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节目,我们详细解释了曹操迎奉天子之后,如何控制朝廷,“挟天子”的细节,并明确指出,此时的曹操把持朝廷的方式,并不比之前100年间,东汉朝廷的权臣专权更跋扈,甚至可以说,由于袁绍的存在,他只是排名第二的权臣。
因为东汉的外戚专权,往往担任大将军掌握兵权,而由太傅或三公之一,录尚书事,掌握朝政,袁绍和曹操恰恰沿袭了这个惯例,一外一内。

那么,袁曹二人最终的分道扬镳,是否与汉献帝有关呢?
曹操居朝堂之内,自然要控制好天子,但这种控制,也并不是一般想象的时刻监视,汉献帝朝不保夕,恰恰相反,作为皇帝,在宫内仍旧保留了足够的威严和权力。
在《后汉书·皇后传》中记载道:
议郎赵彦尝为帝陈言时策,曹操恶而杀之。其余内外,多见诛戮。
就是议郎赵彦曾经向汉献帝谈及时政对策,曹操厌恶而杀赵彦,其余的内外人等也多有被杀的。
这一段话里,信息量很大,首当其冲的就是议郎赵彦之死,此事甚至列名于《讨曹操檄》之中,与前太尉杨彪下狱相提并论,可见其重要性,但是,究竟他究竟为什么被杀,并无详细记载,而只概括为曹操弄权跋扈之力证。
其实,魔鬼仍在细节之中。
先看赵彦的职务,再看他可能相关的记载,很有一番趣味。
赵彦时任议郎,按照《后汉书·百官志》的记载:
光禄大夫,比二千石。太中大夫,千石。中散大夫,六百石。谏议大夫,六百石。议郎,六百石,皆无员。
六百石的议郎,没有固定的编制人数,岗位职责见李贤注释《后汉书》:
凡大夫、议郎皆掌顾问应对,无常事,唯诏令所使。
也就是说,这四个大夫和议郎,都负责皇帝需要时的顾问、奏对,没有日常工作,全看诏令安排出使。
议郎正好也是曹操之前多年的本官,比如以议郎领兖州刺史,建安年间,曹纯曾以议郎职务“参司空军事”,并“督虎豹骑”从围南皮,曹仁则以议郎督骑。
这三个例子,恰恰可以解释“无常事,唯诏令所使”的意思,而曹操担任议郎期间,四季回乡读书田猎,庞羲以议郎募兵,率刘焉几个孙子入蜀中,都说明了,议郎职位并不需要参与固定时间的“常朝”和“内朝”,而是听候上级指示干活的角色。
所谓“常朝”,始自西汉宣帝,说的是“五日一朝”,元老重臣则讲究“朝朔望”,也就是十五天一朝,参与者为六百石官以上,这个制度随着东汉皇帝年龄越来越小,太后专权,在东汉逐渐废弛,而代之以更侧重于禁省之内的“内朝”。
“内朝”的参与者更加“精选”,西汉武帝时开始,一般是有侍中、常侍、大司马大将军、散骑、左右曹、给事中等加官的官员参与,到了东汉,基本制度仍然存在,参与人选却有所变化,因为太后、外戚执政,宦官地位上升,内朝的主要参与者,有所变化。
《后汉书·李固传》中写道:
今与陛下共理天下者,外则公卿尚书,内则常侍、黄门。
也就是说,到了东汉,宦官担任的中常侍、黄门,替代了士人为主的内朝,广泛干预禁中议事,而士人仍保留了左右曹的加官,在卫宏的《汉官旧仪附补遗》里有记载:
左曹日上朝谒,秩二千石。
很明显,有左右曹加官的外朝官,享受二千石的待遇,并每天参加内朝。
具体到汉献帝的时代,有一个很大的变化,就是宦官被杀完了,怎么办呢?
《献帝起居注》记载:
诸奄人官,悉以议郎、郎中称,秩如故。
诸奄人官,就是东汉光武帝以来大兴中常侍、黄门官的一堆职位,在汉献帝时代,全部以议郎、郎中担任,秩禄级别不变。
了解了以上背景,再来看议郎赵彦之死,他在权责上讲,有两个向汉献帝“陈言时策”的可能性:
其一,单纯以议郎本官,被汉献帝召对顾问,提及了“时策”,也就是针对当时朝政的策略;
其二,以议郎担任“诸奄人官”,比如黄门令、中黄门之类的职务,以近侍的身份“陈言时策”。
前一种可能,属于汉献帝主动参与朝政,后一种可能,则属于汉献帝被动聆听策略,情况有所不同,但性质上,都属于“内朝政治”的复兴尝试。
从记载来看,只提及赵彦为议郎,而未提及黄门官的职务,更大的可能是第一种情况,即汉献帝主动要求赵彦来“陈言时策”,那么,曹操为什么“恶而杀之”?
“恶而杀之”四个字与“其余内外,多见诛戮”联系起来,直接指向了曹操的专横暴虐,但是,在建安四年“讨曹操檄”发布之前,记载可见的,曹操杀戮朝官的情况,就只有赵彦和刚入洛阳时诛壶崇等人,在檄文中更只提及了赵彦,也就是“多见诛戮”根本没有实际例子。
这就不得不让我们对“恶而杀之”中的“恶”、“厌恶”多一个心眼儿,因为《魏书》中记录曹操曾经明确劝说过袁绍不要因私仇而杀人,他的原话是:
此上下相疑之秋也,虽以无嫌待之,犹惧未信,如有所除,则谁不自危?
可见,曹操在统治之初,对上下相疑的政治环境很谨慎,认为哪怕公正相待,不同派系的人物还各自猜忌,如果杀人,干脆人人自危了,所以,他杀赵彦,绝不只是为了专权,否则董承、袁绍、孔融等政治派系也不会坐视。
那么,赵彦到底说了什么呢?
参考一下《后汉书·方术传》的记载:
赵彦者,琅邪人也。少有术学。
他这个术学,就是方术,在汉桓帝延熹三年时,琅琊国有人占据莒县反叛,赵彦对朝廷的将军献策,说莒县附近有五阳之地,也就是五个名字带阳字的县,即城阳、南武阳、开阳、阳都、安阳,所以,你得派五阳郡兵压倒它,也就是山阳、广阳、汉阳、南阳、丹阳之类名字带阳的郡。
将军还真信了,调来了五阳郡兵,结果是:
彦推遁甲,教以时进兵,一战破贼。
遁甲就是奇门遁甲中的那个,讲的是以天干推算吉凶,所以,赵彦就是推算吉日吉时,再出兵,还真打赢了。
延熹三年在和汉献帝听取“时策”之前三十年左右,两个赵彦,完全可能是一个人,则所谓的“时策”,极可能就是一些方士之说,这才引来了曹操的厌恶,就像曹操平黄巾时对太平道的理论表现出的厌恶一样。
那么问题来了,汉献帝为什么要这么做?
答案究竟是什么,请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