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于初創公司來說,在成本不足的情況下,增加産品類别也許不是很好的選擇。這時候,對産品本身進行微創新,成了産品存活的保證。
行業選擇完後基本可以一勞永逸,除非轉業,否則一般不會需要再做第二次選擇。當然,成長為大企業後,要進行跨行業的轉型,就另當别論了,對創業者來說,離這樣的狀态還有些距離。
産品就不同了。确定産品不是一了百了的事情,絕非一個決策就可以了結,也不是一個産品就可以滿足企業發展的需求。創業者不能讓自己的産品停步不前,要不斷地豐富自己的産品,可以從兩方面入手:
其一,增加産品;其二,對産品進行微創新。
威廉·達維多曾經任職于英特爾進階行銷主管和副總裁,他提出過一個著名的達維多定律,它給創業者一個提醒:要有膽量去否決、淘汰自己的老産品,然後不斷地創造出新産品。
老産品如果還有價值所在,并不必急着淘汰。但當老産品已經出現瓶頸的時候,新産品就必須在第一時間來助力。
如同一個人一樣,産品也有它自己的生命周期。從萌芽期、發展期、成長期、成熟期,最後就是衰退期,這就像一條抛物線,先是越來越高,到了一個點後,就開始下降了。創業者要抓得準這一個轉折點,在産品開始走入下跌狀态時,就必須着手準備第二個産品了。同理,第二個産品也會經曆它的生命周期,接着就是第三個、第四個。
增加産品還可以展現在産品線的豐富上。所謂産品線,就是一系列功能不同的同類産品合稱。最典型的産品線就是一些日常洗漱用品,比如牙膏、沐浴乳這些。多芬沐浴乳就有各種功能,保濕、爽膚、美白等。如果所選擇的産品又可以被細分成許多更加具體的需求,豐富産品線就成了非常關鍵的一個做法。
豐富産品線的精髓在于,抓住消費者各種各樣的需求。隻不過,在運用這個精髓的時候,并一定就非得研發出一個新的産品來,即便産品隻有一個,也大有可為。這個道理即便在小攤販那裡都被很好地運用着。我們去路邊買個燒餅,老闆會問加不加辣,是微辣還是超辣。每個人對辣的需求程度都不同,是以一個燒餅可以衍生出多種口味來。
在功能上不斷完善,滿足消費者多方位需求。qq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qq一開始隻是作為即時通訊工具,供人們網上聊天所用。在發展的過程中,qq平台衍生出越來越多的服務,諸如qq空間、qq秀等等。這時候,qq這個産品因為這些衍生服務,已經變得越來越豐富,在拉長生命周期的同時,也大大增加了自己的價值。
現在網際網路有一個火熱的詞叫做ip,指的就是一個産品的知識産權。增加産品的ip價值已經成了一種盈利方式。近幾年美國的漫威就是一個典型的大ip,正因為漫威這個産品底下擁有非常豐富的子産品,每一位超級英雄的故事都是一條具有高收益的産品線。創業者在産品發展的過程中,要如同賣燒餅的攤販、如同qq平台、如同漫威這樣,讓自己的産品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大ip。
在三、四十年前,還沒有太多人在談論創新,那時候一切變化都很慢。但是到了現在,創新已經是對于一家企業的基本要求。因為網際網路時代,産品的淘汰率非常大,更新換代非常迅速。我們手機中的app,平均幾周都得更新一次。蘋果手機則基本以半年一代的速度在推出。
很多管理專家談論起産品創新也是侃侃而談,把創新說得多麼了不起。導緻很多創業者一談起創新,也都是講的“颠覆性創新”,也就是一項可以颠覆整個行業甚至整個世界的創新。其實不然。颠覆性創新固然厲害,也很有價值,但能做到的人寥寥無幾。颠覆性創新在工業時代較多發生,在網際網路時代,更多采取的還是微創新。我們身邊的網際網路公司,甚至是大巨頭,很多都是靠微創新成功的。正如李開複先生所說,我們應該多重視微創新,因為颠覆性創業難求。是以,創新可以很難,也可以很簡單。
要求創業者警惕産品的創新,并不是要求創業者要每天惦記着自己的産品是不是又該創新了。創新是手段,不是目的。
“守正出奇”這個詞源自《孫子兵法》“以正合,以奇勝”。“正”是指正路、正道,“奇”是指出人意料,“守正出奇”則是說在正道而行、守法經營的基礎上突破思維、出奇制勝,也就是用百分之七十的時間去想“正”的事情,而用百分之三十的時間來研究變通。這是一種穩健中求創新、以創新促成長的發展戰略。這句話告訴我們,做産品的關注點應該是産品本身,而不是創新。
現在有些創業者,為了讓自己的産品看起來很“新”,多采取标新立異、嘩衆取寵的“創新”方式。這類産品在外形上、功能上等雖然和以往的正常産品有所不同,但是其“創新”之處對于産品的整體完善并沒有多大意義,有的甚至和人類的需求相去甚遠。比如某些電影,為了趕上3d時代,也非得給自己加上3d效果。但是3d效果對于這場電影的内涵并沒有太多幫助,這時它就淪為雞肋了。如果電影為了制造噱頭,起用一些人氣很旺卻演技不佳的演員,這種嘩衆取寵對于真正想看一部好電影的消費者來說,無異于是一次反需求的做法。
中國有一隻神獸叫四不像,犄角像鹿,面部像馬,蹄子像牛,尾巴像驢,整體看上去似鹿非鹿,似馬非馬,似牛非牛,似驢非驢。盲目創新的産品就像一頭四不像,這樣的組合沒有什麼實質性的意義。這種做法就像馮侖先生說的:“守正才能出奇,奇多就邪了”。
對産品無益的創新,就不要去做。創業者在做出一個舉動前,都要仔細考慮:是否對産品有益,是否能促進産品的整體性完善,是否真正符合消費者的需求。
産品創新有大也有小。大的産品創新可以是推出一個之前所為有過的産品,比如第一台相機、第一台電視機、第一台智能手機,也可以是産品的一次大手術。這種創新具有裡程碑意義,也是最難的創新。創業者即使做不到這樣的大創新,也要做到一些微創新。
微創新并不需要太多天馬行空、驚世駭俗的想法,一般是在現有的架構中進行修補,卻能起到非同凡響的效果。微創新貫穿産品的整個生命周期,從産品開始研發,到進入市場,到過了成熟期,直至衰老期的最後一個時刻,都需要微創新。
在網際網路時代,微創新顯得尤其重要。網際網路生态下,企業的攻守之道不再是大計劃,而是微創新。微創新成本低,速度快,市場回報也快,而且每一處細微的創新對于産品都可能是一次保命的機會。比起大改造,微創新對于初創公司來說更有意義。
是以,談創新不要動辄談大創新,先把微創新做好,往往就能收獲大效果。就像拿着一根細小的針紮破一顆氣球,這就是微創新的力量。
營銷大師德魯·博迪說過一個故事:他在他的一趟創意教育訓練課上,遞給一位16歲的學員一把手電筒,要求對方對改造這把手電筒提出一些建議,結果是,這位學員在手電筒的開關鍵上做了一些小小的改變,手電筒是以具有了在不同環境中可以調節光線亮度的功能。
很多偉大的産品,其本身都是基于一系列的微創新上。qq本身就有多處的微創新,比如qq檔案在傳輸速度上的創新。還有小米電視2也有一個微創新很有趣,就是幫觀看者找到遙控器。找不到遙控器是經常令看電視的人頭疼的一件事,小米電視2的這個微創新就是一把針,往消費者的這個需求痛點紮下去,結果一針痊愈。
【邱恒明,微信:qiuhengming。财經作家,北京糖葫蘆文化創始人,mc創投夢工場總編輯,著有《創業第二課》(獲得央視财經頻道推薦)、《創業大浪潮》(獲新浪讀書,新聞出版報評選十大好書稱号)、《這個星球不配我死》(簡體版、香港繁體版均出版);暢銷書《海底撈你學不會》策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