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小Q》:任達華和一隻狗飙戲的背後是千萬盲人對幸福感的渴求一隻狗的夢想是什麼?别怕,它隻是在工作小心别讓同情灼傷盲人的自尊

去影院之前,我養的狗子投來不解一撇,她似乎在說,“放着家裡的狗不撸,去電影院看狗,你可真夠傻。”

身為一名鏟屎官,“愛屋及烏”是我去看《小q》的出發點,坐在影院的我卻為一隻素不相識的狗差點哭成狗。

《小Q》:任達華和一隻狗飙戲的背後是千萬盲人對幸福感的渴求一隻狗的夢想是什麼?别怕,它隻是在工作小心别讓同情灼傷盲人的自尊

其實犬類題材電影并不罕見,日本溫情類的有《忠犬八公的故事》《狗狗與我的十個約定》《豆柴小犬》,歐美逗趣冒險類也有《忠犬101》《寵愛大機密》等影片。

這部《小q》差別于一般寵物片的是除了不能缺少的“人狗奇緣”之溫情元素外,亮點在于這隻名為小q的狗是隻導盲犬。

影片改編于日本非虛構文學《再見了,可魯》。早先看過日本的影視化版本《再見了,可魯》被感動得稀裡嘩啦,對故事内容也有所了解,以為面對熟悉的内容不會哭,沒想到港版《小q》還是數次引我流淚。要麼是我年紀大淚點低了,要麼是這樣的故事共情能力太強。

《小Q》:任達華和一隻狗飙戲的背後是千萬盲人對幸福感的渴求一隻狗的夢想是什麼?别怕,它隻是在工作小心别讓同情灼傷盲人的自尊

影片用一句話概括,便是一隻導盲犬的一生。導盲犬不是寵物,而是被訓練出來的工作犬,這也就暗示了影片在時間線上的分割,上崗前的小q、服役中的小q和退役後的小q。

幼年小q寄養在正常人家庭,與人建立親善互動模式的同時,也要接受服務教育訓練。在小女孩陳芷喬眼裡,小q和家裡的貴賓犬無二,都是她的玩伴,理應過無憂無慮的日子,是以當小q要離開她去完成使命時,陳芷喬哭鬧不止,并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有沒有問過小q,她想不想當導盲犬?”

《小Q》:任達華和一隻狗飙戲的背後是千萬盲人對幸福感的渴求一隻狗的夢想是什麼?别怕,它隻是在工作小心别讓同情灼傷盲人的自尊

問一隻狗,“你的夢想是什麼”,童言看似荒誕,卻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平等對話的視角,既然說狗是人類最忠誠的朋友,為什麼我們不能考慮考慮狗的感受呢。

做導盲犬究竟是怎樣的體驗,影片由此過渡到第二章節,也是全片的重頭戲,“把我一生最好的時光和精力都交給你”。

一開始看到由李寶庭(任達華飾演)冷漠臉對待小q的情節,仿佛見到虐狗者既視感。不信任小q的能力就算了,不帶他去友善,又大吼大叫,甚至将她遺棄在雨夜的街頭。

《小Q》:任達華和一隻狗飙戲的背後是千萬盲人對幸福感的渴求一隻狗的夢想是什麼?别怕,它隻是在工作小心别讓同情灼傷盲人的自尊
《小Q》:任達華和一隻狗飙戲的背後是千萬盲人對幸福感的渴求一隻狗的夢想是什麼?别怕,它隻是在工作小心别讓同情灼傷盲人的自尊

這狗做錯了什麼,要受這種罪?忍不住要替小q鳴不平,冷靜下來想想,這是導演有意“先抑後揚”。

前面有多疏離,後來就有多親密。小q的忠誠終究還是打動了李寶庭,他稱小q為“傻閨女”,小q寸步不離這個中年大叔,他們生活在一起,小q是李寶庭的眼睛,而李寶庭也總帶着小q在公園、郊外玩耍。

《小Q》:任達華和一隻狗飙戲的背後是千萬盲人對幸福感的渴求一隻狗的夢想是什麼?别怕,它隻是在工作小心别讓同情灼傷盲人的自尊

李寶庭心髒病發作,不得不将小q送回陳芷喬家裡,此時的小q已經到了退役年齡,因為比一般犬隻行走的路多,後腿也留下了職業病,自身難以行走的情況下,小q卻還惦記着遠赴美國治病的李寶庭何時平安歸來。

情緒渲染在李寶庭病愈後與小q重遇時到達高點,一條腿已失去功能的小q一瘸一拐,依然像從前那樣帶着李寶庭走過一個十字路口,李寶庭放下導盲鞍告訴小q,“已經可以了,足夠了……”

《小Q》:任達華和一隻狗飙戲的背後是千萬盲人對幸福感的渴求一隻狗的夢想是什麼?别怕,它隻是在工作小心别讓同情灼傷盲人的自尊
《小Q》:任達華和一隻狗飙戲的背後是千萬盲人對幸福感的渴求一隻狗的夢想是什麼?别怕,它隻是在工作小心别讓同情灼傷盲人的自尊

曾經在相似的路口,小q救下企圖自殺的李寶庭,無數次穿越人海車流,終其一生,小q堅守自己的使命,為盲人保駕護航。

在小q生命的盡頭,兩任主人依依不舍,關于戴上導盲鞍便進入工作狀态的導盲犬是幸還是不幸,我們也有了答案。或許一生為人服務不是導盲犬的選擇,但幸運的是他們時時刻刻陪在主人身邊。換句話說,導盲犬過得不如一般寵物犬那麼舒坦,但他們也擁有全天候與人類分享點滴的樂趣。

《小Q》:任達華和一隻狗飙戲的背後是千萬盲人對幸福感的渴求一隻狗的夢想是什麼?别怕,它隻是在工作小心别讓同情灼傷盲人的自尊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此話用在小q的一生中,便是她在與人類共處中以信任為基礎建立起的情感締結,正如影片主題曲中所唱的那樣,“有一種愛,默默不語,陪伴我的是你。”這位朋友,或說是朋友,不會講一句話,可萬語千言也說不完與她相伴的時光全都浸在愛裡。

《小Q》:任達華和一隻狗飙戲的背後是千萬盲人對幸福感的渴求一隻狗的夢想是什麼?别怕,它隻是在工作小心别讓同情灼傷盲人的自尊

銀幕上的小q是導盲犬的代表,我不想誇它演得好,它不懂得這是演戲,不過是按照自己平日接受的訓練自然而然地工作。導盲犬與搜救犬、警犬都屬于工作犬,戴上導盲鞍,就是服務啟動指令。

看向現實,國内能服役的導盲犬不足兩百隻。一是訓導難,電影中将幼犬寄養普通人家庭養陪結合形式其實不接地氣,國内僅在大連有一個國家級工作犬教育訓練基地,其訓導員隻有十幾人,導盲犬教育訓練通過率不足百分之五十,更别提此外盲人還需與導盲犬配對,互選成功率也不高。

《小Q》:任達華和一隻狗飙戲的背後是千萬盲人對幸福感的渴求一隻狗的夢想是什麼?别怕,它隻是在工作小心别讓同情灼傷盲人的自尊

其二,工作犬算是外來新事物,大衆接受度不高。很多人對工作犬有誤解,即使是在大城市帶着導盲犬出行也并非一路暢行。此前就有新聞報道過,北京一位盲人和導盲犬屢次被公共交通拒絕。

難上加難的對面,是一個龐大的數字,近1700萬視力障礙人士。這個統計資料不誇張,可為什麼馬路上罕有盲人的影子?

盲人處于健全人的盲區内,自成孤島。如果門内的視障人士想跨出門,他們該怎麼辦?或者說,依靠誰的幫助?

一個社會的溫暖應該普照于所有人身上。而傳遞給盲人的關愛,不隻是扶他們過馬路,更應該是使他們能如健全人一般自在出行,而導盲犬就是盲人可靠的助手。

一隻狗幫一個人,多給這樣的組合一些通行便利,并非因為特殊而享受特權,恰恰相反,當我們不再認為攜帶導盲犬出行“與衆不同”,他們才能說走就走。

《小Q》:任達華和一隻狗飙戲的背後是千萬盲人對幸福感的渴求一隻狗的夢想是什麼?别怕,它隻是在工作小心别讓同情灼傷盲人的自尊

寫到這裡,也許有人會說,導盲犬真的如此重要?

影片的彩蛋部分,由十幾位真實使用導盲犬的人士現身說法,無一不是在訴說因導盲犬“導航”,人間色彩仿佛觸手可及。

我知道不是所有人都喜歡狗,但對于專職服務的犬類,至少我們可以做到一份尊重,不殺、不虐、不歧視。因為有導盲犬的付出,那個被置于暗夜中的人才能安全自由行走世間。别怕,它們看起來個頭不小,但無意叨擾,隻是想帶着盲人走好路,領略四季變換。

《小Q》:任達華和一隻狗飙戲的背後是千萬盲人對幸福感的渴求一隻狗的夢想是什麼?别怕,它隻是在工作小心别讓同情灼傷盲人的自尊

透過小q的故事使更多的人了解到導盲犬的職責、了解盲人與導盲犬的關系,就此而言,這部電影具有宣導意義,而非一般僅瞄準鏟屎官們的寵物片,即便之前對犬類無感的人,也可能在此之後對導盲犬看法有所改觀。

電影《小q》講述的是一隻狗的使命,同時也是一個人的悲喜側映。特殊群體如何獲得幸福感?首先是心理上不希望自己被“特殊對待”。

影片中的盲人李寶庭原是一位大名鼎鼎、事業有成的蛋糕師,突然罹患視網膜病變而失去視力。

這種後天因素導緻失明的盲人往往比先天盲者更敏感,原本的世界突然無光,被剝奪了工作機會,生活不能自理,過去行的事,現在都不行了,更難以忍受的是雖然他看不見别人的目光,可他仍會被同情灼傷。

《小Q》:任達華和一隻狗飙戲的背後是千萬盲人對幸福感的渴求一隻狗的夢想是什麼?别怕,它隻是在工作小心别讓同情灼傷盲人的自尊

李寶庭最初抗拒導盲犬的幫助,是自我封閉的表現,他不喜被别人扶,也不願由一隻狗協助。

他甯願自殺也不願聽别人說他無用,想死的人都是怕活不好。他對徒弟們發脾氣,其實是和自己擰勁,對現狀失望。

在當代作家畢飛宇的小說《推拿》中,也可以找到相似的人物。在慈善晚會上表演鋼琴曲的盲女都紅突然發現一直以來的掌聲是為她身上的特殊買單後,拒絕再為憐憫而彈奏。

殘障不等于殘廢,弱勢者精神不萎,上天奪走他們的視力,他們為自尊而拼守。

殘障人士的“固執”在提醒健全人,是否在日常生活時好心辦壞事,過分“照顧”無意中把善意變成了傷害。

電影中的盲人李寶庭什麼時候最舒心?大概是沒有人覺得他是需要特别關照對象的時候。

妹妹成全李寶庭和徒弟們賽跑,跌倒了,沒有大驚小怪;

《小Q》:任達華和一隻狗飙戲的背後是千萬盲人對幸福感的渴求一隻狗的夢想是什麼?别怕,它隻是在工作小心别讓同情灼傷盲人的自尊

自拍合影時,李寶庭主動要求由他拍攝,妹妹問,“你行不行?”他笑答,“我怎麼不行!”

《小Q》:任達華和一隻狗飙戲的背後是千萬盲人對幸福感的渴求一隻狗的夢想是什麼?别怕,它隻是在工作小心别讓同情灼傷盲人的自尊

是啊,他在某方面弱勢,但未必事事無力,拿平常心看待殘障人士,才是讓他們最自在的相處方式。

電影中的李寶庭不幸又萬幸,他的心境轉變與導盲犬小q的協助分不開,擁有“眼睛”他又能與外界保持接觸,而非封閉的孤島,同時周圍人不刻意的關懷也提供了自尊生态健康的小歡喜。

走出影院時,秋日夕陽灑落人間,我慶幸自己能看到這世界的多彩,又忍不住在想,熙攘人群中如果出現帶着導盲犬的人士,我不會盯着他們看,但我願意與之同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