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沈慶之——蒼頭心憂願盛世

南朝有兩個慶之,一個是蕭梁陳慶之,一個是劉宋沈慶之。人們對于“千軍萬馬避白袍”的陳慶之印象深刻,卻對于蒼頭将軍沈慶之印象不深。實際上,沈慶之比起陳慶之,功勞隻高不低,而且兩人身上都有刑天英雄的痕迹——魏國效忠,死而後已。甚至可以說,陳慶之的偶像就是沈慶之。這位不太出名的沈慶之,是什麼人呢?

一、吳興沈氏

沈慶之字弘先,吳興武康(今浙江省德清縣)人。沈慶之壽命非常長,八十而終,其中早年經曆坎坷,是以在經曆很多事情之後,沈慶之成為僥幸存活的那一人。沈慶之年青時,在老家吳興參加義軍,抵禦邪教五鬥米教的孫恩造反。當邪教被鎮壓之後,沈慶之便回到家鄉種地,這一種就是十年。就這樣,一個二十歲的年輕人轉眼就成了三十歲的中年人。在中國古代,因為戰亂、疾病等,人們壽命往往非常短暫,例如清朝人壽命隻有二十九歲。此時已經是三十歲的沈慶之,在一般人眼裡已經是垂暮老人了。而曆史對于沈慶之開了一個大玩笑,他的人生才剛剛開始。

沈慶之——蒼頭心憂願盛世

沈慶之

二、戎裝護駕

沈慶之的時代,是劉宋文帝劉義隆的時代。劉義隆對于武将非常提防,前文說過,同為刑天英雄檀道濟、裴方明都是死于劉義隆手中。沈慶之就是檀道濟麾下人,在劉義隆身邊時,沈慶之領淮陵太守。但是此時沈慶之還有職責,就是守衛東掖門,算是京城守衛之一。

劉義隆是被捧上皇位的皇帝,對于皇位非常看重,對于權臣和皇室宗親非常忌憚。如果檀道濟和裴方明因為帶兵犯了“權臣”的忌諱,那麼劉氏宗親則因為皇親的身份被劉義隆所惦記。劉義隆本身就是站在宋少帝的屍體上登基的,他深刻清楚,親戚們不會因為他劉義隆的存在,就不觊觎皇位。于是劉義隆對于劉氏宗親舉起屠刀。

比如皇親劉湛希望殺了劉義隆,擁立劉義康。劉湛的舉動對于皇帝是犯了大忌,是以劉義隆深夜召見沈慶之,看到沈慶之全身披挂吓了一跳,沈慶之解釋為:“深夜召喚主将,必有大事,就提前換了戎裝。”劉義隆十分滿意,于是派出沈慶之去殺劉湛。劉義隆所托是人,沈慶之殺了收斬吳郡太守劉斌,鏟除了劉湛勢力,劉義隆随即流放劉義康,控制了大權。

沈慶之——蒼頭心憂願盛世

内部平叛

三、平定南蠻

在中國古代,一直有“東夷南蠻北狄西戎”的說法。其中東夷平定了千年,商纣王武丁就是在平定東夷的路上,被周武王偷襲首都,丢了江山。春秋時期,平定東夷主要是齊國的事情。以至于到了越王勾踐時期,東夷已經不見曆史記載,僅剩越族。同時,晉國主要霸業就是平定北狄,大部分北狄都融入晉國,比如狐狄的名将狐偃已經成了晉文公的重臣,婁煩也從部落名稱變成了地理名稱。北部邊疆的少數民族之亂,在春秋之後就已經不是北狄,而是别的民族。西戎是在秦國稱霸期間被秦國統合,如果說晉國是吸納北狄來增強實力,那麼秦國就是吸納西戎增強實力。秦國統一天下之後,西方再來的就是絲綢之路的外部商人,西戎已經是地理名稱。而南蠻的平定比較坎坷,主要是春秋楚國就是南蠻,它根本沒有完成平定南蠻的曆史任務。在漢朝之後,南蠻就成為中原王朝心腹大患。

曆史上大規模平定南蠻的,在劉宋之前有兩人,一個是東漢末期的盧植,他是劉備的師父;一個是諸葛亮,他是劉備的謀臣。可以說劉備是平定南蠻的關鍵人員,他的政策是羁縻之策,就是教會南蠻人員種地,讓南蠻人員自己管理自己,中央并不輕易插手,但是有問題中央會協助解決。平定的意思是讓地方安穩,并不是殺人的意思。

劉備死後,繼承的西晉是排斥劉備人員的。很快西晉南遷、東晉成立,對于南蠻更是無心無力,南蠻沖突是以爆發。在劉宋成立之後,南蠻問題已經很嚴重了,是以劉義隆讓沈慶之挂帥,平定南蠻。

有了盧植、諸葛亮的政策,沈慶之平定南蠻也是按照這個政策實行。少數民族叛亂,自然是有人不服中央,這些人妄圖與中央作戰,那就擊敗他們。但是也有人不是造反,沈慶之就安撫他們,教會他們種地,用禮樂教化他們。雖然沈慶之此次平定南蠻殺了不少人,但是更多的人投降後,沈慶之都很好地安置,沒有濫殺無辜,做到了平定南蠻。

沈慶之——蒼頭心憂願盛世

外部平亂

四、随軍北伐

劉義隆在位期間,對峙的是北魏最弑殺的魏武帝拓跋焘。拓跋焘多次列兵長江,但是劉義隆因為得位不正,也開展了多次北伐,以證明他的得位是正确的。

比如在元嘉二十七年,劉義隆指令開展北伐,沈慶之苦勸,但是他地位低微,沒人聽他的。作為朝廷的安排,沈慶之做了王玄谟的副手。對此,沈慶之的評價是:“你們北伐打仗,不用征戰沙場的将軍,選用一個白面書生,能有什麼用?”自此“白面書生”留在史書。

劉義隆此次北伐時間選的很好,以至于拓跋焘認為馬匹不好,勒令北魏各城守住就好,不要攻擊敵人。王玄谟攻打滑台城二月有餘,未能攻克。此時北魏的馬匹已經養好,拓跋焘一聲令下,北魏軍從平城出發,一直南下,一路摧枯拉朽,直達長江岸邊。

王玄谟被迫南撤,此時對于王玄谟,宋軍準備放棄。但是沈慶之力排衆議,率兵北上,将王玄谟接回境内。後來劉義隆咨詢沈慶之,為何要接回王玄谟?沈慶之答道:“王玄谟攻擊滑台,是朝廷的指令。他兩個月未能攻下滑台城,是他能力的問題,是朝廷指令有問題,不是他個人問題。到後來魏軍南下,我們是以放棄自己部隊,是不合适的。何況此時王玄谟部已經人人自危,我們營救王部,不僅是王玄谟個人,也是告訴全軍,隻要有條件,朝廷都會接他們回家。”

此戰後,沈慶之的兵鋒已經十分明顯,是檀道濟後宋軍中一個少有的打勝仗的将軍,名聲在外。

沈慶之——蒼頭心憂願盛世

随軍北伐

五、擁立之功

劉宋王朝的皇族喜歡内亂。劉義隆晚年,太子劉劭殺害劉義隆,登基為帝。天下又大亂,此時,根據劉義隆指令,與持節劉駿共同商議平定南蠻的沈慶之,與劉駿合兵一處,成為天下最大勢力,雖然當時沒幾個人看出這一幕。

事實上劉劭打算拉攏沈慶之,給沈慶之寫信。當沈慶之拿着信去找劉駿時,劉駿吓得不敢見人。沈慶之闖入軍帳,見了劉駿,給劉駿看了書信。劉駿吓地說:“請将軍在殺我之前,讓我見見母親。”沈慶之氣樂了:“我是按照先帝的意思,跟随将軍平定南蠻之亂。眼下天下最亂的是首都,我們應該立刻平定首都,為先帝報仇。”劉駿趕忙下拜:“國家安危,在于将軍。”

因為沈慶之帶兵有方,十日就整編好隊伍,以為先帝報仇的名義率兵南下,很快就兵臨建康。一路上附庸的隊伍不計其數,路上,劉駿稱帝,封沈慶之持節使,就是原來劉駿自己的差事。很快,劉駿的兵馬就占領建康,擒殺劉劭。劉駿史稱宋孝武帝。

沈慶之——蒼頭心憂願盛世

擁立之功

六、無暇安詳

宋孝武帝對于沈慶之非常仰仗,加封沈慶之很多官爵。沈慶之後來平定南蠻之亂,與前面說的不是一個地方。此時沈慶之年事已高,他出行經常戴一頂狐皮帽子,是以少數民族稱他為蒼頭公。每當蒼頭公出現,少數民族必然不敢叛亂。

可是沈慶之自認年事已高,已經七十的他希望緻仕回家。劉駿多次挽留無法,隻得讓沈慶之退休回家。可是沈慶之在家不到三年,劉誕造反,危難之際劉駿緊急啟用沈慶之,沈慶之不負衆望平定劉誕。

劉駿與沈慶之感情非常好。有一次劉駿大宴群臣,席間命人賦詩,沈慶之說:“我不會寫字,我說,讓人來寫。”于是脫口而出:

微生遇多幸,

得逢時運昌。

朽老筋力盡,

徒步還南岡。

辭榮此聖世,

何愧張子房。

劉駿對于沈慶之也十分依賴,去世之時,任命沈慶之為顧命大臣。

七、飲鸩被殺

宋孝武帝劉駿去世,雖然劉子業登基,但是按照慣例,劉宋皇室又開始了内亂。譬如劉駿剛剛去世不久,義陽王劉劉昶造反,劉子業任命沈慶之平叛,吓得劉昶叛逃北魏。

但是皇族這個階級是個很變态的階級。在劉宋皇室中,皇位繼承動蕩不說,繼任者還往往不是什麼好人。劉劭是,劉子業也是。劉子業是中國曆史有名的暴君,他嗜殺如命,又與姑姑、姐姐通奸。因為知道自己能力不行,劉子業就要殺他的叔叔們。而他們中間有一個巨大的屏障,那就是沈慶之。

沈慶之勸說劉子業多次,但是卻被劉子業下令,毒酒鸩殺。可憐經曆劉裕、劉義符、劉義隆、劉駿、劉子業五朝元老,經曆東晉、劉宋兩代帝國的沈慶之,為國家平叛兢兢業業的一生,落得個如此下場。時年沈慶之正好八十歲。

劉子業殺害沈慶之沒多久,就被下人伏兵殺害。可笑可笑,劉義隆時,身邊有沈慶之,成為帶兵平叛之人。劉駿時,身邊有沈慶之,成為護駕登基之人。劉子業身邊也有沈慶之,卻被劉子業自己鸩殺,劉子業落得個被賊人殺害的下場。

沈慶之——蒼頭心憂願盛世

英雄孤身

寒言冰語

“刑天舞幹戚,猛志固常在”。沈慶之八十尚能平定天下,威猛異常。他的離世再次告訴我們,封建王朝是多麼血腥恐怖的社會制度。

沈慶之雖然出身草莽,可能都不會寫字,但是不妨礙他曉得事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套儒家理論,可能沈慶之都不認識,卻用一生踐行。

沈慶之可惜生在了那個時代,若是我們今天這個社會,沒有封建王朝的皇室更疊,他的晚年,一定會像建國七十周年大慶花車上的老兵那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