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C++编程规范:101条规则、准则与最佳实践》——1.2:在高警告级别干净利落地进行编译

本节书摘来自异步社区出版社《c++编程规范:101条规则、准则与最佳实践》一书中的第1章,第1.2节,作者:【加】herb sutter , 【罗】andrei,更多章节内容可以访问云栖社区“异步社区”公众号查看。

摘要

高度重视警告:使用编译器的最高警告级别。应该要求构建是干净利落的(没有警告)。理解所有的警告。通过修改代码而不是降低警告级别来排除警告。

讨论

编译器是你的朋友。如果它对某个构造发出警告,一般表明代码中存有潜在的问题。

成功的构建应该是无声无息的(没有警告的)。如果不是这样,你很快就会养成不仔细查看输出的习惯,从而漏过真正的问题(见第2条)。

排除警告的正确做法是:(1)把它弄清楚;然后,(2)改写代码以排除警告,并使代码阅读者和编译器都能更加清楚,代码是按编写者的意图执行的。

即使程序一开始似乎能够正确运行,也还是要这样做。即使你能够肯定警告是良性的,仍然要这样做。因为良性警告的后面可能隐藏着未来指向真正危险的警告。

示例

例1 第三方头文件。无法修改的库头文件可能包含引起警告(可能是良性的)的构造。如果这样,可以用自己的包含原头文件的版本将此文件包装起来,并有选择地为该作用域关闭烦人的警告,然后在整个项目的其他地方包含此包装文件。例如(请注意,各种编译器的警告控制语法并不一样):

// ……在一个用户定义的allocator中未使用hint ……

// 警告:unused parameter 'localityhint

pointer allocate( size_type numobjects, const void *localityhint = 0 ) {

 return static_cast( mallocshared( numobjects * sizeof(t) ) );

}

// 消除了警告的新版本

pointer allocate( size_type numobjects, const void / localityhint */ = 0 ) {

 return static_cast( mallocshared( numobjects * sizeof(t) )  );

}<code>`</code>

例3 “定义了从未使用过的变量”(variable defined but never used)。检查一下,确认并不是真正要引用该变量。(raii基于栈的对象经常会引起此警告的误报,见第13条。)如果确实不需要,经常可以通过插入一个变量本身的求值表达式,使编译器不再报警。(这种求值不会影响运行时的速度。)

// 警告:missing "return"

int fun( color c ) {

 switch( c ) {

 case red:  return 2;

 case green:  return 0;

 case blue:

 case black:  return 1;

 }

 default:   assert( !"should never get here!" );  // !"string" 的求值结果为false

       return -1;

例6 “有符号数/无符号数不匹配”(signed/unsigned mismatch)。通常没有必要对符号不同的整数进行比较和赋值。应该改变所操作的变量的类型,从而使类型匹配。最坏的情况下,要插入一个显式的强制转换。(其实不管怎么样,编译器都将为你插入一个强制转换,同时还会发出警告,因此还不如显式地先发而制之。)

例外情况

有时候,编译器可能会发出烦人的甚至虚假的警告(即纯属噪声的警告),但是又没有提供消除的方法,这时忙于修改代码解决这个警告可能是劳而无功或者事倍功半的。如果遇到了这种罕见的情形,作为团队决定,应该避免对纯粹无益的警告再做无用功:单独禁用这个警告,但是要尽可能在局部禁用,并且编写一个清晰的注释,说明为什么必须禁用。

参考文献

[meyers97] §48[8] ● [stroustrup94] §2.6.2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