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雅昌专稿」三个男人的戏 人间悲喜的剧:莎士比亚/汤显祖/木心

「雅昌专稿」三个男人的戏 人间悲喜的剧:莎士比亚/汤显祖/木心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四百年前,公元1616年,莎士比亚在英国小镇斯特拉福逝世,同年,遥远的东方(明万历44年),汤显祖在江西临川辞世,两位文化巨人先后离去,相距不过百日。

或许是个巧合,但彼时大航海时代余热未消,科技走向初步发展,文艺进步,教会权威逐渐衰弱,世界经济拓展开放,思想领域活跃,东西方世界都受影响,文化艺术领域因此发生重大改变:西方文艺复兴冲击教会;中国阳明学说繁荣。这样的氛围下,容易产生文学探索的能量与艺术上的大家。

四百年后,2016年,全世界掀起纪念莎士比亚和汤显祖的高潮,这些活动不仅重新唤起了一些记忆,更促人深思经典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意义,因此既是对个人的纪念,也是对时代的纪念。

2016年10月21日,木心美术馆2016年度特展“莎士比亚/汤显祖”将于地下特展厅开幕,10月22日起对公众开放,展期至2017年3月19日。10月21日下午5时30分,由著名演员濮存昕动议、构想、组团,并亲自策划历时半年的开幕大戏“莎士比亚戏文朗诵会”将在乌镇西栅老街国乐剧院正式上演。届时,濮存昕将与宋春丽、陈小艺、胡军、徐涛、任志宏、师春玲等著名表演艺术家分别吟诵莎翁名剧的经典片段,与诸众分享四百年前莎翁剧作中震撼人心的片段。

「雅昌专稿」三个男人的戏 人间悲喜的剧:莎士比亚/汤显祖/木心

此时的乌镇正逢第四届戏剧节,处处都是戏,本届戏剧节主题为“眺”,取立足经典、远眺未来之意。某种意义上而言,这场特展在此基础上还增添“反思”之意,既身处其中,又转身回望。

永恒莎翁

“莎士比亚”早已成为一个符号,也已成为英国重要的文化软实力。

莎士比亚活了52岁,留下来的作品包括38部戏剧、154首十四行诗及其他诗歌,他书写了太多人的人生,而自己一生成谜。歌德评价曰:“我读到他的第一页,就使我一生都属于他了。读完第一部,我就像一个生下来的盲人,一只奇异的手在瞬间使我的双眼看到了光明”。维多利亚女王曾说,宁可丢掉印度,也不能丧失莎士比亚。而英国首相大卫·卡梅伦更是直白地为莎士比亚写下“软文”:“从爱情故事到四大悲剧,从奇思妙想到幽默喜剧,从经典名句到不朽人物,莎翁不只是一位作家,他广阔的想象力,无限的创作力和无尽的人文情怀,囊括了整个人类世界,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境界。”

「雅昌专稿」三个男人的戏 人间悲喜的剧:莎士比亚/汤显祖/木心

莎士比亚

「雅昌专稿」三个男人的戏 人间悲喜的剧:莎士比亚/汤显祖/木心

白色缎礼服(正面),1985年由《奥赛罗》中黛丝德蒙娜的扮演者妮雅姆·库萨克穿着。图片由皇家莎士比亚剧团提供

「雅昌专稿」三个男人的戏 人间悲喜的剧:莎士比亚/汤显祖/木心

男性紧身裤和紧身衣(正面),1961年由《奥赛罗》中奥赛罗的扮演者约翰·吉尔古德穿着。图片由皇家莎士比亚剧团提供

“莎士比亚”为何能拥有此般魅力?

英国驻华大使吴百纳表示:“莎士比亚是全世界最重要的文化标志之一。即便在他逝世400年后的今天,他作品惊人的影响力不仅在中国持续,更扩展至全世界。”英国国会议员、文化、媒体和体育大臣约翰•惠廷戴尔(john whittingdale)评论说:“莎士比亚是英国文学最杰出的代表之一,即使在他逝世400年后,他的作品还在继续震撼着世界各地、各个年龄段读者的心灵,也依旧是众多电影导演、作家和艺术家的灵感来源。”英国文化协会首席执行ciarándevane爵士道:“威廉•莎士比亚是影响文化和交流最为持久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无数次地为艺术创造提供了灵感,为变革提供了动力,而且通过他的语言,各行各业的人还创造了表现自我的舞台。”

莎士比亚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剧作家和诗人之一,他仿佛一道催化剂,启发他人,获得更大更强的创造力,在许多人看来,莎士比亚更代表另一种伟大的传统:自荷马史诗开始对现实的高度关注,对戏剧、对人性冲突的强调。莎士比亚所处的文艺复兴时代中最大的一个成就便是人文主义和精神思想的高扬。

「雅昌专稿」三个男人的戏 人间悲喜的剧:莎士比亚/汤显祖/木心

最原始的《哈姆雷特》剧本,全世界仅2件。该册出版于1603年。图片由大英图书馆提供

「雅昌专稿」三个男人的戏 人间悲喜的剧:莎士比亚/汤显祖/木心

插画,17世纪的室内剧场。该册出版于1662年。图片由大英图书馆提供

「雅昌专稿」三个男人的戏 人间悲喜的剧:莎士比亚/汤显祖/木心

印刷品,由安德鲁·米勒根据莎士比亚的真实尺寸雕刻的莎士比亚纪念碑,位于英国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该印刷品出版于1741年。图片由大英图书馆提供

“我们可以看到莎士比亚作品中对人权的维护和尊重,如果没有这些,那么莎翁的作品与那个时代每天上演的供人娱乐的戏剧没有什么区别。”中国诗人、《诗刊》杂志副主编李少君说:“莎士比亚当年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就是对新的理想,新的价值和意义的探索和寻找,因为诗歌作为一个时代最敏感触角和探测器,最先感受到当下现实的变化和人性微妙的感受,山雨欲来风满楼,春江水暖鸭先知,诗歌够可以起到这样的作用。”李少君认为,在新旧交替的时代,莎士比亚回应了时代的挑战,这就是留给后人的启迪和遗产。

中国作家赵丽宏曾参观过莎士比亚故居:“迄今为止,有1亿游客瞻仰过莎翁的故居,我看到无数作家在留言本上签名。莎士比亚似乎就是我们同时代的人,四百年来一直活在读者间,这是他的光荣,也是文学的光荣,是文字和人类情感的魅力让他的作品拥有如此长久的生命力。”

莎士比亚发现了新的人物,为生活着的人们提供了新的定义,正是因为他的发明,人类身上所发生的这些事情才变得有意义。

「雅昌专稿」三个男人的戏 人间悲喜的剧:莎士比亚/汤显祖/木心

16世纪手绘威尼斯的彩色地图。威尼斯是《威尼斯商人》和奥赛罗第一幕的发生地。图片由大英图书馆提供

「雅昌专稿」三个男人的戏 人间悲喜的剧:莎士比亚/汤显祖/木心

摄影,1940年《李尔王》中李尔王的扮演者约翰·吉尔古德。图片由大英图书馆提供

人生如梦

如果人生就像一场梦,我们怎么保持自己的纯洁以及对理想的执着?

汤显祖,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家学渊源,34岁中进士,曾任南京太常寺博士、礼部主事等职。因抨击朝政、弹劾权臣,被贬谪。在任遂昌五年期间,兴利除弊,抵制恶政,深受县民爱戴。1598年辞官,归隐临川玉茗堂专事戏曲创作。汤显祖创作的以《牡丹亭》为代表的“临川四梦”享誉世界,蕴含着鲜明的民族性和鲜活的独创性,体现了对社会的深切关注、对人性的深刻思考。除戏曲创作外,汤显祖还写了不少诗文,其中诗作有二千余首。

「雅昌专稿」三个男人的戏 人间悲喜的剧:莎士比亚/汤显祖/木心

汤显祖

汤显祖弃官归家后创作的“四梦”将人生慨叹、仕途感悟、精神梦幻诉诸笔端,猛击封建礼教,深揭当世政弊。情节曲折、形象生动、文词典丽、声律谐美,400年来盛演不衰,成为中国戏曲史上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特别是《牡丹亭》,全本55出,描述了杜丽娘和柳梦梅“生者可死,死而复生”的凄美爱情故事,其水平之高,堪称中国戏曲史上的扛鼎之作。

“但是,一个世纪以来,和中国人对于莎士比亚的熟悉程度相比,西方人对于汤显祖了解甚少,甚至连中国人也还没有真正走进汤显祖的世界。所以,我们遇到了一个严肃的历史使命,就是要下功夫真正读懂汤显祖,同时通过我们的努力,让世人了解一个真实的、生动的汤显祖。”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叶长海表示。

当莎士比亚在世界戏剧舞台上依然兴盛活跃时,汤显祖和《临川四梦》却已远离中国大众的文化生活。

「雅昌专稿」三个男人的戏 人间悲喜的剧:莎士比亚/汤显祖/木心

民国时期的手抄本《牡丹亭·游园》等工尺谱曲谱。图片由浙江省遂昌汤显祖纪念馆提供

「雅昌专稿」三个男人的戏 人间悲喜的剧:莎士比亚/汤显祖/木心

民国时期的上海扫叶山房藏版《牡丹亭还魂记》。图片由浙江省遂昌汤显祖纪念馆提供

近年,对汤显祖的学术研究有集中呈现之势。2016年初,“纪念汤显祖逝世四百周年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举办,集中展示了近年来汤显祖研究的前沿性成果。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汤显祖集全编》在已故汤显祖研究专家徐朔方教授笺校整理的《汤显祖全集》的基础上进行的全面增修。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汤显祖研究丛刊》也由叶长海教授主编,由七种专著构成。“汤显祖逝世400年了,但他一直没有离开我们。他的作品一直受到人们的热爱,他的思想和精神一直启迪着后人。”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所原所长、研究员王安葵给予汤显祖高度评价。王安葵认为汤显祖的作品中凝聚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同时又能把自己的创作与所处时代的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因此具有超越时空的典型性。汤显祖不是一位书斋文人,他一直关注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他的诗文尖锐抨击时弊,为人民鼓与呼,他的剧作通过古代故事生动而深刻地映照了明代的社会生活,在今天看来仍有强烈的现实感。

“白日消磨肠断句,世间只有情难诉。”汤显祖善用“情”,他用自己满腔热忱挥写出男女之间的真爱,在剧中倾注无限感触,肯定人的欲望、人的情感需求,同时也宣告了人格、个性的独立自主。17世纪的中国,能写这样独具东方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多么难能可贵。北方昆曲剧院院长杨凤一曾表示,汤显祖的作品既是昆曲艺术的经典,又是中华优秀文化遗产的代表,具有极大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他剧中的情感力量,在任何一个时代都不会褪色。

「雅昌专稿」三个男人的戏 人间悲喜的剧:莎士比亚/汤显祖/木心

青春版《牡丹亭》

生于大陆,长于台湾,学于美国的郑培凯教授在纽约看的是莎士比亚,至台湾才第一次正式接触昆曲,1998年,他到香港城市大学创办中国文化中心,致力于研究和传承昆曲艺术。“在重新发现汤显祖之前,他的戏剧流传得比较广,特别是《牡丹亭》,所以我们的研究多集中在此。他的诗文其实是非常好的,但研究得很少。此外,他做人也非常有趣,可《明史》中讲到汤显祖只有一小段,显得不怎么重要。到了二十一世纪,为什么我们会重新去挖掘他呢?我觉得是这个社会变了,人类的文化认知变了,我们的认知架构变了。现在有了高科技的影视技术,能使戏剧演出保存下去,于是就有了影视文献。所以,大家在戏剧研究上可以多花点工夫,研究的学术性提高了,才会有深入的理解。”郑培凯研究汤显祖已经四十多年,曾将其作为博士论文的一部分,他认为目前学界对汤显祖的研究不太够,“因为中国文学史上的著名人物太多了。而且说到中国的文学传统,诗经、楚辞、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这条线轮下来,到汤显祖已经很晚了。更要命的是,汤显祖的戏剧在中国传统文学研究的框架中,属于明传奇,算是古典文学的后劲,是要靠边站的。到新文化运动之后,才重新审视小说、戏剧等题材。这些其实都是偏见。”汤显祖吸收了不少民间流行的东西,但并不妨碍其优美高雅。“古人说汤显祖的诗文有烟霞之气,诗文之外,他的赋也写得很好,可惜现在连注解都没有。”

汤显祖肯定自我主体价值,强调个人生命选择,这是晚明的突出之处,而这背后的哲学支撑就是阳明学。无论被贬,还是被褫夺名分,他都坚持了下来。这种拥有内在追求的人格对今天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

木心最忠诚的学生陈丹青在《文学回忆录》后记中,曾经引用尼采的话形容木心:“在自己的身上,克服这个时代。”

木心的一生,何尝不是一出戏?不仅跌宕起伏,更是拐点不断,其一生与时代变迁紧密关联,并将个人独特性放至最大。从乌镇到上海,从上海到纽约,再从纽约重回故乡,84年,孑然一身,惟文学与艺术相伴。

「雅昌专稿」三个男人的戏 人间悲喜的剧:莎士比亚/汤显祖/木心

木心

木心1927年生,15岁离开家乡乌镇来到杭州,后去上海,20岁刚出头,他参与学生运动,还曾是领导者,结果被当时的上海市长吴国桢亲自下令开除学籍,又被国民党通缉,走避台湾。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回到大陆,因言论获罪,他被关进废弃的、漏雨积水的防空洞。半年后转移到监牢,劳动改造12年。人家都平反了,他迟迟没有。他14开始写作,一直到文革时的22岁,这么长时间里的所有作品全都被烧毁,三根手指被折断。文革后平反,曾任杭州绘画研究社社长,上海工艺美术家协会秘书长,上海市工艺美术中心总设计师,《美化生活》期刊主编,以及交通大学美学理论教授。也是曾参与主修北京人民大会堂的“十大设计师”之一。但母亲在他入狱后忧心得病而死,家也没了。自1982年起,木心长居美国纽约,57岁左右重新写作,1984年,移居纽约仅两年的木心成了驰名台湾的海外作家。1994年冬,木心悄然返乡,抵达乌镇。回纽约后依次写出诗体《乌镇》,散文《乌镇》,散文《上海在哪儿》。《乌镇》刊发在《中国时报》,1999年被乌镇乡党委书记陈向宏看到,木心被家乡发现。19岁那年,木心参加了人生第一次画展。57岁那年,哈佛大学为木心举办了他平生第一次个展。74岁那年,耶鲁大学美术馆举办了木心作品收藏展。79岁那年,中国大陆出版了第一本木心文集。2011年去世,一年后,《文学回忆录》成为两岸畅销书。四年后,乌镇木心美术馆开馆。

「雅昌专稿」三个男人的戏 人间悲喜的剧:莎士比亚/汤显祖/木心
「雅昌专稿」三个男人的戏 人间悲喜的剧:莎士比亚/汤显祖/木心
「雅昌专稿」三个男人的戏 人间悲喜的剧:莎士比亚/汤显祖/木心
「雅昌专稿」三个男人的戏 人间悲喜的剧:莎士比亚/汤显祖/木心

木心美术馆

“人性,近看是看不清的,远看才能看清。人间百态,莎士比亚退得很开。退得最远最开的,是上帝。”木心十分推崇莎士比亚,最爱他的《哈姆雷特》,在他看来,“莎士比亚,是仅次于上帝的人。”而汤显祖不过“简札可读性颇高”。如果说,汤显祖是士大夫文人文化里造就的文学天才,莎翁是在市民社会刚开始发展的过程中展现英国社会各个阶层不同面相的伟大作家,那么,拘泥时代,木心成为没落的贵族,但自身的知与识,对当代贵族精神已所剩无几的读者而言,中间却横亘着几欲断裂的鸿沟。

莎士比亚和汤显祖已经逝世四百年,木心也离世近五年,或许此时认真思索如何看待文化传统瑰宝的问题,万不能热潮一过,什么都没有留下。

(文中图片由木心美术馆提供)

作者:邹萍

编辑:张丽敏

放心收藏,全球见证,扫码立即送鉴

「雅昌专稿」三个男人的戏 人间悲喜的剧:莎士比亚/汤显祖/木心

继续阅读