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民國生活一:外國人用低成本傾銷壟斷照明油,大陸人沒錢點亮

作者:天刑17

曆史的冷酷故事,國防科學,中華民國,發生在中華民國的事情。

中華民國石油一号

舊中國是一個"貧油國",當時中國不生産石油。無論是煤油還是汽油,都必須從國外進口。從北平到上海,從天津到廣州,所有城市都賣的油可以是外國品牌,從國外運來,然後分成鉛桶,以磅或加侖出售。

民國生活一:外國人用低成本傾銷壟斷照明油,大陸人沒錢點亮

這種單邊的賣方市場導緻了高昂的石油成本和短缺。汽油不僅昂貴,使擁有汽車成為富人可以擁有的奢侈品,而且晚上照明的煤油對普通人來說是一個很大的負擔。這幾天小編要說,是這種"外來石油"供應情況和價格變化。

一、外國人以低成本傾銷占領中國照明市場

在煤油燈進入中國之前,我們的傳統照明主要由植物油制成,其次是棉線制成的燈芯。這種燈的亮度很差,就是所謂的"一盞燈如豆子"。而且在使用時,需要經常切斷燒焦的燈芯,使用起來比較麻煩。

民國生活一:外國人用低成本傾銷壟斷照明油,大陸人沒錢點亮

1861年第二次鴉片戰争後,中國被迫開放了五個商業港口,煤油燈很快進入中國,當時它專用于特許照明。此後,外國群眾采用傾銷方式,迅速占領了中國夜燈油市場。當時,國外煤油非常便宜,1879年在漢口,茶油每負擔526斤,大麻油每擔524斤,而國外煤油每擔隻有228斤,一擔國産油可以買到兩擔外來油。還有記載,當年菜籽油的價格約為120個一斤,而煤油隻要65個一斤,外國人用國内石油價格的一半傾銷到中國。

而且為了讓煤油更容易賣給普通中國人,美孚石油還開發了一罐帶玻璃燈罩的煤油燈,任何從家裡買煤油的人都會免費得到一盞高檔玻璃蓋煤油燈——一種低成本的銷售,甚至是一台禮品機,然後讓你買到他的消耗品, 不是很熟悉?

民國生活一:外國人用低成本傾銷壟斷照明油,大陸人沒錢點亮

于是這條線通過層層代理商,銷售網絡已經傳播到中國農村的每一個角落。而銀行的服務,也就是一流的,在當時亞洲集團印發的《石油手冊》中規定:隻要能帶商務客人,哪怕是偏遠地區的火燭店,外資銀行也要求其員工降臨貴族,"知道自己喜歡什麼, 不喜歡什麼,以免傷害自己的感情。

而這種溫脈的低成本傾銷,再加上贈送的煤油燈組合拳頭,并不是清人能抓住的盡頭。不久之後,外國煤油進入了中國傳統植物油市場。1863年,煤油進口量為2,100加侖(1加侖等于3.7854升),1886年增長到2300萬加侖,1893年達到1億加侖,到1911年,當革命完全控制中國市場時,進口量高達2.36億加侖。

在鎮江1882年至1883年的商業報告中,提到"煤油已在條約港口周圍的相當一部分地區廣泛使用......每個村莊都有便宜的煤油燈。1886年的商報甚至說:"曾經很多行業在夜間關閉,可憐的讀者可以在晚上點煤油燈......鞋匠、磨坊主、裁縫和木匠都在晚上使用油燈。"

通過國外人的不懈營銷,煤油燈和煤油爐逐漸傳遍全國,成為生産和生活的必需品。

二、民國時期窮人照明成本很高

到民國時期,煤油已經成為生活的必需品,當大多數人的家裡自然沒有電燈時,普通人的家戶都用煤油燈點亮。煤油的供應由外國人控制。在以低成本傾銷和贈品主導市場後,外國人終于露出了牙齒的真面目。

民國生活一:外國人用低成本傾銷壟斷照明油,大陸人沒錢點亮

此時在外資石油港口的上海,由于運費便宜激烈,價格仍維持在每磅0.06元左右。當時,一美元可以兌換10元銅元128件,即相當于一金約90元。而在大陸煤油價格昂貴,靠近天津港的北平煤油是一美元七斤,一斤是1/7×0.14元,是上海港的兩倍多。至于各省不靠海那更貴的天而降,1925年10月,北京大學教授吳宇回到成都的家中,買了兩桶28斤煤油,每斤煤油0.3元,一共兩桶海洋油居高8塊!

當時,這個價格相當于普通員工一個月的工資——當教師開始在北京大學擔任圖書館員時,月薪隻有八個海洋。在于大福1923年的散文《春風中的夜晚》中,當時在上海卷煙廠工作的女性,每天辛苦工作十個小時,隻能得到九個海洋。駱駝香子在北京拉着一輛人力車,他攢了一個月吃儉用,還能積攢5塊海洋。

當時,每天出口37盞煤油燈,每天4小時,每月消耗約3升煤油。一盞燈一年是36升,約合28.8斤,吳教授這恰好是一盞燈一年的量。煤油燈每年燒掉你的月薪,但可以嗎?

而這個月的八九洋工資,其實在1920年代被認為是高收入的。魯迅先生住在北京的時候,他雇了幾個保姆,每個月隻付兩塊錢。吳宇教授的兩個保姆,每月的工作錢也是兩大洋——這當然不是幾個教授先生的霸道,當保姆收拾好的時候,這兩塊錢可以全部省下來,雖然還不到駱駝香子一個月的五元,但比北京大學圖書管理者每個月隻剩下幾銅, 或者更好。

民國生活一:外國人用低成本傾銷壟斷照明油,大陸人沒錢點亮

也就是說,當時中國大陸省的煤油非常昂貴。那一年普通勞工的收入,每個月吃完飯住後都可以剩下,也隻有兩三元,就能買到十斤八斤的煤油就好了。這個油價如此昂貴,普通人自然不願意做更多的事情。一般家庭一年,也就是标準的"日出日落",很少願意長期使用煤油燈。

這時,可以在煤油燈下"摘燈夜讀"的大陸省學生,不是窮人的孩子,而是真正的人可以得到的待遇。

三、三大洋石油公司壟斷中國市場

煤油如此昂貴的主要原因是外國公司壟斷了市場。中國的煤油市場被三巨頭瓜分。它們是美國的美孚石油公司,德士古公司和英國 - 荷蘭财團亞洲石油公司。其中,美孚是曆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公司,亞洲僅次于亞洲,德士古規模較小,也是最新進入中國市場的。

民國生活一:外國人用低成本傾銷壟斷照明油,大陸人沒錢點亮

當時,三大石油公司為了壟斷中國市場,采取了合作的方式,就每家公司的年銷售比例達成一緻。例如,在華北市場,年均銷售額約為美孚的40%,亞洲的25%和德士古的35%。這三大巨頭聯手控制價格保證利潤,同時打擊外部競争對手。

例如,1925年,美國大明消防油公司在天津成立,其"銀箱"牌煤油立即遭到三巨頭的抵制,最終被德士古公司合并。香港胡氏兄弟創造了煤油的"蝴蝶"品牌,價格便宜,品質好,被三巨頭的結合所破産。而中國商人自己經營的光華消防油公司,是一次聯合打壓,最後因為損失慘重,不得不把所有的油池、油煙囪賣給了三大公司。

在三巨頭的共同控制下,中國的煤油銷售一直相對穩定。1928年,中國進口了2.63億加侖煤油,僅略高于1911年革命期間消耗的2.36億加侖,這就是為什麼三家外國公司聯手控制市場,導緻煤油價格飙升,人們消費的原因。到了20世紀30年代,當世界經濟開始下滑時,中國的銀本位貨币急劇下跌,煤油價格再次大幅上漲。

民國生活一:外國人用低成本傾銷壟斷照明油,大陸人沒錢點亮

此時,來自廣州洋航的一加侖(3.7854升)煤油已賣到4銀元,平均每升4/3.7854元,或每升煤油1.056691元,計算為1.056691/1.8元/千克,比1925年四川零售價高出三倍。如果按照1927年上海港0.06元一斤的價格計算,則是飙升近十倍!

是以此時,有廣州商人想辦法從進口柴油中提取煤油,貼有當地商标的低價出售。這種當地煤油一加侖隻賣了三銀元,平均幾斤隻有3/3.7854/1.8×0.44元,一次搶了很多國外生意。但很快,銀行聯手将進口柴油價格翻了一番,随後将國産煤油還貼上了"桃花卡"、"月光卡"、"經濟卡"等當地商标,來了一個"進口假冒國産",以低于當地商人的價格出售,徹底打倒了當地工廠。而直到當地煤油淡出市場,國外人的低成本煤油也很快從市場上消失,我們又不得不消費他們每磅0.6元的高價油。

煤油價格的又一次飙升,終于壓倒了普通中國人為數不多的消費能力。要知道,雖然1930年代收入有所上升,但大城市勞工的平均工資隻有15-20元。這0.6元一斤的煤油燈,實在是受不了多點。而在廣大的農村地區中國大陸,國外人的價格都負擔不起,隻能再發現塵土飛揚的舊油,重新訂購了幾千年的茶油麻油大豆油。

民國生活一:外國人用低成本傾銷壟斷照明油,大陸人沒錢點亮

是以在那個時代的老電影和海報中,窮人家裡還是"像豆子一樣"的舊油燈,而不是用"洋油"煤油燈。這也是老文藝工作者非常重視曆史事實、考察詳細證據的一個證明。

四、與外國人合夥取特殊收入

在煤油被外國人控制的同時,中國人民也同時遭受着煤油的剝離,一些在中國的外國買家通過代理外國石油生意,從中賺了很多錢。這是通過典型代表的買房做,是著名的中華民國财政部長江松江成四家中最富有的孔祥熙。

民國生活一:外國人用低成本傾銷壟斷照明油,大陸人沒錢點亮

孔祥熙是山西人,在當地生産煤鐵,他從陽泉賣鐵給外國人,最後賺了2000多萬元。後來他看到煤油已經成為居民的夜間照明必需品,覺得在大陸各省經營煤油是有巨大利潤的——到1925年左右,比如上海港油0.06元一斤,四川成都洋油0.3元一斤,價格差五倍!于是孔祥熙組織了消防油公司,并開了一家"山西裕華銀行",使他們成為美孚在山西的代理商,壟斷了美孚煤油在山西的銷售,發了大财。

後來,由于這家亞洲石油公司的利潤相對豐厚,孔祥熙放棄了美孚作為亞洲的代理商。1918年,孔祥熙在太谷西街創辦祥基公司。除太谷外,公司還在太原、陽泉、平定、紹善、益賢、平遙、通城、石獅、廬陽、陸仙、運城等地設有分号,在天津、上海、石家莊等地設有分公司。其主要業務是承保亞洲鐵錨品牌、元寶牌煤油和殼牌汽油、油脂,還承保國外堿、外蠟顔料、化肥、農藥、各種化學品。

民國生活一:外國人用低成本傾銷壟斷照明油,大陸人沒錢點亮

當時,祥基公司平均每月營業額可達15萬元,年利潤約35萬元。在獲得一些經濟實力後,孔祥熙的社會知名度也有所擴大,從山西都铎西山到當地富豪,他一直受到當地富人和名人的尊敬。而之後的那個孔祥熙平步清雲,後來甚至做了中華民國的财政部長。

而中華民國政府靠這些外國買家的控制力,豐富的代理利潤和回扣下,自然就是各種"不做不買",中國的許多重點産業,都逐漸落入外國人手中。結果到了抗日戰争時期,一旦海岸被日本人封鎖,這種外國商品就來不來了,人們的生活必需品一個接一個,然後價格暴漲,人們不談生活。自力更生的必要性和建立我們自己的生産體系,實際上是一個深刻的曆史教訓。

民國生活一:外國人用低成本傾銷壟斷照明油,大陸人沒錢點亮

那些夢想穿越到民國,做少夫人小姐的衣服和香影浪漫出沒,然後穿着旗袍低調打鬼的朋友,或者想想一個月的收入勉強夠吃,煤油燈不夠的時候,需要切下舊燈下的燈芯, 然後皺着眉頭說明天的吃飯問題,是一種工作方法。

資源:

孔祥熙,山西首富

上海勞工階級運動史

中華民國中産階級賬本

鎮江業務報告

白銀時代的生活史

《春風之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