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民国生活一:外国人用低成本倾销垄断照明油,大陆人没钱点亮

历史的冷酷故事,国防科学,中华民国,发生在中华民国的事情。

中华民国石油一号

旧中国是一个"贫油国",当时中国不生产石油。无论是煤油还是汽油,都必须从国外进口。从北平到上海,从天津到广州,所有城市都卖的油可以是外国品牌,从国外运来,然后分成铅桶,以磅或加仑出售。

民国生活一:外国人用低成本倾销垄断照明油,大陆人没钱点亮

这种单边的卖方市场导致了高昂的石油成本和短缺。汽油不仅昂贵,使拥有汽车成为富人可以拥有的奢侈品,而且晚上照明的煤油对普通人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负担。这几天小编要说,是这种"外来石油"供应情况和价格变化。

一、外国人以低成本倾销占领中国照明市场

在煤油灯进入中国之前,我们的传统照明主要由植物油制成,其次是棉线制成的灯芯。这种灯的亮度很差,就是所谓的"一盏灯如豆子"。而且在使用时,需要经常切断烧焦的灯芯,使用起来比较麻烦。

民国生活一:外国人用低成本倾销垄断照明油,大陆人没钱点亮

1861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开放了五个商业港口,煤油灯很快进入中国,当时它专用于特许照明。此后,外国民众采用倾销方式,迅速占领了中国夜灯油市场。当时,国外煤油非常便宜,1879年在汉口,茶油每负担526斤,大麻油每担524斤,而国外煤油每担只有228斤,一担国产油可以买到两担外来油。还有记载,当年菜籽油的价格约为120个一斤,而煤油只要65个一斤,外国人用国内石油价格的一半倾销到中国。

而且为了让煤油更容易卖给普通中国人,美孚石油还开发了一罐带玻璃灯罩的煤油灯,任何从家里买煤油的人都会免费得到一盏高档玻璃盖煤油灯——一种低成本的销售,甚至是一台礼品机,然后让你买到他的消耗品, 不是很熟悉?

民国生活一:外国人用低成本倾销垄断照明油,大陆人没钱点亮

于是这条线通过层层代理商,销售网络已经传播到中国农村的每一个角落。而银行的服务,也就是一流的,在当时亚洲集团印发的《石油手册》中规定:只要能带商务客人,哪怕是偏远地区的火烛店,外资银行也要求其员工降临贵族,"知道自己喜欢什么, 不喜欢什么,以免伤害自己的感情。

而这种温脉的低成本倾销,再加上赠送的煤油灯组合拳头,并不是清人能抓住的尽头。不久之后,外国煤油进入了中国传统植物油市场。1863年,煤油进口量为2,100加仑(1加仑等于3.7854升),1886年增长到2300万加仑,1893年达到1亿加仑,到1911年,当革命完全控制中国市场时,进口量高达2.36亿加仑。

在镇江1882年至1883年的商业报告中,提到"煤油已在条约港口周围的相当一部分地区广泛使用......每个村庄都有便宜的煤油灯。1886年的商报甚至说:"曾经很多行业在夜间关闭,可怜的读者可以在晚上点煤油灯......鞋匠、磨坊主、裁缝和木匠都在晚上使用油灯。"

通过国外人的不懈营销,煤油灯和煤油炉逐渐传遍全国,成为生产和生活的必需品。

二、民国时期穷人照明成本很高

到民国时期,煤油已经成为生活的必需品,当大多数人的家里自然没有电灯时,普通人的家户都用煤油灯点亮。煤油的供应由外国人控制。在以低成本倾销和赠品主导市场后,外国人终于露出了牙齿的真面目。

民国生活一:外国人用低成本倾销垄断照明油,大陆人没钱点亮

此时在外资石油港口的上海,由于运费便宜激烈,价格仍维持在每磅0.06元左右。当时,一美元可以兑换10元铜元128件,即相当于一金约90元。而在大陆煤油价格昂贵,靠近天津港的北平煤油是一美元七斤,一斤是1/7×0.14元,是上海港的两倍多。至于各省不靠海那更贵的天而降,1925年10月,北京大学教授吴宇回到成都的家中,买了两桶28斤煤油,每斤煤油0.3元,一共两桶海洋油居高8块!

当时,这个价格相当于普通员工一个月的工资——当教师开始在北京大学担任图书馆员时,月薪只有八个海洋。在于大福1923年的散文《春风中的夜晚》中,当时在上海卷烟厂工作的女性,每天辛苦工作十个小时,只能得到九个海洋。骆驼香子在北京拉着一辆人力车,他攒了一个月吃俭用,还能积攒5块海洋。

当时,每天出口37盏煤油灯,每天4小时,每月消耗约3升煤油。一盏灯一年是36升,约合28.8斤,吴教授这恰好是一盏灯一年的量。煤油灯每年烧掉你的月薪,但可以吗?

而这个月的八九洋工资,其实在1920年代被认为是高收入的。鲁迅先生住在北京的时候,他雇了几个保姆,每个月只付两块钱。吴宇教授的两个保姆,每月的工作钱也是两大洋——这当然不是几个教授先生的霸道,当保姆收拾好的时候,这两块钱可以全部省下来,虽然还不到骆驼香子一个月的五元,但比北京大学图书管理员每个月只剩下几铜, 或者更好。

民国生活一:外国人用低成本倾销垄断照明油,大陆人没钱点亮

也就是说,当时中国大陆省的煤油非常昂贵。那一年普通工人的收入,每个月吃完饭住后都可以剩下,也只有两三元,就能买到十斤八斤的煤油就好了。这个油价如此昂贵,普通人自然不愿意做更多的事情。一般家庭一年,也就是标准的"日出日落",很少愿意长期使用煤油灯。

这时,可以在煤油灯下"摘灯夜读"的大陆省学生,不是穷人的孩子,而是真正的人可以得到的待遇。

三、三大洋石油公司垄断中国市场

煤油如此昂贵的主要原因是外国公司垄断了市场。中国的煤油市场被三巨头瓜分。它们是美国的美孚石油公司,德士古公司和英国 - 荷兰财团亚洲石油公司。其中,美孚是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公司,亚洲仅次于亚洲,德士古规模较小,也是最新进入中国市场的。

民国生活一:外国人用低成本倾销垄断照明油,大陆人没钱点亮

当时,三大石油公司为了垄断中国市场,采取了合作的方式,就每家公司的年销售比例达成一致。例如,在华北市场,年均销售额约为美孚的40%,亚洲的25%和德士古的35%。这三大巨头联手控制价格保证利润,同时打击外部竞争对手。

例如,1925年,美国大明消防油公司在天津成立,其"银箱"牌煤油立即遭到三巨头的抵制,最终被德士古公司合并。香港胡氏兄弟创造了煤油的"蝴蝶"品牌,价格便宜,质量好,被三巨头的结合所破产。而中国商人自己经营的光华消防油公司,是一次联合打压,最后因为损失惨重,不得不把所有的油池、油烟囱卖给了三大公司。

在三巨头的共同控制下,中国的煤油销售一直相对稳定。1928年,中国进口了2.63亿加仑煤油,仅略高于1911年革命期间消耗的2.36亿加仑,这就是为什么三家外国公司联手控制市场,导致煤油价格飙升,人们消费的原因。到了20世纪30年代,当世界经济开始下滑时,中国的银本位货币急剧下跌,煤油价格再次大幅上涨。

民国生活一:外国人用低成本倾销垄断照明油,大陆人没钱点亮

此时,来自广州洋航的一加仑(3.7854升)煤油已卖到4银元,平均每升4/3.7854元,或每升煤油1.056691元,计算为1.056691/1.8元/千克,比1925年四川零售价高出三倍。如果按照1927年上海港0.06元一斤的价格计算,则是飙升近十倍!

所以此时,有广州商人想办法从进口柴油中提取煤油,贴有当地商标的低价出售。这种当地煤油一加仑只卖了三银元,平均几斤只有3/3.7854/1.8×0.44元,一次抢了很多国外生意。但很快,银行联手将进口柴油价格翻了一番,随后将国产煤油还贴上了"桃花卡"、"月光卡"、"经济卡"等当地商标,来了一个"进口假冒国产",以低于当地商人的价格出售,彻底打倒了当地工厂。而直到当地煤油淡出市场,国外人的低成本煤油也很快从市场上消失,我们又不得不消费他们每磅0.6元的高价油。

煤油价格的又一次飙升,终于压倒了普通中国人为数不多的消费能力。要知道,虽然1930年代收入有所上升,但大城市工人的平均工资只有15-20元。这0.6元一斤的煤油灯,实在是受不了多点。而在广大的农村地区中国大陆,国外人的价格都负担不起,只能再发现尘土飞扬的旧油,重新订购了几千年的茶油麻油大豆油。

民国生活一:外国人用低成本倾销垄断照明油,大陆人没钱点亮

所以在那个时代的老电影和海报中,穷人家里还是"像豆子一样"的旧油灯,而不是用"洋油"煤油灯。这也是老文艺工作者非常重视历史事实、考察详细证据的一个证明。

四、与外国人合伙取特殊收入

在煤油被外国人控制的同时,中国人民也同时遭受着煤油的剥离,一些在中国的外国买家通过代理外国石油生意,从中赚了很多钱。这是通过典型代表的买房做,是著名的中华民国财政部长江松江成四家中最富有的孔祥熙。

民国生活一:外国人用低成本倾销垄断照明油,大陆人没钱点亮

孔祥熙是山西人,在当地生产煤铁,他从阳泉卖铁给外国人,最后赚了2000多万元。后来他看到煤油已经成为居民的夜间照明必需品,觉得在大陆各省经营煤油是有巨大利润的——到1925年左右,比如上海港油0.06元一斤,四川成都洋油0.3元一斤,价格差五倍!于是孔祥熙组织了消防油公司,并开了一家"山西裕华银行",使他们成为美孚在山西的代理商,垄断了美孚煤油在山西的销售,发了大财。

后来,由于这家亚洲石油公司的利润相对丰厚,孔祥熙放弃了美孚作为亚洲的代理商。1918年,孔祥熙在太谷西街创办祥基公司。除太谷外,公司还在太原、阳泉、平定、绍善、益贤、平遥、通城、石狮、庐阳、陆仙、运城等地设有分号,在天津、上海、石家庄等地设有分公司。其主要业务是承保亚洲铁锚品牌、元宝牌煤油和壳牌汽油、油脂,还承保国外碱、外蜡颜料、化肥、农药、各种化学品。

民国生活一:外国人用低成本倾销垄断照明油,大陆人没钱点亮

当时,祥基公司平均每月营业额可达15万元,年利润约35万元。在获得一些经济实力后,孔祥熙的社会知名度也有所扩大,从山西都铎西山到当地富豪,他一直受到当地富人和名人的尊敬。而之后的那个孔祥熙平步清云,后来甚至做了中华民国的财政部长。

而中华民国政府靠这些外国买家的控制力,丰富的代理利润和回扣下,自然就是各种"不做不买",中国的许多重点产业,都逐渐落入外国人手中。结果到了抗日战争时期,一旦海岸被日本人封锁,这种外国商品就来不来了,人们的生活必需品一个接一个,然后价格暴涨,人们不谈生活。自力更生的必要性和建立我们自己的生产体系,实际上是一个深刻的历史教训。

民国生活一:外国人用低成本倾销垄断照明油,大陆人没钱点亮

那些梦想穿越到民国,做少夫人小姐的衣服和香影浪漫出没,然后穿着旗袍低调打鬼的朋友,或者想想一个月的收入勉强够吃,煤油灯不够的时候,需要切下旧灯下的灯芯, 然后皱着眉头说明天的吃饭问题,是一种工作方法。

资源:

孔祥熙,山西首富

上海工人阶级运动史

中华民国中产阶级账本

镇江业务报告

白银时代的生活史

《春风之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