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小Q》:任达华和一只狗飙戏的背后是千万盲人对幸福感的渴求一只狗的梦想是什么?别怕,它只是在工作小心别让同情灼伤盲人的自尊

去影院之前,我养的狗子投来不解一撇,她似乎在说,“放着家里的狗不撸,去电影院看狗,你可真够傻。”

身为一名铲屎官,“爱屋及乌”是我去看《小q》的出发点,坐在影院的我却为一只素不相识的狗差点哭成狗。

《小Q》:任达华和一只狗飙戏的背后是千万盲人对幸福感的渴求一只狗的梦想是什么?别怕,它只是在工作小心别让同情灼伤盲人的自尊

其实犬类题材电影并不罕见,日本温情类的有《忠犬八公的故事》《狗狗与我的十个约定》《豆柴小犬》,欧美逗趣冒险类也有《忠犬101》《宠爱大机密》等影片。

这部《小q》区别于一般宠物片的是除了不能缺少的“人狗奇缘”之温情元素外,亮点在于这只名为小q的狗是只导盲犬。

影片改编于日本非虚构文学《再见了,可鲁》。早先看过日本的影视化版本《再见了,可鲁》被感动得稀里哗啦,对故事内容也有所了解,以为面对熟悉的内容不会哭,没想到港版《小q》还是数次引我流泪。要么是我年纪大泪点低了,要么是这样的故事共情能力太强。

《小Q》:任达华和一只狗飙戏的背后是千万盲人对幸福感的渴求一只狗的梦想是什么?别怕,它只是在工作小心别让同情灼伤盲人的自尊

影片用一句话概括,便是一只导盲犬的一生。导盲犬不是宠物,而是被训练出来的工作犬,这也就暗示了影片在时间线上的分割,上岗前的小q、服役中的小q和退役后的小q。

幼年小q寄养在正常人家庭,与人建立亲善互动模式的同时,也要接受服务培训。在小女孩陈芷乔眼里,小q和家里的贵宾犬无二,都是她的玩伴,理应过无忧无虑的日子,因此当小q要离开她去完成使命时,陈芷乔哭闹不止,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有没有问过小q,她想不想当导盲犬?”

《小Q》:任达华和一只狗飙戏的背后是千万盲人对幸福感的渴求一只狗的梦想是什么?别怕,它只是在工作小心别让同情灼伤盲人的自尊

问一只狗,“你的梦想是什么”,童言看似荒诞,却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平等对话的视角,既然说狗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为什么我们不能考虑考虑狗的感受呢。

做导盲犬究竟是怎样的体验,影片由此过渡到第二章节,也是全片的重头戏,“把我一生最好的时光和精力都交给你”。

一开始看到由李宝庭(任达华饰演)冷漠脸对待小q的情节,仿佛见到虐狗者既视感。不信任小q的能力就算了,不带他去方便,又大吼大叫,甚至将她遗弃在雨夜的街头。

《小Q》:任达华和一只狗飙戏的背后是千万盲人对幸福感的渴求一只狗的梦想是什么?别怕,它只是在工作小心别让同情灼伤盲人的自尊
《小Q》:任达华和一只狗飙戏的背后是千万盲人对幸福感的渴求一只狗的梦想是什么?别怕,它只是在工作小心别让同情灼伤盲人的自尊

这狗做错了什么,要受这种罪?忍不住要替小q鸣不平,冷静下来想想,这是导演有意“先抑后扬”。

前面有多疏离,后来就有多亲密。小q的忠诚终究还是打动了李宝庭,他称小q为“傻闺女”,小q寸步不离这个中年大叔,他们生活在一起,小q是李宝庭的眼睛,而李宝庭也总带着小q在公园、郊外玩耍。

《小Q》:任达华和一只狗飙戏的背后是千万盲人对幸福感的渴求一只狗的梦想是什么?别怕,它只是在工作小心别让同情灼伤盲人的自尊

李宝庭心脏病发作,不得不将小q送回陈芷乔家里,此时的小q已经到了退役年龄,因为比一般犬只行走的路多,后腿也留下了职业病,自身难以行走的情况下,小q却还惦记着远赴美国治病的李宝庭何时平安归来。

情绪渲染在李宝庭病愈后与小q重遇时到达高点,一条腿已失去功能的小q一瘸一拐,依然像从前那样带着李宝庭走过一个十字路口,李宝庭放下导盲鞍告诉小q,“已经可以了,足够了……”

《小Q》:任达华和一只狗飙戏的背后是千万盲人对幸福感的渴求一只狗的梦想是什么?别怕,它只是在工作小心别让同情灼伤盲人的自尊
《小Q》:任达华和一只狗飙戏的背后是千万盲人对幸福感的渴求一只狗的梦想是什么?别怕,它只是在工作小心别让同情灼伤盲人的自尊

曾经在相似的路口,小q救下企图自杀的李宝庭,无数次穿越人海车流,终其一生,小q坚守自己的使命,为盲人保驾护航。

在小q生命的尽头,两任主人依依不舍,关于戴上导盲鞍便进入工作状态的导盲犬是幸还是不幸,我们也有了答案。或许一生为人服务不是导盲犬的选择,但幸运的是他们时时刻刻陪在主人身边。换句话说,导盲犬过得不如一般宠物犬那么舒坦,但他们也拥有全天候与人类分享点滴的乐趣。

《小Q》:任达华和一只狗飙戏的背后是千万盲人对幸福感的渴求一只狗的梦想是什么?别怕,它只是在工作小心别让同情灼伤盲人的自尊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此话用在小q的一生中,便是她在与人类共处中以信任为基础建立起的情感缔结,正如影片主题曲中所唱的那样,“有一种爱,默默不语,陪伴我的是你。”这位朋友,或说是朋友,不会讲一句话,可万语千言也说不完与她相伴的时光全都浸在爱里。

《小Q》:任达华和一只狗飙戏的背后是千万盲人对幸福感的渴求一只狗的梦想是什么?别怕,它只是在工作小心别让同情灼伤盲人的自尊

银幕上的小q是导盲犬的代表,我不想夸它演得好,它不懂得这是演戏,不过是按照自己平日接受的训练自然而然地工作。导盲犬与搜救犬、警犬都属于工作犬,戴上导盲鞍,就是服务启动指令。

看向现实,国内能服役的导盲犬不足两百只。一是训导难,电影中将幼犬寄养普通人家庭养陪结合形式其实不接地气,国内仅在大连有一个国家级工作犬培训基地,其训导员只有十几人,导盲犬培训通过率不足百分之五十,更别提此外盲人还需与导盲犬配对,互选成功率也不高。

《小Q》:任达华和一只狗飙戏的背后是千万盲人对幸福感的渴求一只狗的梦想是什么?别怕,它只是在工作小心别让同情灼伤盲人的自尊

其二,工作犬算是外来新事物,大众接受度不高。很多人对工作犬有误解,即使是在大城市带着导盲犬出行也并非一路畅行。此前就有新闻报道过,北京一位盲人和导盲犬屡次被公共交通拒绝。

难上加难的对面,是一个庞大的数字,近1700万视力障碍人士。这个统计数据不夸张,可为什么马路上罕有盲人的影子?

盲人处于健全人的盲区内,自成孤岛。如果门内的视障人士想跨出门,他们该怎么办?或者说,依靠谁的帮助?

一个社会的温暖应该普照于所有人身上。而传递给盲人的关爱,不只是扶他们过马路,更应该是使他们能如健全人一般自在出行,而导盲犬就是盲人可靠的助手。

一只狗帮一个人,多给这样的组合一些通行便利,并非因为特殊而享受特权,恰恰相反,当我们不再认为携带导盲犬出行“与众不同”,他们才能说走就走。

《小Q》:任达华和一只狗飙戏的背后是千万盲人对幸福感的渴求一只狗的梦想是什么?别怕,它只是在工作小心别让同情灼伤盲人的自尊

写到这里,也许有人会说,导盲犬真的如此重要?

影片的彩蛋部分,由十几位真实使用导盲犬的人士现身说法,无一不是在诉说因导盲犬“导航”,人间色彩仿佛触手可及。

我知道不是所有人都喜欢狗,但对于专职服务的犬类,至少我们可以做到一份尊重,不杀、不虐、不歧视。因为有导盲犬的付出,那个被置于暗夜中的人才能安全自由行走世间。别怕,它们看起来个头不小,但无意叨扰,只是想带着盲人走好路,领略四季变换。

《小Q》:任达华和一只狗飙戏的背后是千万盲人对幸福感的渴求一只狗的梦想是什么?别怕,它只是在工作小心别让同情灼伤盲人的自尊

透过小q的故事使更多的人了解到导盲犬的职责、理解盲人与导盲犬的关系,就此而言,这部电影具有宣导意义,而非一般仅瞄准铲屎官们的宠物片,即便之前对犬类无感的人,也可能在此之后对导盲犬看法有所改观。

电影《小q》讲述的是一只狗的使命,同时也是一个人的悲喜侧映。特殊群体如何获得幸福感?首先是心理上不希望自己被“特殊对待”。

影片中的盲人李宝庭原是一位大名鼎鼎、事业有成的蛋糕师,突然罹患视网膜病变而失去视力。

这种后天因素导致失明的盲人往往比先天盲者更敏感,原本的世界突然无光,被剥夺了工作机会,生活不能自理,过去行的事,现在都不行了,更难以忍受的是虽然他看不见别人的目光,可他仍会被同情灼伤。

《小Q》:任达华和一只狗飙戏的背后是千万盲人对幸福感的渴求一只狗的梦想是什么?别怕,它只是在工作小心别让同情灼伤盲人的自尊

李宝庭最初抗拒导盲犬的帮助,是自我封闭的表现,他不喜被别人扶,也不愿由一只狗协助。

他宁愿自杀也不愿听别人说他无用,想死的人都是怕活不好。他对徒弟们发脾气,其实是和自己拧劲,对现状失望。

在当代作家毕飞宇的小说《推拿》中,也可以找到相似的人物。在慈善晚会上表演钢琴曲的盲女都红突然发现一直以来的掌声是为她身上的特殊买单后,拒绝再为怜悯而弹奏。

残障不等于残废,弱势者精神不萎,上天夺走他们的视力,他们为自尊而拼守。

残障人士的“固执”在提醒健全人,是否在日常生活时好心办坏事,过分“照顾”无意中把善意变成了伤害。

电影中的盲人李宝庭什么时候最舒心?大概是没有人觉得他是需要特别关照对象的时候。

妹妹成全李宝庭和徒弟们赛跑,跌倒了,没有大惊小怪;

《小Q》:任达华和一只狗飙戏的背后是千万盲人对幸福感的渴求一只狗的梦想是什么?别怕,它只是在工作小心别让同情灼伤盲人的自尊

自拍合影时,李宝庭主动要求由他拍摄,妹妹问,“你行不行?”他笑答,“我怎么不行!”

《小Q》:任达华和一只狗飙戏的背后是千万盲人对幸福感的渴求一只狗的梦想是什么?别怕,它只是在工作小心别让同情灼伤盲人的自尊

是啊,他在某方面弱势,但未必事事无力,拿平常心看待残障人士,才是让他们最自在的相处方式。

电影中的李宝庭不幸又万幸,他的心境转变与导盲犬小q的协助分不开,拥有“眼睛”他又能与外界保持接触,而非封闭的孤岛,同时周围人不刻意的关怀也提供了自尊生态健康的小欢喜。

走出影院时,秋日夕阳洒落人间,我庆幸自己能看到这世界的多彩,又忍不住在想,熙攘人群中如果出现带着导盲犬的人士,我不会盯着他们看,但我愿意与之同行。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