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有两个庆之,一个是萧梁陈庆之,一个是刘宋沈庆之。人们对于“千军万马避白袍”的陈庆之印象深刻,却对于苍头将军沈庆之印象不深。实际上,沈庆之比起陈庆之,功劳只高不低,而且两人身上都有刑天英雄的痕迹——魏国效忠,死而后已。甚至可以说,陈庆之的偶像就是沈庆之。这位不太出名的沈庆之,是什么人呢?
一、吴兴沈氏
沈庆之字弘先,吴兴武康(今浙江省德清县)人。沈庆之寿命非常长,八十而终,其中早年经历坎坷,所以在经历很多事情之后,沈庆之成为侥幸存活的那一人。沈庆之年青时,在老家吴兴参加义军,抵御邪教五斗米教的孙恩造反。当邪教被镇压之后,沈庆之便回到家乡种地,这一种就是十年。就这样,一个二十岁的年轻人转眼就成了三十岁的中年人。在中国古代,因为战乱、疾病等,人们寿命往往非常短暂,例如清朝人寿命只有二十九岁。此时已经是三十岁的沈庆之,在一般人眼里已经是垂暮老人了。而历史对于沈庆之开了一个大玩笑,他的人生才刚刚开始。

沈庆之
二、戎装护驾
沈庆之的时代,是刘宋文帝刘义隆的时代。刘义隆对于武将非常提防,前文说过,同为刑天英雄檀道济、裴方明都是死于刘义隆手中。沈庆之就是檀道济麾下人,在刘义隆身边时,沈庆之领淮陵太守。但是此时沈庆之还有职责,就是守卫东掖门,算是京城守卫之一。
刘义隆是被捧上皇位的皇帝,对于皇位非常看重,对于权臣和皇室宗亲非常忌惮。如果檀道济和裴方明因为带兵犯了“权臣”的忌讳,那么刘氏宗亲则因为皇亲的身份被刘义隆所惦记。刘义隆本身就是站在宋少帝的尸体上登基的,他深刻清楚,亲戚们不会因为他刘义隆的存在,就不觊觎皇位。于是刘义隆对于刘氏宗亲举起屠刀。
比如皇亲刘湛希望杀了刘义隆,拥立刘义康。刘湛的举动对于皇帝是犯了大忌,所以刘义隆深夜召见沈庆之,看到沈庆之全身披挂吓了一跳,沈庆之解释为:“深夜召唤主将,必有大事,就提前换了戎装。”刘义隆十分满意,于是派出沈庆之去杀刘湛。刘义隆所托是人,沈庆之杀了收斩吴郡太守刘斌,铲除了刘湛势力,刘义隆随即流放刘义康,控制了大权。
内部平叛
三、平定南蛮
在中国古代,一直有“东夷南蛮北狄西戎”的说法。其中东夷平定了千年,商纣王武丁就是在平定东夷的路上,被周武王偷袭首都,丢了江山。春秋时期,平定东夷主要是齐国的事情。以至于到了越王勾践时期,东夷已经不见历史记载,仅剩越族。同时,晋国主要霸业就是平定北狄,大部分北狄都融入晋国,比如狐狄的名将狐偃已经成了晋文公的重臣,娄烦也从部落名称变成了地理名称。北部边疆的少数民族之乱,在春秋之后就已经不是北狄,而是别的民族。西戎是在秦国称霸期间被秦国统合,如果说晋国是吸纳北狄来增强实力,那么秦国就是吸纳西戎增强实力。秦国统一天下之后,西方再来的就是丝绸之路的外部商人,西戎已经是地理名称。而南蛮的平定比较坎坷,主要是春秋楚国就是南蛮,它根本没有完成平定南蛮的历史任务。在汉朝之后,南蛮就成为中原王朝心腹大患。
历史上大规模平定南蛮的,在刘宋之前有两人,一个是东汉末期的卢植,他是刘备的师父;一个是诸葛亮,他是刘备的谋臣。可以说刘备是平定南蛮的关键人员,他的策略是羁縻之策,就是教会南蛮人员种地,让南蛮人员自己管理自己,中央并不轻易插手,但是有问题中央会协助解决。平定的意思是让地方安稳,并不是杀人的意思。
刘备死后,继承的西晋是排斥刘备人员的。很快西晋南迁、东晋成立,对于南蛮更是无心无力,南蛮矛盾因此爆发。在刘宋成立之后,南蛮问题已经很严重了,所以刘义隆让沈庆之挂帅,平定南蛮。
有了卢植、诸葛亮的政策,沈庆之平定南蛮也是按照这个策略实行。少数民族叛乱,自然是有人不服中央,这些人妄图与中央作战,那就击败他们。但是也有人不是造反,沈庆之就安抚他们,教会他们种地,用礼乐教化他们。虽然沈庆之此次平定南蛮杀了不少人,但是更多的人投降后,沈庆之都很好地安置,没有滥杀无辜,做到了平定南蛮。
外部平乱
四、随军北伐
刘义隆在位期间,对峙的是北魏最弑杀的魏武帝拓跋焘。拓跋焘多次列兵长江,但是刘义隆因为得位不正,也开展了多次北伐,以证明他的得位是正确的。
比如在元嘉二十七年,刘义隆命令开展北伐,沈庆之苦劝,但是他地位低微,没人听他的。作为朝廷的安排,沈庆之做了王玄谟的副手。对此,沈庆之的评价是:“你们北伐打仗,不用征战沙场的将军,选用一个白面书生,能有什么用?”自此“白面书生”留在史书。
刘义隆此次北伐时间选的很好,以至于拓跋焘认为马匹不好,勒令北魏各城守住就好,不要攻击敌人。王玄谟攻打滑台城二月有余,未能攻克。此时北魏的马匹已经养好,拓跋焘一声令下,北魏军从平城出发,一直南下,一路摧枯拉朽,直达长江岸边。
王玄谟被迫南撤,此时对于王玄谟,宋军准备放弃。但是沈庆之力排众议,率兵北上,将王玄谟接回境内。后来刘义隆咨询沈庆之,为何要接回王玄谟?沈庆之答道:“王玄谟攻击滑台,是朝廷的命令。他两个月未能攻下滑台城,是他能力的问题,是朝廷命令有问题,不是他个人问题。到后来魏军南下,我们因此放弃自己部队,是不合适的。何况此时王玄谟部已经人人自危,我们营救王部,不仅是王玄谟个人,也是告诉全军,只要有条件,朝廷都会接他们回家。”
此战后,沈庆之的兵锋已经十分明显,是檀道济后宋军中一个少有的打胜仗的将军,名声在外。
随军北伐
五、拥立之功
刘宋王朝的皇族喜欢内乱。刘义隆晚年,太子刘劭杀害刘义隆,登基为帝。天下又大乱,此时,根据刘义隆命令,与持节刘骏共同商议平定南蛮的沈庆之,与刘骏合兵一处,成为天下最大势力,虽然当时没几个人看出这一幕。
事实上刘劭打算拉拢沈庆之,给沈庆之写信。当沈庆之拿着信去找刘骏时,刘骏吓得不敢见人。沈庆之闯入军帐,见了刘骏,给刘骏看了书信。刘骏吓地说:“请将军在杀我之前,让我见见母亲。”沈庆之气乐了:“我是按照先帝的意思,跟随将军平定南蛮之乱。眼下天下最乱的是首都,我们应该立刻平定首都,为先帝报仇。”刘骏赶忙下拜:“国家安危,在于将军。”
因为沈庆之带兵有方,十日就整编好队伍,以为先帝报仇的名义率兵南下,很快就兵临建康。一路上附庸的队伍不计其数,路上,刘骏称帝,封沈庆之持节使,就是原来刘骏自己的差事。很快,刘骏的兵马就占领建康,擒杀刘劭。刘骏史称宋孝武帝。
拥立之功
六、无暇安详
宋孝武帝对于沈庆之非常仰仗,加封沈庆之很多官爵。沈庆之后来平定南蛮之乱,与前面说的不是一个地方。此时沈庆之年事已高,他出行经常戴一顶狐皮帽子,因此少数民族称他为苍头公。每当苍头公出现,少数民族必然不敢叛乱。
可是沈庆之自认年事已高,已经七十的他希望致仕回家。刘骏多次挽留无法,只得让沈庆之退休回家。可是沈庆之在家不到三年,刘诞造反,危难之际刘骏紧急启用沈庆之,沈庆之不负众望平定刘诞。
刘骏与沈庆之感情非常好。有一次刘骏大宴群臣,席间命人赋诗,沈庆之说:“我不会写字,我说,让人来写。”于是脱口而出:
微生遇多幸,
得逢时运昌。
朽老筋力尽,
徒步还南冈。
辞荣此圣世,
何愧张子房。
刘骏对于沈庆之也十分依赖,去世之时,任命沈庆之为顾命大臣。
七、饮鸩被杀
宋孝武帝刘骏去世,虽然刘子业登基,但是按照惯例,刘宋皇室又开始了内乱。譬如刘骏刚刚去世不久,义阳王刘刘昶造反,刘子业任命沈庆之平叛,吓得刘昶叛逃北魏。
但是皇族这个阶级是个很变态的阶级。在刘宋皇室中,皇位继承动荡不说,继任者还往往不是什么好人。刘劭是,刘子业也是。刘子业是中国历史有名的暴君,他嗜杀如命,又与姑姑、姐姐通奸。因为知道自己能力不行,刘子业就要杀他的叔叔们。而他们中间有一个巨大的屏障,那就是沈庆之。
沈庆之劝说刘子业多次,但是却被刘子业下令,毒酒鸩杀。可怜经历刘裕、刘义符、刘义隆、刘骏、刘子业五朝元老,经历东晋、刘宋两代帝国的沈庆之,为国家平叛兢兢业业的一生,落得个如此下场。时年沈庆之正好八十岁。
刘子业杀害沈庆之没多久,就被下人伏兵杀害。可笑可笑,刘义隆时,身边有沈庆之,成为带兵平叛之人。刘骏时,身边有沈庆之,成为护驾登基之人。刘子业身边也有沈庆之,却被刘子业自己鸩杀,刘子业落得个被贼人杀害的下场。
英雄孤身
寒言冰语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沈庆之八十尚能平定天下,威猛异常。他的离世再次告诉我们,封建王朝是多么血腥恐怖的社会制度。
沈庆之虽然出身草莽,可能都不会写字,但是不妨碍他晓得事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套儒家理论,可能沈庆之都不认识,却用一生践行。
沈庆之可惜生在了那个时代,若是我们今天这个社会,没有封建王朝的皇室更迭,他的晚年,一定会像建国七十周年大庆花车上的老兵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