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于初创公司来说,在成本不足的情况下,增加产品类别也许不是很好的选择。这时候,对产品本身进行微创新,成了产品存活的保证。
行业选择完后基本可以一劳永逸,除非转业,否则一般不会需要再做第二次选择。当然,成长为大企业后,要进行跨行业的转型,就另当别论了,对创业者来说,离这样的状态还有些距离。
产品就不同了。确定产品不是一了百了的事情,绝非一个决策就可以了结,也不是一个产品就可以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创业者不能让自己的产品停步不前,要不断地丰富自己的产品,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其一,增加产品;其二,对产品进行微创新。
威廉·达维多曾经任职于英特尔高级行销主管和副总裁,他提出过一个著名的达维多定律,它给创业者一个提醒:要有胆量去否决、淘汰自己的老产品,然后不断地创造出新产品。
老产品如果还有价值所在,并不必急着淘汰。但当老产品已经出现瓶颈的时候,新产品就必须在第一时间来助力。
如同一个人一样,产品也有它自己的生命周期。从萌芽期、发展期、成长期、成熟期,最后就是衰退期,这就像一条抛物线,先是越来越高,到了一个点后,就开始下降了。创业者要抓得准这一个转折点,在产品开始走入下跌状态时,就必须着手准备第二个产品了。同理,第二个产品也会经历它的生命周期,接着就是第三个、第四个。
增加产品还可以体现在产品线的丰富上。所谓产品线,就是一系列功能不同的同类产品合称。最典型的产品线就是一些日常洗漱用品,比如牙膏、沐浴乳这些。多芬沐浴乳就有各种功能,保湿、爽肤、美白等。如果所选择的产品又可以被细分成许多更加具体的需求,丰富产品线就成了非常关键的一个做法。
丰富产品线的精髓在于,抓住消费者各种各样的需求。只不过,在运用这个精髓的时候,并一定就非得研发出一个新的产品来,即便产品只有一个,也大有可为。这个道理即便在小摊贩那里都被很好地运用着。我们去路边买个烧饼,老板会问加不加辣,是微辣还是超辣。每个人对辣的需求程度都不同,因此一个烧饼可以衍生出多种口味来。
在功能上不断完善,满足消费者多方位需求。qq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qq一开始只是作为即时通讯工具,供人们网上聊天所用。在发展的过程中,qq平台衍生出越来越多的服务,诸如qq空间、qq秀等等。这时候,qq这个产品因为这些衍生服务,已经变得越来越丰富,在拉长生命周期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自己的价值。
现在互联网有一个火热的词叫做ip,指的就是一个产品的知识产权。增加产品的ip价值已经成了一种盈利方式。近几年美国的漫威就是一个典型的大ip,正因为漫威这个产品底下拥有非常丰富的子产品,每一位超级英雄的故事都是一条具有高收益的产品线。创业者在产品发展的过程中,要如同卖烧饼的摊贩、如同qq平台、如同漫威这样,让自己的产品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大ip。
在三、四十年前,还没有太多人在谈论创新,那时候一切变化都很慢。但是到了现在,创新已经是对于一家企业的基本要求。因为互联网时代,产品的淘汰率非常大,更新换代非常迅速。我们手机中的app,平均几周都得更新一次。苹果手机则基本以半年一代的速度在推出。
很多管理专家谈论起产品创新也是侃侃而谈,把创新说得多么了不起。导致很多创业者一谈起创新,也都是讲的“颠覆性创新”,也就是一项可以颠覆整个行业甚至整个世界的创新。其实不然。颠覆性创新固然厉害,也很有价值,但能做到的人寥寥无几。颠覆性创新在工业时代较多发生,在互联网时代,更多采取的还是微创新。我们身边的互联网公司,甚至是大巨头,很多都是靠微创新成功的。正如李开复先生所说,我们应该多重视微创新,因为颠覆性创业难求。所以,创新可以很难,也可以很简单。
要求创业者警惕产品的创新,并不是要求创业者要每天惦记着自己的产品是不是又该创新了。创新是手段,不是目的。
“守正出奇”这个词源自《孙子兵法》“以正合,以奇胜”。“正”是指正路、正道,“奇”是指出人意料,“守正出奇”则是说在正道而行、守法经营的基础上突破思维、出奇制胜,也就是用百分之七十的时间去想“正”的事情,而用百分之三十的时间来研究变通。这是一种稳健中求创新、以创新促成长的发展战略。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产品的关注点应该是产品本身,而不是创新。
现在有些创业者,为了让自己的产品看起来很“新”,多采取标新立异、哗众取宠的“创新”方式。这类产品在外形上、功能上等虽然和以往的常规产品有所不同,但是其“创新”之处对于产品的整体完善并没有多大意义,有的甚至和人类的需求相去甚远。比如某些电影,为了赶上3d时代,也非得给自己加上3d效果。但是3d效果对于这场电影的内涵并没有太多帮助,这时它就沦为鸡肋了。如果电影为了制造噱头,起用一些人气很旺却演技不佳的演员,这种哗众取宠对于真正想看一部好电影的消费者来说,无异于是一次反需求的做法。
中国有一只神兽叫四不像,犄角像鹿,面部像马,蹄子像牛,尾巴像驴,整体看上去似鹿非鹿,似马非马,似牛非牛,似驴非驴。盲目创新的产品就像一头四不像,这样的组合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意义。这种做法就像冯仑先生说的:“守正才能出奇,奇多就邪了”。
对产品无益的创新,就不要去做。创业者在做出一个举动前,都要仔细考虑:是否对产品有益,是否能促进产品的整体性完善,是否真正符合消费者的需求。
产品创新有大也有小。大的产品创新可以是推出一个之前所为有过的产品,比如第一台相机、第一台电视机、第一台智能手机,也可以是产品的一次大手术。这种创新具有里程碑意义,也是最难的创新。创业者即使做不到这样的大创新,也要做到一些微创新。
微创新并不需要太多天马行空、惊世骇俗的想法,一般是在现有的框架中进行修补,却能起到非同凡响的效果。微创新贯穿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从产品开始研发,到进入市场,到过了成熟期,直至衰老期的最后一个时刻,都需要微创新。
在互联网时代,微创新显得尤其重要。互联网生态下,企业的攻守之道不再是大计划,而是微创新。微创新成本低,速度快,市场反馈也快,而且每一处细微的创新对于产品都可能是一次保命的机会。比起大改造,微创新对于初创公司来说更有意义。
因此,谈创新不要动辄谈大创新,先把微创新做好,往往就能收获大效果。就像拿着一根细小的针扎破一颗气球,这就是微创新的力量。
营销大师德鲁·博迪说过一个故事:他在他的一趟创意培训课上,递给一位16岁的学员一把手电筒,要求对方对改造这把手电筒提出一些建议,结果是,这位学员在手电筒的开关键上做了一些小小的改变,手电筒因此具有了在不同环境中可以调节光线亮度的功能。
很多伟大的产品,其本身都是基于一系列的微创新上。qq本身就有多处的微创新,比如qq文件在传输速度上的创新。还有小米电视2也有一个微创新很有趣,就是帮观看者找到遥控器。找不到遥控器是经常令看电视的人头疼的一件事,小米电视2的这个微创新就是一把针,往消费者的这个需求痛点扎下去,结果一针痊愈。
【邱恒明,微信:qiuhengming。财经作家,北京糖葫芦文化创始人,mc创投梦工场总编辑,著有《创业第二课》(获得央视财经频道推荐)、《创业大浪潮》(获新浪读书,新闻出版报评选十大好书称号)、《这个星球不配我死》(简体版、香港繁体版均出版);畅销书《海底捞你学不会》策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