些國家怎麼看其實都是一家人,譬如一度如日中天占據歐洲大量土地的哈布斯堡家族,隻是這些改變歐洲曆史程序的政治事件從本質上講,也不過是家庭糾紛而已。
愛爾蘭的巴裡,充其量是個對愛情有着浪漫憧憬的熱血青年,但經曆“七年戰争”之後混迹于法國上流社會邊緣的巴裡,深知自己隻有“倒插門”,娶一個貴族的遺孀,是正經八百踏入上流社會的唯一途徑。是以在歐洲大陸混迹多年的雷德蒙·巴裡,看上了貌美的英國貴族林登爵士……的老婆。而且至少在庫布裡克的電影中,18世紀也是一個看臉的社會,孤獨寂寞的林登夫人,面對帥氣的巴裡自然是夜不能寐。于是乎,巴裡成功的氣死了病入膏肓的林登爵士,如願以償的倒插門成了林登夫人的丈夫,并改名巴裡·林登,從此過上了上流社會揮金如土的生活。
但是,他沒有繼承權,因為不是貴族。是以林登家族的一切資産,他都無法名正言順的占有。
是以為了能夠被英國國王授勳,巴裡上下打點,近乎花光了林登家的錢,還被繼子嫌棄和憎惡,名聲掃地。自己和林登夫人所生之子也因意外身亡,于是乎,他的結局總歸是回到了原點,從一個無限接近貴族的暴發戶,重新回到了平民的行列。
第二回:畫面太美而不忍看
在這部1975年的《巴裡·林登》之前,沒有電影能夠精确且全面的再現工業革命早期的歐洲社會,1958年好萊塢拍過一版《戰争與和平(奧黛麗·赫本主演)》,但是在細節和質感上和《巴裡·林登》相比實在是差距不小。在網上關于這部電影的拍攝趣事,都能夠找得到。而傳說中從nasa淘來的0.7f光圈的太空鏡頭,配合大量寫實的自然光線和燭光,曾經是攝影師的庫布裡克近乎于變态一樣還原了當時現實主義油畫般的畫面質感,從視覺上徹底讓觀衆重回18世紀,着實是一件挺酷的事。
但更酷的是,他對寫實的迷戀。有傳言他四處淘來古董衣服作為片中人物的服裝,化妝和布景也都是從古董入手。是以有評論說庫布裡克逐漸缺失了之前作品中的反諷和寓言,開始偏向于形式主義,即對畫面的追求。的确,在70年代新好萊塢當道,整個世界電影都面臨全新的審美趣味的年代,電影的畫面充斥着暴力、性和肮髒的顔色,這樣一部畫面工整、含蓄、且色彩飽滿的影片,着實有點格格不入。
但最重要的,看起來,這壓根不是庫布裡克的風格啊。
第三回:平靜的歸為塵土
不,這就是庫布裡克的風格。
反諷、寓言,其實一個都不少。
《巴裡·林登》在中國電影資料館放映的時候,尤其是後半部分,所有的觀衆都屏住呼吸,伴随着巴裡進入他那後期自作孽不可活一般的悲劇人生。什麼是悲劇?把美好的事物一件一件在你面前撕碎。巴裡從一個愛爾蘭農村少年一步步登上人生巅峰,又如同抛物線一般直線滑落,期間經曆的每件事都不停改變他的人生軌迹,但是他自己卻無力改變他生活之外的一切——失去初戀、當逃兵被抓、争取授勳失敗後身敗名裂,以及痛失愛子……這些變故巴裡都可以避免,但他又做不到。因為人總有膨脹的時候,貪婪的欲望會讓一個暴發戶出身的人在面對金錢與地位的誘惑時欲罷不能。手段不重要,重要的是目的,那就是抓住一切機會上位。有些人的一生可能會平淡無奇,也可能充滿戲劇性;有的人富得流油、有的貧困至死;有的善良勇敢,有的邪惡懦弱;有的人身上包含上述一切元素,擁有着多樣的人格。其實,世态炎涼,自古至今莫過于此,不分文明不分時代,既不用過分的揮舞道德大棒加以抨擊這些不快,更不用谄媚和豔羨片中人所經曆的一切美好。庫布裡克做了的,隻是選取了這樣一個時代,這樣一個人物,描繪了這樣的故事。
尾
是以在這裡,筆者就用片中的尾聲來結束這些文字:
it was in the reign of george iii that the a foresaid personages lived and quarreled - good or bad, handsome or ugly, rich or poor - they are all equal now.
上述人物的悲歡,發生在喬治三世時期,不論好壞、美醜,又或貧富——他們已經平靜歸于塵土。
歡迎通過微信号ztmovie關注微信公衆号“昭廷說電影”,電影是一個娛樂項目,更是一門藝術,一個與人溝通的載體——我們從電影中看世界,在世界中看電影。
每天,昭廷都會帶來電影業界的資訊和深度的感悟,各位看客收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