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今夜星光灿烂》:香港电影,究竟在“逃避”什么?

作者:宿夜花

就在几天之前,许鞍华导演,获得了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的“终身成就奖”,成为荣膺该荣誉的全球“首位”女导演。其中的原因是显而易见的:

香港电影注重商业性,唯“商业利益”是瞻,艺术对于相当一部分的香港电影从业者而言,是手段,不是目的。而许鞍华的电影,既带有着知识分子精英视角的担当感,又兼有女性的细腻与温婉。一直以深厚的社会意识与人文关怀,受到业内及观众的赞赏。
《今夜星光灿烂》:香港电影,究竟在“逃避”什么?

而在这之后,由其导演、王安忆编剧、彭于晏与马思纯主演、杜可风摄影、和田惠美造型、坂本龙一配乐的电影《第一炉香》(改编自张爱玲同名小说)意外落选“主竞赛单元”,这个结果无疑是让人摸不透的。

《今夜星光灿烂》:香港电影,究竟在“逃避”什么?

当我们回顾这位荣誉等身的女导演的作品体系时,便会发现,颇为高产的许鞍华导演的作品质量尽管维持在一个较为稳定的水准,但仍旧有一定的浮动。如果说《女人四十》、《天水围的日与夜》、《桃姐》等是其将艺术性与商业性完美融合的雅俗共赏之作,那么《今夜星光灿烂》则是其一部备受争议的作品。

《今夜星光灿烂》:香港电影,究竟在“逃避”什么?

影片由林青霞、林子祥、吴大维三位魅力四射的知名演员主演(尽管很多人叫不出吴大维的名字,但他在《霸王别姬》中的惊艳亮相使得观众记忆犹新),但在当时的票房和奖项上收获寥寥。

电影在创作效果上虽未尽人意,但却秉持了许鞍华一贯的创作主题:对个体命运的忧虑、无根的漂泊感与心理困境。更为值得深思的是,在主流商业片开始用“癫狂”与“过火”为观众制造精神麻醉剂之时,许鞍华的电影重新聚焦现实,并发出叩问:香港电影(及电影人)究竟在逃避什么?

《今夜星光灿烂》:香港电影,究竟在“逃避”什么?

观念与执行上的落差,是影片未受到大众理解的主要原因。影片涉及到传统观念中的道德禁忌——师生恋、婚外情、忘年恋等“不伦之恋”。但对于影片的几位主创而言,这种“道德禁忌”也与他们的其他代表作,形成一种呼应。

《今夜星光灿烂》:香港电影,究竟在“逃避”什么?

林青霞饰演的女大学生杜彩薇,恋上林子祥饰演的教授张英全,却碍于流言蜚语、世俗枷锁的束缚,成为了两人之间的一段伤疤。试图通过社工的工作释怀伤痕的杜采薇,在负责吴大维饰演的问题青年张天安的案例时,却与其坠入爱河,最终却发现自己20年的时间爱上了一对父子。

注:影片的故事,可以窥测到日后许鞍华的代表作《男人四十》(梅艳芳、张学友、林嘉欣)中的情节。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影片多少也蕴含着许鞍华的生命经历中一些微妙的个人情结。

《今夜星光灿烂》:香港电影,究竟在“逃避”什么?

许鞍华的意图很明显,通过20年的时代变迁与社会议题,去思考一些身份认同与未来忧虑。最为直接的是——杜采薇与张天安的爱情,陷入了一种道德上的尴尬局面,杜采薇在其“社工”的社会职位、“父亲的情人”、“自己的女朋友”的多重身份交叠下产生了“错位”。

《今夜星光灿烂》:香港电影,究竟在“逃避”什么?

尽管,用戏剧化、奇观式的“爱情故事”呈现身份的错位、前途的忧虑略显牵强。但许鞍华借角色之口(尔冬升饰演的大学教授)透露出对自我及其他香港电影人的叩问,是发人深思的(片中女主角杜采薇对自己的爱情也一直在逃避)。

香港电影及创作者,对现实问题的“逃避”,是有多方面因素的。

《今夜星光灿烂》:香港电影,究竟在“逃避”什么?
一方面,商业市场的规律,决定了取悦、讨好观众是最简单、直接的获取票房方式,过分严酷、深邃脱离了观众审美的电影,在某种程度上是“吃力不讨好”的; 另一方面,实用主义,成了小知识分子明哲保身、中庸保守的处世之道(见片中林子祥的角色),纵使心怀理想,却只得在现实层面做出最实际的选择,很多导演“不敢说”也“不想说”很多严苛的话题。
《今夜星光灿烂》:香港电影,究竟在“逃避”什么?

许鞍华借角色的台词同样也是表明了一种创作态度:“既然选择了自己的理想,就要全力投入、坚持到底,这个世界上始终都要有人做点有意义但是没结果的事。”

从《疯劫》、《撞到正》中的民俗元素与文化反思,到《投奔怒海》、《客途秋恨》中家国梦断的宏大叙事,再到《女人四十》、《桃姐》中对生老病死、人生哲学的感悟,许鞍华的作品虽然并未如王家卫那般作者化个人风格强烈到极致,也不如成龙电影那般通俗化在大众传播方面无可比拟。

《今夜星光灿烂》:香港电影,究竟在“逃避”什么?

但总归在兼顾创作尺度、大众喜好、个人风格中有着不错的平衡,《投奔怒海》、《女人四十》、《天水围的日与夜》、《桃姐》、《黄金时代》、《明月几时有》,六度荣膺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导演,成为纪录保持者。

《第一炉香》会给观众带来怎样的观影体验?拭目以待。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